《觉醒年代》,一场家国命运百年历史的鸿篇巨献,除了新青年刊物组织起来的主线,也始终散发着朴实的乡土气息,用普罗大众的真实生活细节,让人感受到踏实和自然。也让人理解到,一个组织的成长,也需要和生活的现实磨合,才能客观的发展起来。这些情节,像镜头一样闪现到脑海,给人特别的亲近感。
哥俩孩子自由精神下的倔强。陈的两个孩子,乔年延年,因为一时对父亲某件事做法的不解,从此对父亲形成了思想上的隔阂,你想叫我们做啥,我们偏偏不做,尽管家庭生活尚不算穷困,去依然去码头扛包,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类似的性格特征生活中很常见,其中除了少年阶段的倔强因素外,还有自然而然的对自由精神的向往之处,本身为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定型奠定了基础,在父亲新思想的持续感染和熏陶下,英雄从此走向了前台。
大钊的姐姐。剧中,大钊多次称呼“姐姐”,大钊的姐其实不是姐,而是比大钊年龄大几岁的妻子,旧社会婚烟父母包办的习俗一如既往的持续着,对主人公的正面形象要求,剧本并没有刻意的隐瞒,当一种客观的旧体制在德赛先生的主人公身上出现,并没有让人感受到对正面形象的负面否定意味,反而告诉观众,封建体制如影随形,但是即使包办的婚烟,依然不减大钊夫妻两人之间的恩爱。领袖的大爱精神也就流淌开来。
完美主义。新青年如果带着全部否定旧体制的锋芒,能够想象到,会带来多大的负面因素,其效果实际上也很难到达,时北大校长蔡老就此进行了梳理,保留了留着长辫子的保皇派,引导这些成天“之乎者也”的老学究,督促他们讲课提升麻木的民众修养。
德先生赛先生。年少阅读到德赛先生,还真以为由此两人,也引出了一番笑话,新思想逐渐形成的阶段,是很难在既有环境中生存的,于是用了德先生、赛先生寓意,一个科学,一个民主。从此有了走进街井市巷的名字,像是一位理发师,背上剃头家什的箱子,步入街井。十分的贴合和自然。《觉醒年代》,觉醒的对象就是百姓和民众,就在街道和市井。
道德是用来律己的,不是用来责人的。剧本出现的这句话,深深的吸引了我。没有道德绑架,道德本身就有了倡导的意义,这是剧本想要表达的一面,传统的道德标准本身具备丰富性和延续性,已经有了一定的百姓基础,人们普遍意义上对数千年的道德规范认可,但是不能以此来欺负百姓,这是传统的道德教化本身负面的特性,以往的统治者常常用道德蒙骗百姓,责备百姓。这是道德旧体制的不利一面,也属于需要改良的一面,觉醒在何处,用道德进行描述,意义更加的丰富和精彩。
《觉醒年代》一部政治剧本,如此的扎根于细节,扎根于百姓的日常,扎根于现实的旧制土壤,看来让人崇敬和仰望。原因也在于根植百姓基础土壤的厚重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