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一分不少,活基本不用干,这是不少临近退休的人希望的工作生活状态,可杭州的老李却不答应。53岁的他在杭州某省级机关的下属事业单位,从2005年调入单位工作后不久,单位就不给他安排具体工作内容。老李不甘心白拿工资“被吃空饷”,将自己所工作的单位告上法院。(11月27日 今日早报)
见过太多“吃空饷”的,这“被吃空饷”还是头回听说。在外人看来,老李放着清福不享,居然和单位打起官司要求干活,匪夷所思。经过审理,杭州上城区法院驳回了老李的诉讼请求,理由是“安排工作属于单位内部事宜,法院无权干涉单位用人自主权”。至此,这起荒诞的“被吃空饷”官司似乎要暂告一段落,不过我们却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个冷笑话。
2005年,中编办专门组织各地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的吃空饷者。巧合的是,老李就是在同一年调入现工作单位,至今长达8年时间和单位日常工作脱离状态,除了年终考核奖比同事少之外,基本工资一分不差。对于老李的“被吃空饷”,上级部门究竟知不知道?如果不是当事人主动打官司,这种现象恐怕会一直相安无事持续下去。没有关系的尚可享受被吃空饷的“待遇”,难以想象又有多少手眼通天者,凭借与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关联,乐颠颠地过着白拿工资不干活的逍遥日子。
眼下,机关事业单位俨然成为“吃空饷”重灾区。此前有媒体报道,为陪孩子在大城市读书,内蒙古某县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去上班,工资照拿。更有甚者,山东济宁任城区种子公司多数干部从2007年就不再上班,集体吃空饷长达6年,职工拿着财政工资,却一门心思在家搞副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事业单位没有和公务员一样实行“逢进必考”,一些人便可以走后门托关系,安排到事业单位工作;同时,编制管理的不透明,也使得一些事业单位可以随意招录人员,甚至巧立名目,因人定岗,从而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此外,缺乏科学规范的人事管理也难辞其咎。这起事件中的一个细节就是有力例证。一年前,单位曾给老李开具了前一年度考核为“不合格”的意见。经老李申请人事争议仲裁后,他的考核又被改为“基本合格”。严肃的人事考核,竟然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如同儿戏。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之混乱虚置,可见一斑。
无论是吃空饷,还是被吃空饷,都严重损害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形象,增加了财政负担,引发分配不公,滋生腐败行为。必须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尽快消除滋生空饷的土壤。其一,严格按照部门职能和工作需求,按需设岗,因岗定编,编制和人员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所言,“一个服务型政府,有义务让公众知道是‘谁’在这个岗位上为其服务。”其二,规范事业单位管理,在“入口关”,逢进必考,公平公正,避免冗岗虚职;在“出口关”,认真实行绩效考核,邀请第三方机构介入,真正激活淘汰机制,增强危机意识。其三,加快转变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自收自支企业,通过企业化管理彻底解决拿公家钱种自家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