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三,原名周玉姐,河北广平府曲周县人,大同府尹周彦亨的千金。自幼生得白净水灵,学得聪明伶俪,弹得一手好琴。可惜父母双亡,又被卖了两次。一次被卖到北京一苏姓人开的“怡春院”,排行三姐,改称苏三。二次被卖到山西洪洞县,做了一个马贩子的小妾。后被诬为毒杀马贩的凶手,打入死牢。再后来,她日思夜想的中进士封巡按的王三公子传谕全案起解太原,三堂会审,方才案情大白。
苏三的故事脍炙人口,可是苏三坐牢的监狱,晓得的人就不多了。
苏三监狱,是老百姓的俗称。其实是一座明代监狱,紧靠着县衙的西边。前面是关押一般犯人牢房,中间一个小院,一拐,就进了虎头牢,里面是关押死囚的牢房,墙都是二尺厚,真可谓阴森可怖。死囚犯从虎口里进来,就别想再从这儿出去。不是活着别再想从这儿出去,而是死了也别想从这儿出去。人死了,后墙扒一个洞,从那里扔到街上。那个洞就叫老虎屁股。
从老虎口里进去,再从老虎屁股里出来。不知道统治者是怎么想的,这不明明是不打自招地说:衙门监狱就是吃人的老虎吗!
虎头牢三间牢房,一个小院。院里一个洗衣槽,一只汲水井。井里晃荡着白白的清水,似乎还浸着苏三的泪。井口不到二十公分,似乎可以竞争全国之最了。
跨出监狱大门,但见大街上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当年,苏三起解太原,离了县衙,在街上见了过往行人,就问有没有到南京去的,要给王三公子捎信,甚至带着枷锁闯进人家店铺里问。逢人便数落她在洪洞县被卖、被诬、被打、被监的悲惨遭遇,说着说着就喊出了“洪洞县里没好人”这一流传很广的词。然而洪洞县果真没有好人吗?应该不是。比如押解苏三的崇公道,一生在县衙混事,目睹了说不尽的贪官污吏的龌龊行径,亲历了数不清的冤假错案,对苏三的遭遇非常同情。他在客栈里为苏三查找去南京的客商,好帮她传书带信。他把苏三的枷锁卸下来,自己背上,让苏三轻松行路。他还给苏三说了好多好多宽慰话和鼓励话。他还帮苏三写了申冤大状,藏于刑枷,好带到太原公堂上开枷听审时送到老爷手上。苏三自觉话说过了头,忙称崇公道是一个“大大的好人”,还当面叩头,拜了干爹。
王三公子与苏三的关系,在苏三冤案昭雪后,据说有三种结局:一、王三忠于爱情,叛逆封建制度,辞官认下苏三,二人回家为民。二、王三背叛爱情,赠银两与苏三,送她回广平老家。苏三悔苦等苦熬等来个负心汉,痛骂之后,悬梁自尽。三、王三认下苏三,官职被革,二人隐名埋姓,远走他乡。几年后换了朝廷,新主开科,王三公子梅开二度,又坐了个不大不小的官。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季疵,一名疾,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陆羽原来是个被遗弃的孤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一天清晨在西湖之滨散步,忽然听到一阵雁叫,转身望去,不远处有一群大雁围在一起,他匆匆赶去,只见一个弃儿卷缩在大雁羽翼下,瑟瑟发抖,智积禅师念一声阿弥陀佛,快步把它抱回了寺庙里。随后,智积禅师为给他起名,就以《易》占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就给他定姓“陆”,取名为“羽”,用“鸿渐”为字。
陆羽在智积禅师的扶育下,学文识字,习诵佛经,并为积公煮茶伺汤。但就是不肯削发为僧。智积为使陆羽听话,就用杂务来磨炼他,每天让他打扫寺院,清洁厕所,或练泥糊墙,负瓦盖屋,直至放牛一百二十头。陆羽虽然备受劳役,但就是不肯就范。到了十一岁时,他乘人不备,逃出了寺院,到一个戏班子里作了“优伶”。陆羽非常诙谐善辩,虽其貌不扬,而且有口吃的毛病,但他在戏剧中演的丑角幽默机智,常常受到观众的欢迎。陆羽在演出实践中还编写了名为《谑谈》的三卷笑话书籍。
唐天宝五年,即公元746年,河南群李齐物被贬,到竟陵来当太字,县令为太守接尘,便让戏班子来演出,太守看完后,对陆羽很赏识,于是召见他,赠以诗书,并介绍他到天门西北的火门山邹夫子那里去读书。读书之余,陆羽也常为邹夫子煮茶烹茗。
在陆羽二十多岁时,便出游到河南的义阳和巴山峡川,耳闻目睹了蜀地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汉州、眉州的茶叶生产情况,后来又转道宜昌,品尝了峡州茶和蛤蟆泉水。公元755年夏天,陆羽回到竟陵定居在东冈村。公元756年,由于安史之乱,关中难民蜂拥南下,陆羽也随之过江。在此后的生活中,他采集了不少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的茶叶资料。
公元760年,他来到浙江湖州与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结成忘年之交。同时又结识了灵澈、李冶、孟郊、张志和、刘长卿等名僧高士,此间,他一面交游,一面著述,对以往收集到的茶叶历史和生产资料进行汇集和研究。
公元765年,陆羽终于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在《茶经》初稿写成之后,陆羽继续在江浙一带访茶,制茶,并对《茶经》不断进行订正、补充修改,到公元755年,《茶经》最后定稿。《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如浙江长兴顾渚紫笋茶,经陆羽品评为上品而成为贡茶,名重京华。又如对义兴的阳羡茶,他品饮后认为,芬香甘冽,冠于他境,并直接推荐为贡茶。陆羽又能辨水,同一江中之水,能区分不同水段的品质,他还对所经之处的江河泉水,加以排列高下,分为二十等。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陆羽逝世后不久,他在茶业界的地位就渐渐突出了起来,不仅在生产、品鉴等方面,就在茶叶贸易中,人们也把陆羽奉为神明,凡做茶叶生意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陆羽像,供在家里,认为这有利于茶叶贸易。
陆羽开创的茶叶学术研究,历经千年,研究的门类更加齐全,研究的手段也更加先进,研究的成果更是丰盛,茶叶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茶圣陆羽
陆羽,唐朝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茶叶专家,史称“茶圣”。他用一生的时间写成《茶经》一书,对茶道与茶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人生却充满凄凉。
那年秋天的一个清晨,也就是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西湖畔龙盖寺,早起的僧人从沙沙的落叶声中还听到了小孩的哭泣声。僧人走进湖边芦苇,看见几只大雁正用翅膀遮盖着一个哭泣的男婴。雁护弃婴,命不该绝,僧人抱起男孩回到了寺院。这个僧人就是智积禅师。
小男孩在寺院中一天天长大却还没有名字,为他问卦取名。“无量寿福”,卦盒里倒出一签,一看是支渐卦。挂曰:“鸿渐于陆”,是鸿雁渐渐降落大地。老禅师就把这孩子取姓为陆,取名为羽,取鸿渐为字。老禅师想到:此卦证实,鸿雁羽毛遮护他渡过秋天之晨,真乃天意啊!
有了名字的陆羽真高兴,在龙盖寺既有西子湖畔美丽风景陪伴,又有黄卷青灯下的念佛颂经.多少个暮鼓晨钟,日复一日,使得这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少年倍感禁闭与无奈。好在不久以后,师傅将他送到浙江湖州李公家读书。这因该就是私塾。与他一起读书的还有李公的女儿李季兰,在李公家陆羽和季兰一起学诗作画,一起一起抚琴唱歌,受到了很好的儒学熏陶。在李家陆羽学会了煮茶,李公好茶,闲暇时给他讲了许多有关茶叶的掌故传说用途。
陆羽九岁那年,李公调江南任职,陆羽只得离开李家回到了龙盖寺。在寺院智积禅师教他梵文佛经想让他皈依佛门,但读了四书五经的陆羽对僧人佛门没有兴趣。11岁那年陆羽跟一个戏班子四处流浪去了。
在戏班里陆羽渐渐成为舞台上的台柱和导演。后来他接受了竟陵太守李齐物的建议,拜名士邹墅门下学习儒学。潜心诵读诗书之余,他常到山上采撷野茶,为邹墅烹制。对陆羽的煮茶技艺邹夫子十分欣赏,陆羽在竟陵一带已小有名气。
五年后,崔国辅被降为竟陵司马。崔国辅是开元十四年进士,为人热情豪爽刚正不阿,这时崔国辅已经七十岁,他与陆羽见面后很快成为了忘年之交。陆羽在崔国辅的指点下诗作大有长进。但在陆羽心中放不下的还是茶事,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二十二岁的陆羽拜别恩师,带着憧景开始了茶事的周游考察。
陆羽先后考察了河南湖北江西等地,后又渡江南下,遍访长江中下游与淮河流域各地,收集了茶树生长环境资料和大量采茶制茶的工艺方案。上元二年,陆羽来到了浙江湖州,慕名拜访了诗僧皎然,俩人一见如故。从此陆羽在湖州苕溪定居了下来。皎然是湖州南郊妙喜寺的主持,两人经常烹茶论诗,品茗和唱。皎然有一首寻陆羽的诗是这样说: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蓠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里说陆羽隐居在城外,家在僻静桑麻处,秋菊竹篱边,时常不在家,访茶道而云游去了。这首诗后来收在了《唐诗三百首》中。
宝应二年(763年)陆羽到苏州,随皎然一起看望了刘长卿,三人游历了虎丘,陆羽在剑池品尝了观音泉水,并题写了“天下第五泉:几个大字。
在无锡惠山,泉水无色透明,甘美适口。陆羽品尝后誉此为”天下第二泉“。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在泉上修建了一座陆子祠。
陆羽一心只为茶事,不为名利,无心仕途,一贯以布衣寒士奔走在山野茶乡,深得友人敬重,都称他为“陆处士”。从全唐诗中看,涉及陆羽诗篇的人士就有五六十位。他不出仕,名人都想与其交朋友,这是当年的风气,也是势态平安的表现。正如孔子说的,“德不孤,必有邻。”陆羽的《茶经》就是在大书法家颜真卿家开始写作的。
三十多岁了,陆羽还是孤身一人。其实,有一个人的身影在他心中挥之不去,她就是童年时代的同学,恩师之女李季兰。
一天,在开元观有诗会,文人雅士欢聚一堂,陆羽也在其中。正在饮茶作诗谈笑风声之际,皎然来了。
“陆羽,我给你介绍一位新朋友。”皎然拉起一位容貌端庄的道姑进来,说:“她叫李冶,小名季兰...”
话没说完,只见四只眼睛愣住了。他们凝视了很久,同时喊出了对方的名字,真是问姓惊初见,称名依旧容。可谓忆席童年事,相视泪双流。李冶和陆羽都流下了辛酸的眼泪,二十多年的离愁别恨,其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局外人是难以想象的。
原来李冶也是苦命人,当年,父亲携家南归,不久患上疾病久治无效而亡。此后家贫如洗,母亲又积郁成疾,也撒手西去。可怜李冶无钱葬母,只得卖身为奴。尔后李冶又被卖到了青楼做歌妓。几番风雨几番折磨,经多方辗转才进了开元观。
今天终于苦尽甘来,两个有情人可以在一起了。那时,道士还俗是十分普遍的事。以后的日子,两人要么同诗友一起品茶斗诗,要么一起游山玩水,这是他们一起度过的人生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
李冶病了,陆羽日日培在李冶身边照顾她,晚上很晚才回去,早上冒着浓雾又来看她。李冶有诗讲道:
昔日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显然,李冶知道陆羽的痴情爱意,但总觉得自己是空门道姑,还有自己哀伤的身世使她感到愧疚与无奈,所以,面对欲语泪先垂,只有一醉了之。
正当两人缠绵在感情与世俗之际,唐玄宗听说李冶诗才很有名望,便诏她入宫。一对鸳鸯就这样不了了之。
岁月已逝,转眼又到贞元五年(789年),陆羽终身未娶,隐居在江西上饶。他开辟茶园,凿井隐泉,煮茶论道。其间,有诗人孟郊,常来此作客。以后,孟郊有了好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贞元二十年(804年)冬天,陆羽在湖州的青塘别业去世,终年71岁。与他的好友皎然一起,陆羽也葬在湖州杼山。皎然塔,陆羽坟都在杼山妙峰寺内,往后,年年有文人墨客前来凭吊。后人对他的敬仰钦佩,不仅是他写有《茶经》,还在于他的隐而不仕,坚韧执作。他是靠征服自己而争的人们的赞许爱戴,所以他是一位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