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无限深沉的内心愤懑;在不到三千字的短短的篇幅里,却容纳进如此丰富广阔的人生,这是十分不容易的。因此,《孔乙已》的艺术魅力历久而不衰,岁月的流驶并没有磨灭它的艺术光辉,相反的,经过六十多年历史风雨的考验,它已经成为现代文学宝库里的珍品,短篇小说创作中的典范。
一
鲁迅在《孔乙己》里,十分注意描写主人公活动的典型环境。这个环境既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又弥漫着浓郁的时代气氛。作品一开始,故事叙述人就把读者带到了十九世纪末期那个悲惨而黑暗的年代。二十多年前的“我”还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在一爿酒店里当小伙计。作品通过他的叙述,展现了即将出场的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在这里,酒店的格局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好热水,可以随时温酒;而下酒物则有盐煮笋和茴香豆。这些细节赋予作品里描绘的环境以浓厚的地方色彩,这酒店的格局,温酒的方法,下酒的小菜都是作者的故乡绍兴一带所特有的。
作品里描写的富于地方色彩的环境又始终散发着浓烈的时代气息。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酒店的顾客中明显地分成两种人:那些终日劳累的做工的“短衣帮”,买了一碗酒,只能靠柜外站着喝,而那些阔绰的长衫顾客,却神气活现地“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莱,慢慢地坐喝”。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受着尊卑、等级的封建准则所支配的。而在酒店里,掌柜唯利是图,费尽心机要在酒里羼水,因而引起酒客的严重监督;掌柜对待小伙计更是一副凶脸孔,使他不敢言笑,活泼不得,可是由于荐头的情面大,又不敢辞退他,这些描写,比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那种污浊的、令人窒息的社会风气。此外,在鲁迅的艺术描写里,甚至从酒价的变化——每碗酒从四文铜钱上涨到十文铜钱——也曲折地透露出当时社会经济萧条的动向。
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作者所描绘的环境是呈现出鲜明的独特性的。无论是地方色彩,还是时代气氛,在作品里都不是泛泛而写,而是通过作者精心选择并细致描写的“这一个”的独特场景反映出来的。这就是说,作者是通过对他所选择的鲁镇以及咸亨酒店这些个别的、特定的地点和场景的绘声绘色的具体描写,来为主人公的活动创造一个既有地方色彩又有时代气氛的典型环境的。同时,我们认为,在作品里,最能显示环境的独特性的,除特定的场景外,主要是由各种人物组成的围绕着主人公活动,和主人公发生各种关系的特定的人物世界。在《孔乙己》里,正是由贪婪的掌柜,冷漠的酒客,天真的孩子,残酷的丁举人,善良的小伙计等等,构成了一个别的作品里所没有的,只有在鲁镇咸亨酒店柜台内外所独有的具体的人物网。这些人物和主人公孔乙己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成为环绕着主人公,促使他行动并影响着他的命运的环境。而在这种特定时间、地点中特定人物的社会联系里,同样蕴含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时代气息。
将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溶化在独特的、个别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关系的描写中,从而为主人公提供了一个富有特色的、积极影响人物活动的、活生生的舞台,这就是鲁迅在《孔乙己》里描写典型环境的基本特色。
二
主人公孔乙己的艺术形象,是鲁迅在作品里倾注全部力量塑造出来的。孔乙已是清期末年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所走过的悲剧性的道路,对当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善良的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至毁灭的悲剧。
我们知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笼络广大知识分子,总是竭力向他们灌输诸如“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及“书中自有黄金屋”等思想。这些迷魂汤把多少知识分子灌得神魂颠倒。同时,为了引诱知识分子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从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就成为取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封建社会里,许多读书人都以“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视科举为进身的阶梯。他们用悬梁刺股、映雪囊萤的精神,饱尝几十年的寒窗苦,一年又一年地把自己的命运押到科举考试的赌博上,在封建统治阶级所划定的死胡同里不顾一切地奔走。然而,在这些读书人中间,虽也不无少数人爬了上去,从而荣宗耀祖,成为人上人,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几经奋斗,牺牲的是鲜花般的年华,朝霞般的青春,而所得到的却是满头白雪,两袖清风,依然是低下的地位,贫寒的生活。
孔乙己就是属于后一类知识分子。作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读书人,他对于统治者们所宣扬的那套“唯有读书高”的理论深信不疑,甚至还表现出一种宗教徒式的虔诚的态度。这就不能不使他的整个灵魂浸透了这类思想理论的影响,并时时从自己的言语行动中表现出来。由于他相信“读书高”,所以他讲起话来习惯于处处从古人书本中引经据典,以显示自己是一个读过书的人,因而他的话语散发着迂腐的气味。“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当他穷得没有饭吃的时候,就引“君子固穷”的话来诓慰自己面对着那些想吃他的茴香豆的孩童,他甚至也用“多乎哉?不多也”的陈腐语言作答,闹了笑话。同时,正是这种“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使他无论如何不愿意脱掉身上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因为在他看来,长衫是读书人区别于“短衣帮”劳动者的一种标志,何况它还可以用来求取将来的“朱紫贵”呢,所以他固执地不肯脱下。可是贫穷的生活又使他没有能力成为一个可以悠悠然踱进店面隔壁房子里的长衫顾客,其结果孔乙己只好成为咸亨酒店顾客分类中的一个例外,即“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虽然孔乙己不能成为真正的长衫顾客,但是在他身上却仍然经常表现出作为读书人的矜持和骄傲。这个自己在科举考场上连连遭到失败的孔乙己,在这个时候却是何等的洋洋自得,神气活现,读书识字,仍然是他用来炫耀和卖弄自己的资本。更有甚者,在有人当众揭发孔乙己因偷何家的书而被吊打的事实的时候,孔乙己还会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历史上曾有人把偷书者称作“雅贼”。在孔乙己看来,偷书也是比偷别的东西高贵的行为,因为这是比其他人高贵的“读书人的事”啊。从作品的艺术描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生活怎样贫困,内心怎样寂寞,境遇怎样狼狈,孔乙己始终都认为读书人是高人一等,因而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肯抛弃他对“唯有读书高”的理论的衷心信奉。
同时,像孔乙己这样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读书人,毫无疑问,他必然也是选择“学而优则仕”的生活道路的。难怪当有人向他提出“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问题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而且嘴里说了一些话,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令人听不懂。是啊!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会比这个问题更刺痛这个迷信“学而优则仕”却又屡试不第的读书人的心的吗?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真正能爬上统治阶级地位的知识分子毕竟是极少数的。孔乙己和更多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什么高官厚禄,朱服紫袍,对于他们,都只不过是墙上的画饼,梦里的幻象而已,他甚至始终未能挤进真正长衫顾客的行列。而封建制度带给这个它的衷心拥护者和虔诚信奉者的,却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累累伤痕。
孔乙己在科举道路上奔走了一生,几十年的寒窗,无数次的比试,葬送了他的全部青春;但他却“终于没有进学”’连秀才也没有考上,他所获得的是满脸的皱纹和“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虽然如此,他也还是满口之乎者也,陶醉于“回字有四样写法”之类的“学问”的牛角尖里;可是在生活方面却“不会营生”,“万般皆下品”的偏见使他养成了“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由于轻视劳动,四体不勤,也就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同时,还应该指出,也正是这种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摧残和毁灭了孔乙己的肉体和生命。由于这个读书人对“唯有读书高”的理论保持着一种宗教式的迷信,而又不可能认识到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是附属于各个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所以他盲目地认为,只要是读书人,便都是高人一等的有学问有道德的“君子”。从这一认识出发,当生计发生问题时,他就不是象阿Q那样到静修庵去偷几个萝卜,而是专找读书人家去偷书,在他看来,不管是偷者或被偷者,都只是读书人之间的雅事,是个同于一般的偷窃的。可是实际上这只是孔乙己自己心造的幻影。就以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来说,他就并不是这样看的,这个饱读诗书的地主老爷,对待偷他东西的人,并不管你是不是读书人,他毫无例外都是露出狰狞凶恶的面目的。他先要孔乙己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孔乙己虔诚地信奉着统治阶级宣扬的封建思想,衷心拥护着科举制度,但从它那里所得到的却是难以磨灭的精神与肉体的累累伤痕。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悲剧。应该说,孔乙己从自己悲惨的生活遭遇中是感受到一种被愚弄和被欺骗的痛苦的。在他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时,读者可以看到荡漾在作品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这种感情的漪澜.尽管他并没有完全打破读书人的优越感,还要以“跌断”来掩饰折腿的真正原因,但孔乙己这种颓唐的神态和凄凉的眼色,却反映了他对“唯有读书高”的信仰的幻灭,以及隐藏于心中的已经意识到的被愚弄和被欺骗的痛苦。可是,从孔乙己凄伤的眼色中,人们始终未能寻找到反叛的愤怒的火花,这个被封建社会毁灭整个一生的读书人,并没有勇气呼喊出抗议的声音;于是,他只好坐着用那双泥手慢慢走去,默默地从人间消失。
而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鲁迅通过孔乙己这个下层知识分子被封建制度毁灭的悲剧,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的吃人本质,孔乙己的全部遭遇和他的悲惨结局,都有力地说明,这个善良的读书人也是被封建制度所吞噬的。在作品里,鲁迅对孔乙己的卑庸的人生道路是否定的,但对于他的不幸命运,却也寄予深切的同情。
三
如果说,《孔乙己》的写作意图仅仅在于通过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愚弄与戕害,那恐怕不完全符合鲁迅构思这篇作品时的原意。
那么,鲁迅写作《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呢?当《孔乙己》在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新青年》上发表的时候,作者曾在文末写了一个附记。他自谦地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然而作者所要描写的是社会上的一种什么生活呢?在这个附记里并没有说明。不过,我们从鲁迅的学生孙伏园的回忆中仍可以得到一点消息。据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他创作某篇小说时的动机、背景和艺术。对于《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使鲁迅感到痛心和愤慨的问题。早在本世纪初年,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经常和友人许寿裳一起探索“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他们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在鲁迅看来,这种爱的缺乏,往往表现为一般群众精神的麻木,从而对不幸者采取冷漠的旁观的态度。
在短篇小说《孔乙己》里,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是同酒客们和其他人的一阵一阵的笑声形成异常鲜明的对照的。充满泪痕悲色的孔乙已怎么会老是同快活的笑声联系在一起呢!然而,鲁迅正是通过对主人公和他的活动环境的矛盾的深刻揭示,以及对那同人物命运极不协调的笑声的生动描写,完成了他的揭露并批判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写作意图的。
孔乙已是一个被他自己所信奉的封建思想和拥护的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以至毁灭精神和肉体的悲剧人物。但是这个命运悲惨的下层读书人,在鲁镇的咸亨酒店内外,却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和怜悯,相反的,他的坎坷经历成为人们欣赏玩耍的“戏剧”,他的不幸命运变作人们饭余酒后的笑料。鲁迅在作品里十分沉痛地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赏玩孔乙已的不幸的人并不是个别的、少数的,而是非常广泛而普遍的。你看,“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本来,咸亨酒店的顾客中似乎还是等级森严的,既有阔绰的长衫顾客,也有穷苦的短衣帮劳动者,他们平时是并不在一起喝酒的。但是在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上,他们却又是基本一致的。“所有喝酒的人”都把孔乙己当作寻开心的笑料,孔乙己来到咸亨酒店,他们就以一种放肆的高声嚷叫,来逗弄这个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的读书人,像戏耍某一种能够令人开心的玩物一样。这时,不管是短衣帮,还是长衫顾客,都会沉浸在一种狂热的酒醉似的哄笑中,于是,“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酒客们也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同样,在咸亨酒店里,掌柜与伙计之间关系本来并不融洽,掌柜平时对小伙计总是摆出一副凶脸孔,教人活泼不得。然而,只要孔乙己到店,这种僵冷的局面也就改变了,不但掌柜会不断提出一些问题逗弄孔乙己,“引人发笑”,而且小伙计在这些时候也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他们在对孔乙己的逗笑上似乎也能暂时取得一致。另外,作品里还描写了一群咸亨酒店邻舍的孩子,他们虽然不是酒客,但有时也会来“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孔乙己在孩子们心目中也是一个引人开心的笑料,他那分茴香豆的言语、动作使“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孔乙己生活的鲁镇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何家的人吊打他,丁举人打折了他的腿,而一般群众,无论是长衫顾客还是短衣帮劳动者,无论是掌柜还是伙计,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对他的不幸都不曾寄予同情,而是哄笑,寻开心。作者悲愤地指出,这种冷漠和凉薄,就像严冬里的寒气,是如此广泛、如此普遍地充溢于整个社会。
另一方面,鲁迅在《孔乙己》里还着重地表现了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残酷性质。作者主要集中描写了三次咸亨酒店众人对孔乙己的哄笑。第一次,是由于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因而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人们揭发了这件事后孔乙己还以“窃书不能算偷”来辩解,从而“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第二次,是酒客们提出刺痛孔乙己的心的那个“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问题,引起孔乙己的颓唐不安,并说了一些全是之乎者也的令人不懂的话,于是“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第三次,那已经是孔乙已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他再来到咸亨酒店时,是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坐在一个蒲包上,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对于人们的取笑,他时时露出恳求的眼色。但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众人仍然还是一次一次地戏弄他,哄笑他,他终于“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地走,永远离开了咸亨酒店。从这三次“哄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是拿孔乙己的不幸作为取笑的材料的。孔乙己肉体上被打伤,人们以此来戏弄。逗乐;孔乙己屡试不第的绝望的心灵创痛,也成为人们取笑的材料;即使是在孔乙己的精神、肉体受到极大摧残,已经成为废人,生命即将熄灭的时候,人们仍然不放松他,依旧将命运悲惨的他作为寻开心的对象。孔乙己好像是一只在羊铺里被开剥的羊,他的任何痛苦,都可以使门前那些张着嘴观赏的看客们得到愉快和满足。然而,以身世不幸者作为自己戏弄的对象,把别人的痛苦变成自己取乐的材料,这种人间的凉薄具有多么残酷的性质啊!
可见,鲁迅在《孔乙己》里不仅表现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且还揭示了它的普遍性和残酷性,这就使这篇小说具有更加发人深省的思想深度。
《孔乙己》的谋篇布局和艺术表现也是服从于作者的创作意图的。作品里从正面直接描写的,大都是咸亨酒店的众人对孔乙己的哄笑的场面;至于何家对孔乙己的吊打,丁举人将孔乙己打折腿的情节,则都只从侧面作间接的叙写,把它放到幕后去处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用笔的着力点乃在于精神麻木的看客身上。即使是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这个关系重大的事件,作者也是将它放在掌柜在慢慢算他的账,酒客一面喝酒一面冷淡地叙说的气氛中来交代的,至于孔乙己的死,在作品里则是从掌柜逢年过节才想起“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而暗示出来的。在掌柜看来,十九个钱(还买不到五碗酒)比孔乙己的一条性命还更为要紧呢!
鲁迅在写作《孔乙已》的同一年,在著名的论文《我之节烈现》的最后写道:“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鲁迅在《孔乙己》的全部艺术描写里所显示的,难道不也正是对那种制造别人苦痛的封建制度的强暴和那种赏玩别人苦痛的世人的昏迷的揭露与抨击吗?
四
鲁迅所以特别喜欢《孔乙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认为这篇小说写得“从容不迫”。众所周知,鲁迅对于自己的作品在艺术上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例如对《狂人日记》,他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十六日的一封信里就说:“《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8]。又如他在同孙伏园的谈话中也曾表示自己对《药》在艺术上并不完全满意,认为写得有些“气急//”(绍兴方言)。这大致也是“太逼促”的意思。然而对于《孔乙己》,鲁迅则认为不存在这种艺术上的逼促感,而是比较“从容不迫”。
《孔乙己》只用了不到三千字的篇幅,却描绘了主人公的活动环境,展示了他大半生的历程,刻划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周围人们对于主人公的冷漠态度。而且,这么丰富的内容在作品里又是安排得主次分明,疏密合度,游刃有余,读起来一点都不会有拥挤、逼促的感觉。这是何等惊人的大手笔!那么,鲁迅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段为短小的篇幅开拓出如此广阔的容量?又是通过什么艺术途径才达到达种“从容”不迫的境界的呢?这些也都是值得我们加以探索的。
首先,鲁迅在《孔乙己》里选择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反映生活的艺术角度。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与无限丰富的,它不可能巨细无遗地在有限的作品篇幅里再现出来,这样,如何选择一个能够最大眼量地摄取生活画面的表现角度,就成为小说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鲁迅十分巧妙地借用咸亨酒店和它的小伙计来表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无论是鲁镇的风土人情,还是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都是通过故事的叙述人——在咸亨酒店当小伙计的“我”的眼睛映象出来的。这就是作者选择的摄取生活的艺术角度。应该说,这一选择是异常成功的。一方面,作者把主人公的活动主要安排在咸亨酒店里,这样既符合孔乙己“好喝懒做”,只要有几文钱就到酒店买醉的身份,又便于表现整个社会对于孔乙己这个命运悲惨的读书人的态度。在旧社会,酒店是酒客闲人们聚集的处所,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不相同,消息又比较灵通,在他们的闲谈中,可以自然地、不露痕迹地介绍作品里没有直接描写的有关主人公的情况,而他们聚拢来一次一次地拿孔乙己作为取笑的材料,更便于作者完成表现社会对苦人的凉薄的创作意图,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如果改换一个场景,恐怕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孔乙己的遭遇,是通过这个酒店的小伙计来观察和叙述的。小伙计地位低下,平时是连笑的资格都没有的,只有在孔乙己到店时他才可以附合着笑几声。连微贱的小伙计都可以随意取笑,这就更加衬托出孔乙己地位之低下了。同时,这个天真、善良的小伙计通过自己的观察认识到:“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连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都能够看出这点,那么,孔乙己被作为戏弄的玩物的待遇以及他所遭受的世人的冷漠,不是已经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了吗?此外,在孔乙己从咸亨酒店永远消失以后,人们也就将他忘却了,唯一记挂着他的只有这个小伙计,这就非常强烈地反衬出整个社会对受苦人的冷酷无情。可见,小伙计在作品里不仅担当了叙述故事的职责,而且能够处处对主人公以及他的遭遇从正反面起着衬托的作用。总之,由于作者选择了极好的摄取生活的角度,无论是酒店的场景还是小伙计的口述,都能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这就大大地开拓了作品的容量。
其次,鲁迅在塑造主人公孔乙己的艺术形象时,善于从生活素材中精心提炼出最具特征的典型细节,从而对人物作了传神的描写。作者紧紧抓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达一典型细节,也就把握住整个人物性格的核心。这个细节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孔乙己本来是属于可以坐在店里喝酒的长衫阶层的人,可是由于他愈过愈穷的经济情况,他已经没有力量可以同长衫顾客为伍了,只好和那些短衣帮一起靠柜外站着喝酒;然而盘踞在脑海里的“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又使他在最落魄的时候也要穿着破长衫,以显示他的读书人的身份,这样他就成为咸亨酒店站着喝酒却又穿着长衫的特殊顾客。作者捕捉住的这个典型细节,大致可以映照出孔乙己的坎坷经历和精神面貌,因而这个细节对于整个艺术形象的刻划,就好像是光线的焦点,乐曲的主调,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这同时,鲁迅在作品里还概括地叙述了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又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件: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受到酒客们的奚落与哄笑;孔乙己考问酒店小伙计回字的四种写法;孔乙己因偷丁举人的东西而被打折了腿等等;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的现实活动和遭遇,这些叙述和描写对孔乙己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有声有色地、富于立体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然而由于有了作者巧妙地从孔乙己的全部生活经历中浓缩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这一典型细节,它对于整个艺术形象的塑造就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敏锐而又准确地捕捉和描绘艺术形象的“眼睛”,同样能取得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再次,鲁迅在《孔乙己》的写作中,对这个短篇小说有一个十分完美的整体构思。这个完整的艺术构思是依照这样三条线索发展的:一、孔乙己最珍惜那件标志读书人身分的长衫,穿破了还不愿意脱下,而对于那些短衣帮他从内心里还有点瞧不起呢,但是贫穷潦倒的生活终于使他失去了那件长衫,而最后换上了短衣帮的“破夹袄”;二、孔乙己站在咸亨酒店柜台外面喝酒的时候,是多么羡慕那些能够“慢慢地坐喝”的酒客,可是他始终没有能力进店去坐下来喝酒;然而后来他被举人老爷打断了腿,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这次终于坐下来喝了,不过他并不是坐在隔壁的雅座里,而是坐在一个用草绳挂在肩上的蒲包上,喝着小伙计递给他的一碗酒;三、孔乙己平时在咸亨酒店都是现钱买酒,从不拖欠的,间或记账,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他的名字,但是封建社会埋葬了他的一切,他终于不得不欠下永远无法偿还的十九个钱的债寂寞地离开人间。可见,从穿长衫到穿短袄,从站着喝到坐着喝,从不欠债到永远欠债,这就是作者对作品人物描写与情节发展的整个构思。这个极其巧妙的艺术构思深刻地概括了孔乙己一生所经历的悲剧性的变化。同时,这几条构思线索,对于整个作品,就好像肌体内的脉络,渔网上的纲绳,有了它,作品中所叙写的纷繁的生活现象就有了头绪,作品也就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而且,这种抓住了脉络、提挈住纲绳的做法,同样也能取得艺术上以一当十的效果。
注意选择一个理想的反映生活的艺术角度,致力于描画艺术形象的“眼睛”,善于把握完美的艺术构思线索,这或者就是《孔乙己》这篇短小的作品既具有深广的容量又能够达到“从容不迫”的艺术境界的奥秘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