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腐败是伴随封建社会的痼疾,也是历代王朝试图解决的问题。尽管腐败治理难度大、复杂,但与古代反腐体制机制本身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人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反腐经验,其中的成功与失败至今仍具有借鉴和警示意义。
网络图
汉高祖宣帝“提薪促廉”
汉武帝是汉武帝的曾孙,太子李的孙子。汉武帝二年“巫祸”发生后,太子李及其子女被鞠躬处死。只有还是个婴儿的刘询活了下来,但从那时起他就生活在人民中间,直到他17岁被霍光加冕为皇帝。由于在民间长大,汉武帝宣帝深知民间的困难、吏治的恶行和得失,以及人民对政治清明的期望。在位期间,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在整顿吏治方面。他在历史上被称为“官尽其职,民享其业”,被后人誉为“宣帝中兴”。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宣帝时期是汉朝最繁荣的时期。
那么,汉朝的宣帝是如何治理官员的呢?出人意料的是,宣帝统治官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给基层官员“加薪”。神在位第三年,汉高祖宣帝下了一道圣旨:“当官不廉,则治道而下。”如今的胥吏勤政,俸禄薄,难侵渔人!它的好处是一百石以下,十五。"
西汉官员的俸禄,上至号称十石的中央三公,下至郡县官员,都在20级以上。基层越高,职位越低,工资越薄。特别是对于大量的低级官员,不像高级官员和礼仪,时不时可以得到朝廷的赏赐。如果只靠工资养家糊口,难免有温饱之忧。所以,如果出现什么“侵渔民”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前所述,汉武帝宣帝生长在民间,深知民间疾苦。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恐怕他并没有很少看到人们被基层官员剥削和勒索。同时,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直接与人民打交道的胥吏、小官吏,拿着微薄的薪水,承担着大量繁重的日常事务,仅靠道德说教,或者汉武帝时期的严刑峻法,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的!古语有云,仓卒知礼仪,丰衣足食知荣辱。要让这些基层官员安分守己,廉洁奉公,除了严惩腐败,还必须给予他们充分的生活保障,让他们不必费尽心机从百姓身上捞油水,求回报。
以为民情怀为出发点,最终以基层官员“涨工资”为结局,看似背道而驰,却深刻反映了汉武帝宣帝冷静的现实态度。特别是加薪仅限于基层官员,这表明汉武帝宣帝对此有清醒的判断,而不是滥用国家财力。
当然,汉高祖宣帝治理官员的手段很多,除了加薪,加薪也不一定清廉。让官员清正廉洁,需要系统的配套措施,不是简单涨工资就能解决的。原因是只有高薪而没有其他监督制约措施。久而久之,拿高薪的官员早就忘记了国家实行高薪的初衷,想当然了。清初延续了明朝的低薪官政策。直到雍正一世
王莽称帝后,因为帝位不太光彩,“欲震其权恐其亡”,于是外起战乱内乱之制,群臣疑,民扰。短短几年时间,西汉承平的工业变得千疮百孔,百姓不断流离失所。面对混乱的局面,王莽以国家尚未稳定为由,下令“从官员到胥吏一律不发俸禄”,也就是说停发所有官员的俸禄。接着他颁布了一道圣旨,提出了他对官员俸禄制度的改革设想:“在古代,收成好就增加俸禄,收成不好就减少俸禄。现在不妨制定一个标准,根据季节的好坏发放官薪。”
王莽的想法与今天一些人提出的公务员工资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挂钩的建议不谋而合,既符合古代的制度,又颇具现代气息。可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尤其是统计手段,无法制定出这样一个计算丰歉数额的标准。结果各级官员最后都拿不到工资。
网络图
那么,官员拿不到工资怎么办?可想而知,“天下所有的官都拿不到工资,都是暴利”,“每一个官位都是汉奸,都是受贿自供”。看到大大小小的官员根本体会不到自己的良苦用心,根本不重视国家大事,根本不与民同甘***苦,王莽更加气愤,于是下令贪污受贿的官员“拿出全部财产的五分之四来助边”,并动员和鼓励小官吏检举自己的上级和奴婢主人,希望通过严刑峻法杜绝腐败。谁想腐败越来越厉害,人民越来越不安分。最后,它失去了控制,短暂的辛莽王朝崩溃了。
王莽废官俸,和很多“扶危改制”的措施一样,不仅仅是一场闹剧。背后反映出来的,其实是强烈的道德色彩。说真的,这种措施不正是符合人们的道德期望吗:作为国家官员,不就是号称为人民服务吗?那我们不仅要和人民同甘***苦,还要先吃苦。即使我们拿的工资少或者没有,为什么不呢?然而,现实也给了王莽大意如此的答案。
事实上,作为一种制度,官员欠薪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北魏初期,官员无薪,国家只给官员发不定期班。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各级官员不得不“取之于民”、“官贪钱”、“士无节操”、“贪者不得不诈,廉者不能自保”,官员管理陷入全面腐败。虽然政府多次严惩,但收效甚微。直到孝文帝改革后,俸禄制度才得以全面推行,北魏的官俸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官俸制度史上的一个小插曲。
朱元璋“铁腕治吏”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大概是背景最低,经历最坎坷的皇帝。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是牧民。16岁那年,父母死于瘟疫,他只好去寺庙当小沙弥。谁知荒年,连寺院都没有饭吃,只好又四处奔波,乞讨,度过自己正当青春的时光。后来,他加入了起义队伍,他从当兵开始,一步步走到了人生的巅峰。正是因为这种坎坷的人生道路,因为痞子的艰辛,朱元璋对贪官污吏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愤恨,堪称历史上对待腐败和官员最严厉的皇帝。朱元璋的执政官员苛刻到什么程度?年关、弃城等刑罚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愤怒,朱元璋甚至发明了“剥草”这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酷刑。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一些读书人,为了怕当官,不惜剁手自残,以免中招。尽管如此
应该说,在中国古代,对官员腐败的惩罚至少在制度设计上并不是完全没有,甚至从整体上看,对官员犯罪的惩罚要重于对普通人的惩罚。即使在大赦的情况下,也经常明确指出腐败官员不在其中。但是,像朱元璋这样的极端措施是前所未有的。也许是因为过于苛刻,朱元璋死后,后来的皇帝都废除了他的大部分政策。
网络图
如果你说你这么苦心,却连自己的儿孙都不能理解,还能给几个宽厚的苦笑,但你的热情却没能带来吏治的清明,那你就不能不为朱元璋感到委屈了。可以说,朱元璋从登基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坚持不懈地与贪官作斗争。然而,直到他去世,腐败始终没有消失,以至于朱元璋曾经无奈地说:“我要除掉贪官,却又不能不杀!”
朱元璋确立了明朝治官的两个基本理念:低薪为官和高压反腐。低薪最终被明朝中后期官员的普遍腐败证明是笑话;在朱元璋和朱棣等政治强人死后,高压也变成了烟雾。回想朱元璋那一声“黄昏杀人”的叹息,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英雄无能为力的悲凉,一种无奈的两难。
回顾汉武帝宣帝、王莽、朱元璋三位思想各异的反腐模式,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褒贬。但古人的这些反腐措施,至今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