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时此刻的中国,无论是你走在北上广一线城市,还是走在城镇的小道上,是不是随处都可以见大兴土木,挖土机一台连着一台,尘土飞扬,好似哪里都在动工。
其实在兴建的中国,我们很大的一部分工作不是新建而是维修,老话说的好,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一传统朴素风格在我国公路基建上依然适用,固然维修有很多内在和外在的理由,但不得不说的是维修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尽可能地把城市交通的不便降到最低。
但总有好事者拿中国的公路基建跟国外相比,比如日本的马路基建就不需要年年缝缝补补,而是质量始终如一的好,使用寿命比我国的马路寿命长许多等诸多对比言论,外在的表象怎么可以直接比较呢,具体现象还是需要具体分析的。
对于我国马路频繁的维修原因总结了以下几点:
中国:过度追求速度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曾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中国奇迹。快速经济发展的背后是众志成城的信心,马路基建也不例外。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交通的重要基础,也是打开贸易之门的钥匙,有路才有机会,有路才能畅通。
从建国开始,我们的马路基建就没有停过,大到重修被战争毁掉的道路,小到维缮山路的开通,但中国地大物博,一点点发展不可想像,只能皆全体之力,在速度上抢先,好不好的先开通了再说。
不得不说,在最初的建设中,确实存在不少这样的观念,经济建设、文明开放迫不及待,质量就退而其次,以快而抢占先机,只能说这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办法。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期我们需要那么多次频繁地修缮马路,因为当时匆忙,没有很好地规划,也没有很好地修建,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先建立。而如今在稳定的太平盛世,修补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比重建要重视,因为我国终于可以有资本慢慢地踏实地搞好我们的马路基建。
中国:修缮比重建更有优势
在四通八达的中国,已经有许许多多成型的道路,由于这两年经济的发展,马路的使用次数比以前频繁太多了,自然马路的损耗程度比较大,为了以后的交通安全,采取了片段式的维修方式。
与新建相比,维修马路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一段段的完善,这样不耽误正常的交通,疏散人群,安置交通要道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比如,维修是对道路的加固,不会像新建一样需要规划、封闭道路等要素,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交通的不便捷,也不利于居民的安居乐业;比如维修所需要的经费比新建要少很多,在面对如此庞大的马路基数的中国,自然会选择维修,能保持道路原样的基础上加固,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中国:铺设地下设施所需
随着经济的发展,古老的道路迎来它的翻修,翻修的原因除了以上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很贴近现实的原因:铺设互联网设备。
新世纪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世界,能支撑起互联网设施的是肉眼可见的设施,比如埋在路线的网线管道,比如需要用电的地下电缆等,这些新生的事物在最初修建道路时候是不可能考虑到的,只能重新打开道路进行填补。
在这里就不得不进行对比了,如果只是专门为了互联网基础设施而开辟新的道路的话,成本过于宏大而不好承担,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就最近的道路进行安置,这也就是我们看到时不时进行马路维修的原因,因为总有源源不断的新设备需要支撑起新企业或者新需求,而这些跟安全隐患有关的设施一般都是驻扎在地表以下的。
由此可见,不见新地基设备需要靠马路维修进行安置,以往老旧的地底设置一样需要勘查并时不时进行维修,一旦发现,就及时进行维修,按照我国的庞大基数和节俭的优良习俗而言,多半是多次进行马路式维修改进,而不是一次性全部换成新设备,多次维修也是为了达到效用最大化。
综上所述,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我国马路总是在修补的原因,有的人甚至会想到豆腐渣工程。尽管不排除这种情况的存在,但自从党中央和国家严重杜绝建筑的烂质量问题以来,在马路这种公共设施中的基础工料的问题已经基本不存在,毕竟这是民生之本,这种原则性的问题早被杜绝在开始之前了。
那么,日本的马路基建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在探索的道路上,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日本:强大外援,资金支持
二战期间作为战败的国家,原子弹的轰炸加上日本这个弹丸之地处于地震带的原因,非常的破败不堪,但是战争之后,美国这个强大外援便对日本出手了,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帮助日本重建国家。
道路是国家重建的重中之重,不同于同时刻的中国只能勒紧裤腰带自己干,日本拥有的是美国这个强大外援的资金支持,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日本完全可以不紧不慢地进行道路基建工作,这就是有靠山的优势,不用急于一时,而是一步步慢慢来,不得不说,这一点优势在当时的中国是不敢想象的。
日本:做事风格严谨
不得不说,大和民族也是一个相当有创造力的民族,这个民族也有自己做事的风格,就是规划长远,严谨处事。在有了美国的支持后,面对道路建设这种民生工程,日本人会做详细的调查、勘查、分析,并进行多次对比,前期工作做得非常充足,才开始动工,这一点日本比较有远见,但仅限于日本的国情。
日本国土比较小,即使全部道路重建也充其量不过是中国一个省的量,基数不大的好处就这样凸显出来了,而在当时的中国却不适用的,为了达到同等的速度,基数大的中国只能采用适合自己的办法,而日本却可以细心地筹划。
日本:使用频率相对少
很明显,日本的道路质量会好很多,但同时损耗的程度也比较小。日本是一个小地方,最大的城市也就东京、大阪、横滨那几个,道路使用程度远不可比拟中国的,但从人口密度上也可以判断使用频率远小于中国,这也是变相地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自然不用年年翻新,甚至看着跟新的一样。
有存在自然有对比,这里阐述的是日本马路基建的几个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并不是说中国的马路基建就比国外的差很远,只是不同国家不同国情不同的处理方式罢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国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无论是我国的马路翻修,还是日本的道路年年新,基本情况不一样,不具备可比性。每一个国家的决定都是基于本国的民生之情而定的,不应该存在攀比的现象。
像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存在的小瑕疵不能拿去跟小国家的优势进行对比,因为基数不一样,不可同日而语。对于国人而言,马路翻修也好,马路新建也好,只要是利民利国的工程,都是值得付出的工程,都是值得支持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