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说:“美是天才的一种形式,比天才更直接,因为它无须证实。”而美女的外表历历在目,简单而直接。
我曾经收到过一封女研究生的来信,她说她都二十四岁了,还从未谈过一次恋爱。她形容自己是个“丑小鸭”,属于搁在人堆里就会淹没,走在大街上也不会有任何回头率的那种,看到宿舍里长得端庄秀丽的女同学个个都“名花有主”了,她难免有些失落。
上本科那阵子,她一直喜欢班上一个男生,那个男生身材挺拔、相貌出众、个性开朗、成绩优秀,还打得一手非常漂亮的篮球,无论走到哪里都围着不少美丽的花蝴蝶,可他却从没正眼瞧过她这个“丑小鸭”。感情的道路上一片荒芜,她只好寄情于学业。没想到考上研究生之后,她反倒更自卑了,因为身边哪怕稍稍优秀一点的男生基本上都有美女相伴,她依然是无人问津。家里人为此一直很着急,可她早已是茫然不知所措了。
在信的末尾,她问了我一个问题:是不是男人只喜欢美女?而像她这样在外型上毫无“可圈可点”之处的女孩子就注定要成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这封信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三遍,但我始终没回,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这个问题。
我想起了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一句话:“美是天才的一种形式,比天才更直接,因为它无须证实。”而美女的外表历历在目,简单而直接。
国外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测试:给你一张陌生人的照片,只靠这个唯一的信息,要求你猜测这个陌生人的性格,结果发现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认为是有趣的,善于交际的,在生活和爱情方面更可能得到成功,我们似乎在使用一种简单的刻板印象或定势思维,即美的就是好的,我们认为长得好看的人也拥有优秀的品质,与他们的外形相匹配。要不“美丽者生存”的口号一度大行其道呢?
具体到男女,对美貌的要求则略有不同。无论恋爱、择偶乃至人际交往,男人对异性的相貌、身材似乎较为看重,女人虽然也喜欢英俊小生,但对他的才华、学识、以及身份地位、经济状况更为挑剔。
这种差异的形成一方面是父系社会男女在经济上的不平等造成的,由于女性在经济上普遍处于劣势,为了生存不得不依赖于经济丰厚的男人,另一方面也是男女不同的性唤起导致的。男人的性唤起区域集中在下半身,易兴奋,好冲动,作为一种视觉动物,男人对异性的感知首先来自眼睛,眼睛受到了 *** ,心情就莫名其妙的兴奋了起来。自古在情场上,都说男人主动,女人被动。男人的这种主动主要是被女人靓丽的外表和曼妙的身材唤起的。性的因素浓。
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奋斗》里面两位女主人公夏琳和杨晓芸对于这个问题就有过一番有趣的对话,杨晓芸:“我现在知道男人为什么花心了,因为他们身上比女人少了一样东西——子宫,所以不用承担任何后果。”夏琳频频点头:“所以只有当男女的怀孕几率完全相等的时候,当医院妇产科的门口都坐满了愁眉苦脸的帅哥的时候,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才会实现!”虽然是玩笑话,但说明了一点,男人的好色和花心有其生理上的原因。
而女人的性唤起区域不像男人那么集中,较为分散,甚至弥漫全身,更多靠语言和想像来调动,所以女人爱听甜言蜜语,喜欢浪漫,情的色彩重。 至于外貌,法国女性主义先驱波伏娃有个观点,女人更多是一种“被看体”,意思就是说女人更喜欢打扮好自己被别人欣赏,被别人关注,对待外貌,女人天生的被动性决定了她更在意自己的,而不是异性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女人较为“自恋”,男人较为“恋她”,恋她的相貌,她的身材,她的气质,她的体香,甭说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男生,即便很多久经沙场、位高权重的成功男人也在劫难逃。
比如 “金屋藏娇”的成语就出自汉武帝,唐太宗把隋炀帝的美貌皇后据为己有也被史家偷偷记载了下来,乾隆爷的各种风流韵事更是被直接搬到了电视荧屏中。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传统文化的头号大圣人孔子就慨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因为“食色,性也”,在《孟子》一书中,那个有事没事就爱和孟老夫子坐在一起讨论人生啊哲学啊的齐宣王干脆来了个实话实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呢,并没摆出一副卫道士的面孔,相反他的回答却很幽默:“大王好色有啥错,谁不喜欢看美女啊?但只要您老人家多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起居婚姻大事,做到国家既没剩男,又没剩女,您就是功德无量!”
由此可见,男人这种视觉动物对美女的免疫力是很低的。古往今来,男人一直在进化,但好色的老毛病一直改不了,也不想改,走到大街上,哪怕遇到一个素不相识的美女,也会心猿意马左顾右盼。
男人就是这副德性,视觉上的贪婪决定了他们总是难挡青春美貌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