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针对北宋“积贫”现象,王安石提出变法应以理财为中心,其认为“国家财政状况不好,不是当务之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善于理财者,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在封建社会里“重农抑商”观念根深蒂固,而对于出生于南方的王安石来说,却十分重视商贾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朦胧地认识到富国强兵应先从经济领域抓起,从理财开始。但这一措施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如青苗法限制了私人高利贷的发展,它以“国贷”取代了“私贷”,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盘剥,也抑制了土地兼并;募役法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方田均税法按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扩大了税收标准和范围;均输法通过国营商业机构,对全国商品实行强制性收购、运销,限制了商人操作;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因此,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守旧派代表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所说的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在百姓头上增加捐税而已,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
二、变法靠山(宋神宗)的动摇和去逝
王安石变法是在变法派和保守派的激烈斗争中进行的,变法派代表着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为了促进生产的发展,以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势必要改革现行的法度,势必要限制或损害大地主、大官僚的某些局部利益。实际上,保守派只顾眼前利益,安于现状,苟且偷安而且对改革派还有压倒的优势。因此,要变法就必须冲破保守派的阻挠,要抵制保宗派的强大的进攻,保证新法得以贯彻,必须应有皇帝的强有力的支持才行,故此,宋神宗成为变法的靠山。
新法推行后,保守派进攻变法破坏了社会安定局势,造成了天下纷扰,“上自朝野,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纷纷扰乱,莫安其居”。变法派处于四面楚歌之中,全仰仗宋神宗的支持,御史丞吕诲弹劾王安石十大罪状,宋神宗遂罢吕诲。御史刘述、刘琦、钱凯***同上书攻击王安石,皆遭贬,伺候苏氏兄弟亦发表了长篇大论反对变法,神宗也毫不动摇。
但人无完人,在宋神宗身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气魄不够宏大,性格不够刚毅果断,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容易产生动摇。如在各地不断有异常的自然现象出现时(京东、河北突然刮起大风,陕西华山崩裂,一时间人心惶惶)。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这些抨击变法,说这些是上天对人间的警告。熙宁七年(1074),北方大旱,民不聊生。神宗为此忧心忡忡,他也开始相信这是上天的某种预警,并对自己继位以来所实行的一系列新法进行反思。正在此时,一个叫郑侠的官员向神宗上了一幅流民图,图中所描绘的景象使神宗大受震动,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卖儿鬻女,惨不忍睹。神宗本想通过变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他万万没想到竟然会是这样的结局。第二天神宗就下令暂罢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18项法令。尽管这些法令不久在吕惠卿、邓绾等人的要求下恢复,但也充分说明神宗对新法的信心不足,摇摆不定,之后又两次罢免王安石。
这些局限性造成的一些失误,使新法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如果说王安石变法失败有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宋神宗的局限性就是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
三、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
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因为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财阀的利益,因而引起了以两宫太后为首的利益集团的反扑,导致变法失败。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注意到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王安石的变法也没有得到广大穷苦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民间就流传这样的段子,村妇喂鸡时,嘴里念叨的就是,安石,进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用人不当。
毛主席曾有一句名言:“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王安石变法在用人上有很大的失误,起用了一大批虽顺从己见却阴险狡诈之徒,最终导致“小人乱政”,“奸人坏法”。
何谓小人?以司马光之见,就是德行不立,无论其多有才华。小人通常有两个突出特征:为求功名可以不择手段,为泄私欲可以不计后果。而王安石最重要的支持者与助手吕惠卿、章敦、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人,尽是后世声名狼藉之辈,绝大部分都被列进了官修正史《宋史》的奸臣册中。这些人初入官场时,大多做事尽心尽意,尽显才干;但时间久了用人唯亲,排除异己,并做事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为达目的可以做出种种人所不齿的事情来。
例如,吕惠卿曾是王安石最坚定的亲信,也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官员。但他后来为求自身的升迁,竟设计陷害王安石,令神宗皇帝对王安石的信任大打折扣。章敦也曾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可他后来在迫害“元佑党人”(反对急进变法之人)时,可谓穷凶极恶,空前绝后,一点君子风度都没有。王安石的另一得力助手邓绾更是做事不择手段,厚颜无耻他曾说:“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这句话成为后世指斥官场厚颜无耻行为的专用语。至于蔡京,那更是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奸臣,搞得北宋末年的政治臭气熏天。
四、王安石性格偏执,树敌过多
有“拗相公”之称的王安石,个性特征非常突出,品质优良。如淡泊名利、酷爱读书、清廉朴素等等。即使他的对手,司马光也承认他的个人品质高尚。但有些个性在官场上就有碍于执政。不与人交谈,有所领悟则自己大笑,旁若无人。他下围棋,但与人对局,若觉得要输了就不下了。平时也不拘小节,有一次上朝,衣领中爬出一个虱子,宋神宗看到笑了出来,他自己却不知道。这些琐事若在一般人也无所厚非,但居高官,行变法事,则易形成孤军作战的局面。
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也是一贯我行我素,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这当中有人原来是他的靠山,如韩维、吕公著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荐主,如文彦博、欧阳修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上司,如富弼、韩琦等人;也有人原来是他的朋友,如范缜、司马光等人。虽然他们都是一时俊杰,朝廷重臣,却因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赶出朝廷。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
又如熙宁四年(1071年),开封知府韩维报告说,境内民众为了规避保甲法,竟有“截指断腕者”。宋神宗就此事问及王安石,不想王安石竟回答:“这事靠不住。就算靠得住,也没什么了不起!那些士大夫尚且不能理解新法,何况老百姓!”神宗皇帝听了颇为不悦地说:“民言合而听之则胜,亦不可不畏也。”王安石听了仍是不以为然,因为在他看来,就连士大夫之言都可不予理睬,更何况是什么民言!王安石如此极端看问题,使其更加孤立,连极其信任他的宋神宗也经不住左右惑言,两次罢免王安石。这种偏执的性格使其树敌过多,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来完成“熙宁变法”的大业,却为他变法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总之,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主要是其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其深刻的历史教训是:改革不仅仅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还要注意变法的策略,协调各种关系,在变法中“以民为本”。
------------------------------------------------
历史评价
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历史上的评价多有不同。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有说法指出是南宋朝廷为了推卸皇室的责任)。以后历朝历代均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这样的判断,以至于在宋元话本里有文章专门讽刺。
但是王安石的家乡的一些文人出于同乡的原因进行了一些争辩,例如陆九渊等。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所以对王安石变法开始进行正面的评价,主要的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梁启超的《王安石传》,他说:“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以后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在民国时期有所推广。
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主要从阶级等角度出发,以后逐渐取消了这种方法,从具体的利益角度来看他的变法。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广铭等。
在海外,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就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的回覆:“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正是王安石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