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爆笑笑话 - 为什么《好声音》现在不火了?

为什么《好声音》现在不火了?

《中国好声音》第四季进行到现在,那种疲态尽现、力不从心之感,大家都看出来了。当年人们从这块舞台上收获的那种豁然惊喜之感,已经很难再寻觅。代之以的是日益严重的审美疲劳。好的歌手虽然有,但都只是小把式、小亮点,想指望《中国好声音》给歌坛带来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只能呵呵呵了,再来三个周杰伦也救不了。《中国好声音》的制作不可谓不精湛,平台不可谓不宽广,话语权更是霸气侧漏。但这台节目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它缺的是些什么钙,让它没办法将歌坛顶天立地撑起来?

原创之缺

《中国好声音》作为当今中国最显赫的流行演唱平台,竟然将原创歌曲排斥在外。本季开播以来,一首“人歌合一”的全新原创歌曲都没有。《中国好声音》实际上是“中国好K歌”。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笑话。但这就是当今音乐娱乐的荒唐之处。

这不只是《中国好声音》一家的问题。从《我是歌手》、《蒙面歌王》到《最美和声》、《超级歌单》,都不约而同地将原创歌曲拒之门外,对那些老歌竭泽而渔。所以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的是对这些导师代表作的反复致敬,却听不到真正的原创之声。

不推原创的理由简单而显然——收视率。没有哪家电视台愿意冒收视率的风险,去推那些籍籍无名的作品和原创音乐人。要在高密度的时段内迅速抓住观众眼球,取得广告商的欢心,老歌翻唱是他们能选择最保险的道路。

作为舆论公器的电视台,首先卸掉了自己的文化责任,令一档本应引领风向的节目只见人,不见歌,缩在利益的乌龟壳。这样的做法无法令人尊敬。此乃大缺。

毒舌之缺

《中国好声音》也可以叫“中国老好人”。坐在转椅上的四位导师,本来都是呼啸一方的歌坛大人物,结果在镜头前变成了只会“追问梦想”的理想主义贩卖师。在种种插科打诨和无原则的赞美、夸张的惊讶之外,你听不到他们对这些晚辈选手的真正点评。

依照汪峰、周杰伦这些人的职业素养,他们不可能对选手的那些显而易见的臭毛病看不见、听不到。但是,很显然是在节目组的有意识提醒下,四位导师都自觉装傻,口不出重言,大家一团和气,在一届竞争水平并不高的赛事里粉饰太平。这其实是有悖师德的。只会当“好好先生”的老师不是“好先生”。

在《中国好声音》的“母体”——《美国偶像》中,毒舌西蒙·考威尔是一大看点。身为音乐制作人的他总是能够不留情面地指出选手演唱中的弊端,犀利点评往往令观众豁然洞开,同时也增加了对节目和导师的一份尊敬。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时,刘欢还凭借其满腔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毒舌的角色。然而,从第二季往后,导师席就快成糖水店、相声铺了。失去专业指导价值的导师是不称职的,更像是娱乐丑角,而非乐坛宗师。

星味之缺

“好声音”是草根的舞台。然而,它毕竟是为草根打造通往明星之路的台阶。因此,在近几届的“好声音”中,都往草根的方向矫枉过正,似乎一定要以平民穿着、草根故事为诉求点。结果,最终脱颖而出的那些选手都歌艺有余,星味不足,缺乏市场号召力和走向大众的潜质。

事实上,《中国好声音》办了四年。真正走上一线平台的选手只有吴莫愁一人。而反观当年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虽然也从草根唱响,但在选手遴选和包装机制上,最终都推出了一些星光耀眼的明星,如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尚雯婕、陈楚生、张杰等,他们在歌坛最不景气的那几年,也曾各领风骚三五年。与此相比,《中国好声音》的造星机制是失败的。

这种对“星味”的漠视,从盲选环节就体现得很充分了。几个导师的口味和唱片公司、大众的口味是大相径庭的。近几届的冠军梁博、李琦、张碧晨,真正到了大众音乐传播的渠道,是不堪一击的。每一位成功的音乐家,必然是其作品和过人的人格魅力的统一。在这一点上,《中国好声音》的选星机制是跛脚的,必然站立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