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看一本书,叫作《父母话术》,里面介绍了一些我们生活中如何和孩子沟通的技巧,我觉得很不错。其中,有一个话题是关于性教育方面的,问题是: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我整理了一下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我孩子读一年级,他听老师说,小鸡是鸡妈妈孵出来的,小鱼是鱼妈妈生的。班上的一个同学却对孩子说,他是爸爸妈妈充话费送的,孩子回家问他妈妈,也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话术建议:不逃避,坦然作答
“你是爸爸妈妈从很远的地方抱来的。”(×)
结果是:孩子刨根问底,对自己的身世更加好奇。
这样说会更好:
“你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结果是: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自己是妈妈亲生的。
我觉得很多父母谈性色变,对性教育存在很大的误解,所以涉及性教育的问题就会很尴尬。父母故意转移话题逃避回答,孩子会更加好奇,甚至会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渠道去获取性知识。
事实上,性教育的范畴很广,不仅包括性本身,还包括对性别的认识、对身体器官的认识以及安全教育等。当孩子提出有关性方面的疑问时,父母不要回避。比如,告诉孩子“你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如果孩子不再追问,说明你的答案已经满足了他的好奇心。
父母面对孩子的提问,正面、科学的回答才是性教育的打开方式。
不糊弄,科学作答
“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结果是:孩子会感到困惑,一脸茫然。
这样说会更好:
“你是妈妈怀了十个月后生出来的。”(V)
结果是:孩子知道自己是妈妈亲生的,更加爱妈妈。
父母不能正视性教育,只会给孩子传递错误的性观念。对有些父母而言,羞于开口说的“乳房”等科学名词,在孩子眼中就像眼睛、鼻子、耳朵一样,是身体的一部分。当你讲得越坦然,孩子才会觉得越正常。
不生涩,通俗作答
“宝宝过来,今天妈妈给你讲讲生命的起源。”(×)
结果是:孩子没兴趣或者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这样说会更好:
“妈妈肚子里有一个小房子,那里非常温暖,你就是在那里长大的。”(√)
结果是: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知道自己是妈妈最爱的宝宝。
当孩子还不能理解科学的器官名词时,父母可以用比较形象直观的比喻讲给他听。比如,在一部印度影视作品中、爸爸用鸟儿破壳而出来比喻宝宝的出生。不论孩子多大都可以跟随孩子的好奇心,用孩子能理解的表达,进行适宜的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