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有个活动——割水稻;要求:缴费98元;获得:一瓶稻谷。
? 我,想要找些朋友一起去体验,于是乎,转手将参与链接转发至班群。结果,并不被理解。原因:他们觉得交钱还要替别人割水稻很亏,就像给别人捡垃圾,还要给别人交钱,最后收获是一筐垃圾;还有些同学说自己小时候干过割水稻这事;甚至一些同学说自己家还有几亩地,可以让我免费帮忙割了不收钱。
? 为什么我愿意花钱去参加这个活动,而别人却嗤之以鼻呢?对割水稻的定义不同吧!他们对割水稻的定义是:农活。我对割水稻的定义是:体验另一种生活。实话:小时候在干活这方面,我被照顾的很好,在外婆家长辈连锄头都不情愿让我碰下,在家洗衣做饭扫地也是一律不需要的。因此,我是真的没体验过割稻子的生活。这里有个笑话:我在偏僻的道路上学开车,看到窗外黄色一片,问师傅:这是什么庄稼?小麦么?师傅一笑:南方哪来的小麦,你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也乐了,乐得像个傻子。
? 因此,我将割水稻作为一种生活体验,一种我没怎么经历过的生活体验。旅行的意义是什么?不也是体验自己所不熟悉的环境、人文,感受他人的生活么?这也一样。以前的旅行往往玩不尽兴,只因为了值回票价在景区到处奔走,却忘了初心,没有静下来参加当地人的一次聚会,和当地的老年人聊聊天,找一处当地市井中的小食店,坐着望着窗外发呆,也或许,在夜声人静的时候压马路,听城市的脉搏。
? 我相信,大部分我的同学也应该没有经历过干农活的生活了,但是刻板印象将这件事和应该的生活隔离开来,给了割水稻一个标签:出卖劳动力。我既出卖劳动力,还付给别人钱,脑子有坑吧。。。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这是一种体验,但是这种体验给他的价值不如98元钱,不去。恰恰我是既把它当成体验,又把它的标价标的很高!不自觉中又用盈亏经济理性的方式分析处世了orz。
这边又想到我对金钱的观念:人对金钱有两个账户,一个是醒着的金钱账户,关乎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细小的生活开支,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计量单位,在这里金钱是货币等价物;而活着,是体验,一种精神上的过度,活着的金钱账户,金钱就只是个符号了。我可以为了一件物品的价格斤斤计较,但是一旦这件物品有了精神上的含义,价值就大增。有时候,这种价值的升值叫做有设计感;有时候,这种价值的升值叫做“礼轻情意重”;有时候,这种价值的升值叫做记忆纽带。
想来,出了大学之后,社交圈子小了好多,明天是否能交到一起割稻子的朋友,也是另一种期待!
希望这个活动的收获,在一瓶稻谷的基础上,能多一些友情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