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虎头蛇尾,高开低走的结果,导演编剧把剧情跟结局做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处理,所以让大家看着很别扭。
封闭式剧情,但非要设置一个开放式结局。如果按照开放式结局来看,《安家》里面并没有真正的坏人,只是有一堆现实生活中不讨喜的人而已。
但剧情偏偏又要设置成封闭式,也就是彻底站在主角(房似锦、徐文昌、以及安家五子)的视角审视一切,所以我们看到的镜头语言都是单一的。主角们觉得正确的东西,镜头就会将他们唯美化处理,主角看不惯的东西,镜头就会激烈和贬低化呈现。
这种剧情冲突、角色呈现就是简单的二元化,观众其实是跟着导演编剧审美一直走,看见坏人就牙根痒痒,看见好人就鼻涕眼泪流不停。
结果你把情绪挑起来了,但又不让人解气,这就弄得大家对结局不满意,说白了是对导演编剧的处理手法不满而已。
这些所谓的坏人,剧情中他们自私、贪婪、利己主义、没有圣母情怀,但他们只是站在主角们的视角下,这些人太“不符合审美”了,但主角们坚守的这个“审美”,并不是人类社会通行的普世价值,如果你愿意换位思考,站在这些所谓的“坏人”视角看一看,得到的答案就完全不一样了。
比如徐文昌恨了一辈子的徐有道,在他童年记忆里,这就是个害死他母亲,然后还把小三接进家里,弄得他变成“有家孤儿”的大恶魔。
可是徐有道为什么要说“他不理解我不原谅我”?仿佛徐文昌对他的恨其实是有误解,但观众从前面52集剧情来看,这就是渣男在辩解而已。
如果把这事情放到现实中思考一下,徐文昌的童年记忆,完全是一种封闭式而且自我定格的画面,他只看到跳楼的母亲,以及冷漠的父亲。这完完全全就是孩子的视角,构建的一个回忆录像。
而徐文昌从来不会站在“夫妻”角度审视父母的关系,以及这场悲剧的根源。或许站在徐有道的角度,这个故事是另一个版本,相比徐文昌的孩童视野,他看到的更加完整一点。
潘贵雨的“恶”也是一样,房似锦记忆中,全都是潘贵雨的凌虐跟盘剥,以及对自己无节制的伤害。
我们在房似锦的视角,感知到的是潘贵雨恨她,而且恨到要把她一切都夺走,把她打下十八层地狱都不解气。
但潘贵雨跟房家栋理论的时候坦白过,这家里就只有房似锦靠得住,除了她所有人都一分钱拿不出。而她是整个家的顶梁柱,她跟房似锦就像是将军跟丞相。房似锦在外征战拼杀,开疆拓土,而她在后方整理内务维系整个家族的统治。
如果不盘剥房似锦,这个家早就垮了,在房田军房家栋以及其他几个孩子都废物点心的时候,只有她去当这个恶人,像个上访户一样坐家门口嗑瓜子,让所有人看笑话,这都是为了这个家族。
潘贵雨由始至终,生活都是拮据而且贫困的,如果她吸血真的是为了自己,就凭剧情里面房似锦给的钱,就够她过上人上人的生活了。
她从房似锦那里要来的钱,都用来维系这个窝囊废组成的家族了。
至于其他恶人,翟云霄也好宁馨也好老严儿媳也好,如果换个视角,把镜头处理改一下,或许我们能看到更多的真实跟无奈,而不是现在这种全是私货,而且主角光环笼罩一切后,只有好坏二元论的安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