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有一位很出名的将领,叫周亚夫,他的来头可不小,他父亲周勃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又有灭吕的大功,在朝堂地位极高。周勃死后,经过大家一致的推举,周亚夫幸运地成了新一任的绛侯。而他也的确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不仅治军有方还擅长练兵,汉文帝对他很是欣赏,说像他这样的才是真将军,临死前还交待自己的儿子说,要是真的有个什么重要紧急的事情,周亚夫绝对可以带兵,爹把他留给你,他能帮上你的忙。
有父亲这句话,汉景帝上任后也重用周亚夫,对他十分的信任。后来发生七国之乱时,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让他带兵前去平定局面。而周亚夫也没有辜负景帝对他的期望,在三个月内就把事情办妥了,平定了动乱,拯救了汉室混乱的局面。
有这样的功绩,周亚夫可以说这辈子就稳了,不管坐在皇位上的是哪位,都无法抹杀他对汉室的贡献。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被一位叫许负的女相士说,你以后会饿死。这不是在说笑话吗?先不说他自己本身的功劳,就算他什么也不干,靠着父辈的功劳庇护也足够他潇洒的过一辈子,这样的人怎么会饿死呢?不光周亚夫自己不信,所有的人都当笑话。
但事实证明许负并没说错,事情的发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周亚夫最后的确是在牢中生生饿到吐血而死的。这又是为什么?
这件事情要从头说起,有一天,景帝在宫中摆宴,请了许多的大臣,周亚夫也在其中。但是不同的是景帝暗中让侍者在周亚夫的食案上放了一块大肉,却不给他切开,也没有给筷子。周亚夫一看这就急了,心想这怎么吃?再想得多一点,皇帝这是想侮辱他吗?想到这里,周亚夫的脸色一下不好了,心情很不爽地向侍者要筷子。
汉景帝这个时候却笑着问他,这让你不高兴了吗?这句话说的周亚夫又气又怒,他站起来向景帝告罪,然而景帝刚说了一个起字,倔强的周亚夫立刻就站了起来大步走了出去。这一下可吓坏了在场的人,要知道在古代,没有皇帝的授意就这样做,那可是对皇帝不尊重的表现啊。众人吓得去看景帝的脸色,就看到景帝叹息着说,看他这种对我都不恭敬的样子,怎么能辅佐少主呢?这里的少主指的就是刘彻。
大家可能会疑惑一件事,这好好的吃个饭,景帝怎么还捉弄起人家来了呢?其实是有原因的,他性子太刚、又倔又直,用起来不顺手。而导致景帝翻脸的不光如此,还有四件事情。
首先,七国之乱时,景帝的亲弟弟梁王曾经请求过支援,景帝派周亚夫去,但是周亚夫作为统领,认为不能盲目冒险,要等待时机,就没有立马去。梁王这就记恨上了他,经常在景帝面前说他坏话,一来二去景帝就记在了心里,虽然有句话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是他不听命令这个事在景帝心里始终是个大疙瘩;再者,汉景帝想要废了当时不争气的太子刘荣,改立他觉得合适的刘彻当太子。周亚夫始终表示反对,汉景帝心里不高兴,逐渐疏远了他;后来,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一个侯的位置,周亚夫这时又跑出来和他们唱反调,甚至搬出了先王说过的,不是刘氏子弟不能封王,不是有功的人也不能封侯的训诫。这件事可是让他得罪了后宫在皇帝心里最有话语权的两个女人,在她们时不时的挑唆下,景帝对周亚夫意见更大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匈奴的五位将军带人归顺了汉朝,这件事让景帝很是高兴,他想封他们为侯,这样好显示一下自己的宽宏大量,任人唯贤,最好是吸引更多的匈奴人投汉朝。这种策略其实从长远来说是正确的,但周亚夫就是不同意,他说"如果这些背弃了自己国家的人都能得到奖赏,那以后我们的大臣不守节的话怎么办?这可不行。"
其实这些事情吧,理是这么个理,但不能太死板,具体事情还是得具体处理不是?尤其是匈奴这事儿上,周亚夫的格局真的是有点小了,他只看到了小的一面,却没看到景帝的做法可以带来的好处和政治意义。这件事情让景帝开始怀疑周亚夫的能力问题了,而周亚夫这个人的自尊心很强,他发现景帝对他和以前不一样了之后,直接就辞职回家了,这个行为倒是让景帝放心了不少,甚至还有些尊重他。
所以当汉景帝感觉到自己的身子骨不太行了之后,就考虑说学学他爹汉文帝,给儿子刘彻找几个能辅佐帮助他的大臣,好为他以后的路保驾护航。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亚夫,于是这才有了前面的试探。景帝想看一看,周亚夫在家休身养性了这么多年,性情有没有变得稍微好一些呢?显然事情的发展并不是他期盼的样子,周亚夫的表现让他很担心,他现在已经不寻思能不能辅佐的事情了,他害怕的是这个人有一天会反了啊。
所以,在后来有人诬告周亚夫要谋反的时候,景帝明明知道这是没有的事情,却还是顺水推舟让人去查这事。周亚夫个性耿直,哪里愿意受这种屈辱,在牢中绝食五天后吐血身亡。
表面上,汉景帝看起来厌弃周亚夫是因为他的失礼,因为宴会上的一双筷子,事实上早就有前因了,筷子只是最后对周亚夫的一场考验而已。周亚夫要不是那么倔、那么梗直,稍微说话做事圆滑一点,或者说外圆内方一点,都不会变成最后那种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