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觉得这句话没有道理,我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结论的假设前提不对
我们在得出每一个结论的时候,都是基于某个假设前提得出的,同理,我们在判断一个结论是否合理正确的时候,也应该先来看看得出这个结论的假设前提是什么?
这个前提就是中国式家长对于教育孩子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隐含假设:赛道假设。
中国家长有一个经常使用的、典型的、错误的隐含假设:赛道假设。赛道假设直接导致了典型的教育思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暗自认同赛道假设的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于是他们就容易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中。他们可能由于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不敢试错,只能战战兢兢、亦步亦趋地在一个被外界固化了的轨道上不停地跑着。
这个假设对吗?完全不对,人生不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每个人都有权利过好自己想要的一生,而不是被既定的社会规则或者家人的安排,循规蹈矩地过一生。
乔布斯说过: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在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你只有一直向前才能将这些点连成线。所以人生不是一条单一的线条,而是一个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格的状态。
二、中国式家长普遍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一种攀比心理
我身边有朋友为了让孩子读私立幼儿园,不惜每年掏出几万元的学费,还要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前段时间刷屏了一篇文章提及月薪2万的妈妈,给孩子过一个暑假就花了超过3万元,各种兴趣班、手工课等。这种现象很普遍,这跟虚荣的女孩子一定要买LV包包出门逛街、小妹妹吃一顿米其林就要拍图晒朋友圈是一种心态,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和攀比心理,但是他们似乎很少思考那些真正对孩子有意义的问题:孩子喜欢做什么?如何引导孩子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有意义?如何让孩子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所以,中国式家长急需一次对自己教育观的推翻与重构,一定要警惕这种攀比心理,这对教育孩子无太大益处,反而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引导。
三、中国式家长对于教育孩子没有抓住本质问题
无论是赛道假设还是攀比心理,都反映出中国式家长普遍的思维方式是:比较思维,也就是:看着别的孩子做什么,我家孩子也做什么。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除了攀比、虚荣心作祟,很多家长都是在盲目地满足自己在不断比较中的焦虑感。
比如,我身边有的家长孩子上高中,现在很多高中都有“加强班”等,有的孩子分数不够,没有进加强班的资格,但是很多家长不惜走后门、找关系到处求情下话,为的是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加强班,熟不知即便孩子进入了加强班,面对着比自己优秀几倍的同学,有可能更加受挫、厌学。这种行为反应出的就是比较思维下的家长做法。
这种比较思维害人不浅,与比较思维相反的是:抓住事物的本质问题,就是剥开事物层层的表皮,深入问题的本质。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指导教育孩子问题,那家长们应该做的不是急着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奥数班,而是思考如何挖掘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点,培养能让孩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鼓励孩子的创造力。
总之我觉得对于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存在“起跑线”一说,如果真要找一个孩子成长的基点的话,我觉得是“父母的思想和格局”。
你觉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有道理吗?欢迎在评论栏留下你的观点。
职场进化论:穿越过世界500强和创业公司的职场辣妈,微信公众号职场一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