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效率,但效率大小可有天壤之别。据说有四只乌龟在一起打扑克,突然发现啤酒喝光了,大家凑了一些钱让一只最年轻的乌龟去买。整整两天过去了,它还没有回来,一只乌龟说:“它准是拿着我们的钱逃走了。”这时那只年轻的乌龟在门外叫道:“又说这种话,我干脆不去买了。”原来它还没上路哪。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却并不少见。尽管两点之间直线最近,但有人说我散步时就爱走曲线;尽管写简化字写得快,但我就爱写繁体字。他们认为讲究效率会把生活弄得很紧张,还不如慢悠悠的舒服。其实这是对效率的误解。因为,所谓效率,是指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它可以是为了达到某个既定目的而用最少的代价,也可以是用一定的成本得到尽可能多的结果。如果目的是锻炼身体或欣赏风景,走曲线并无妨,但你要是想到什么地方去,总还是要以少走冤枉路为好;如果你的目的是创作书法艺术,写繁体字是你的自由,但你若在课堂上记笔记,用繁体字你就无法记全,而且会把你累得要死。
还有一种观点更迂腐,他们竟认为讲究效率是投机取巧、贪图享乐,是一种偷懒的行为。有个工人因为技术不好,别人1个小时就修好了机器,他却修了一整天也修不好,不过他倒是努力,别人下班了他还接着干,干到半夜总算修好了,后来领导表扬的不是那位干得快的,倒是这位工作效率差的、但是所谓工作“精神”好的。
这种不讲效率的思想有其渊源,古人就似乎很讲所谓的“精神”,甚至不惜把效率当作陪葬“精神”的牺牲品。大家从小就听说过关于李白的“铁杵磨针”的故事:一根大铁棒要在石头上用手工磨成一枚细针,不知道要花多少气力和时间,我想如果是我看见了,应该劝那个磨针的老妇人别犯傻,而不会从中领悟什么要有顽强的毅力之类的“精神”来。
只讲大干苦干蛮干,而不讲巧干,是典型的缺乏效率的观念,是“事倍功半”,而经济学追求“事半功倍”,讲究效率是经济学最基本的价值目标。若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见了磨针的老妇人,定会叫她设法提高效率。亚当·斯密说,本来一个人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但只要实行高效率的分工制度,每天每人就能成针四千八百枚!所以,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生活水平,现代人必须孜孜不倦地追求效率,将效率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