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宿命之争”,不可调和!
军国主义制度下的日本军人,信奉武士道精神,拥有着极高的使命感、荣誉感。
由于日本是一个海岛国家,因此对于日本天皇来说,海军的地位尤其重要,如此一来便造成了日本国“重海轻陆”的政治格局。
一直被打压着的日本陆军,对日本海军积怨颇深。
陆军觉得自身的荣誉感受到了挫败,海军觉得自身的政治地位受到了动摇,久而久之,同一国家的两个军种居然发展到了“刺刀见红”的局面,不可谓不奇葩。
日本海陆两军的明争暗斗要从明治年间说起。
明治天皇统治期间,四大强藩暗中争权夺利。
(藩:相当于中国古代的诸侯,藩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自治,但藩主仍然要服从于天皇管理。)
在这四大强藩中,萨摩藩推行海军,长州藩推行陆军,两股势力相互争斗,想尽办法搞垮对方。
从这时候开始,日本的海陆两军,便开始进行持续近百年的“宿命之争”了。
将时光的“调节键”停留在甲午海战前夕。
日本海军认为,打侵略战争,海军要比陆军的作用大,因此主张实行“海主陆随”的战略方针,要求陆军服从海军的指挥。
陆军坚决不同意海军的主张,甲午海战还没打呢,日本的海军和路军先打起来了,事情越搞越大,最后由日本天皇亲自出面才得以解决。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甲午海战结束后,陆军主张扩充军备,至少增强两个师团,用于进驻中国东北部牵制苏联势力。
海军打了胜仗后,主张增加三艘战舰,进一步扩充海军势力,以便应对下次大规模海战,但是日本的国防资源有限,不可能一次性扩充两大军种。
于是,海军和陆军又吵起来了。
日本内阁大臣西园寺公望有意支持海军扩充,并且不同意陆军的扩充计划,
陆军大臣联合其他内阁成员,居然到日本天皇身边打小报告,生生的把日本内阁中的元老级人物西园寺公望告到下台。
从此之后,日本的“海陆之争”,除天皇本人之外,再也没有人敢参与了。
明治天皇去世后,由冈田启介出任第三十一届内阁首相,请注意,冈田启介是日本海军大学毕业,做过海军大将。
冈田启介出任首相后不久,陆军就搞了一个二二六事变,活生生把做过海军大将的冈田启介搞下了台,最后还是新任天皇出面才解决的事变。 ?(真猛66666)
对华战争开始后,陆军主张入侵中国之后打持久战,发展中国“商业链”,支援日本战争。
海军主张“炮轰支那”速战速决,不给中国反击的机会。
日本战败之后,陆军埋怨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表现不佳。海军埋怨陆军久久攻不下中国,拖了整个日本的后腿。
最可笑的是,在二战期间,日本陆军为了显示海军的无能,陆军自主研制航空母舰、护卫舰、潜水艇,还造了52个品种的飞机。
海军也不甘示弱,海军研发了一系列陆军装备,两栖坦克、九三式内陆装甲车、自走炮,同样也造了飞机,而且造了53款。
最后发现,两方造的武器,相互不通用
同一国家的两个军种,居然在对外战争期间搞起了军备竞赛,日本天皇估计做梦都在骂“八格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