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所以为巨著,在于宏大的叙事,更在于细节的刻画描摹,抓人心肺,惹人唏嘘。
以下列举两个小细节为例。
其一,书中元春第一次作为主人翁出场已经贵为皇贵妃,我们无从揣度元春有怎样的青春故事,我们只能知道这个女人(亦或是少女)身上承载的是一个大家族的命运,她的青春一早就被扼杀在摇篮里,相比于大观园里的其他姑娘,元春甚至更显悲凉。而当省亲时见到姊妹、父母和祖宗,一大家只能说一些寒暄的话,虽然自己高高在上,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当父辈一个个哭泣时,他们可曾想过元春是被他们亲手送进宫闱的,这时细想元春一语道破了多少苦辣与无奈。
其二,“不得见人的去处”怕也不是说见不到亲人那么简单,元春在宫里见到多少污秽曹公没写,甚至到今天我们也不知道元春究竟是怎么死的,可是我们可以想到一个背负家族命运的元春在宫闱里的生存是怎样的小心和艰难,经历了多少不得见人的事。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中写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灯谜谜底一语成谶不消细说,有趣的是凤姐一个笑话:凤姐儿起身拍手笑道:"人家费力说,你们混,我就不说了。"贾母笑道:"你说你说,底下怎么样?"凤姐儿想了一想,笑道:"底下就团团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众人见他正言厉色的说了,别无他话,都怔怔的还等下话,只觉冰冷无味。史湘云看了他半日。……又想着先前那一个没完的,问他:"先一个怎么样?也该说完。"凤姐儿将桌子一拍,说道:"好罗唆,到了第二日是十六日,年也完了,节也完了,我看着人忙着收东西还闹不清,那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了。"众人听说,复又笑将起来。
?《红楼梦》里每个节日无论元宵还是中秋都值得细细把玩,节日里的谜语和笑话往往对情节有很大的暗示,这里“年也完了,节也完了,我看着人忙着收东西还闹不清,那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了”从凤姐嘴里当做笑话说出又是多么悲凉,日后贾家一败涂地,飞鸟各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颓相已经可想而知。
更吊诡的是《红楼梦》最后的篇目也不为人知,当真是“那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了”。
第三十七回 《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里,黛玉对探春有一番打趣:
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
蕉叶覆鹿这个典故 源自《列子》卷三〈周穆王篇〉,颇为新奇有趣。
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意思也极简单:春秋时, 郑国樵夫打死一只鹿,怕被别人看见,就把它藏在坑中,盖上蕉叶,后来他去取鹿时,忘了所藏的地方,于是就以为是一场梦。后以此比喻得失荣辱如梦幻。 这个故事和庄周梦蝶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颦儿在这里取笑探春,当真是一张巧嘴。探春自称蕉下客,其实她后来为大观园兴利除宿弊何尝不是“蕉叶覆鹿”,她“千里东风一梦遥”又何尝不像那只在蕉叶底下的鹿呢。
《红楼梦》的冷就在这,作者随处留有伏笔照应,读来好似:
在群众欢笑之中,常如登高四望,但见莽苍大野,荒墟废垅,怅望寂寞,不能自解。 ————杜牧 《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
文字部分参考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