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读书无用”的言论其实自古就有,子路还说: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是贬人。
但这也就是个别案例,毕竟从隋开始的科举制,以及是古代历来对商人的歧视,让读书无用论全然是个笑话。
恢复高考之后的十几二十年里,会说读书无用的人,也很少很少,大可以忽略不计。毕竟作为社会精英人群存在的大学生,不论如何都不会受到没有根据的嘲讽。
所以读书无用这种论调真正开始为人所讨论,甚至俘获了一大批受众,也就是这十几年里的事情。
读书无用这种论调站不住脚,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在这里回答的,也不是读书究竟有没有用。
而是说,“读书无用论”是否在失去市场,也就是说,现在还会无比信奉这种论调的人,是不是在减少。
答案是肯定的。
讨论“读书无用论”这种论调是否在失去市场之前,有一个前提:
就是说这里的“读书无用论”,是将读书的无用粗暴地认知为在赚钱上的无用论。因为如若不是这样,读书无用论根本不用谈是否在失去市场,它本就不可能拥有市场。
学识,涵养,三观,等等,读书怎可能无用?瞎了吗?
所以我在此论述的,也是关于读书的一个很功利的一个方面。
就是说在现今,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读书从来就是突破阶级固化,获得“现世安稳”的最佳途径,未来的几十年里暂时还不会变。
至少对于绝大部分人普通家庭出身的人而言,是这样的。
舆论环境的角度我想了一下,还是决定先从以论调滋生土壤形式存在的舆论环境的角度来看“读书无用论”失去市场这一现象。
说件事。
一月十号,韩寒微博发了篇长文,题为《我所理解的教育》。
写得很鸡贼,我摘些观点出来:
现行的教育制度包括高考制度,肯定无法照顾到方方面面,也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但没有一个制度是可以照顾到所有人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有着基本的公平。
我们国家各种阶层壁垒还没有完全清晰,只要你够努力,还是有很大概率去冲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在中国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进好的大学,学更多本事,最终改变生活,改变家族命运的可能性,一定比在发达国家要大得多。
韩寒“不要脸”地说自己没说过“读书无用”,但作为一个看过他绝大部分文章的人,我可以明确地说:
韩寒早期的文章里面,对“应试教育”的负面情绪很多。
但如今你看,韩寒长大了,也试着正确地引导他的每一个关注他的人。
在这十几年里,互联网已经坐实了公众发声的主要平台和舆论载体,媒体以及是野蛮生长的自媒体在变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并发声。而同时,其引导力也在越来越强。
而这其中,具有个人影响力的人,才是舆论导向中的主动者。
我们发现,这些主动者,越来越年轻,说到底,互联网是年轻人的舞台。
与此同时,他们绝大部分都有着高学历。
一帮高学历的人不会跟你说“读书无用”,相反,他们只会让你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读书是有用的观念。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转变,年轻受众所处的舆论环境,让“读书无用论”在慢慢破产。
时代变迁,现实角度以前人的发迹很多都没靠读书,这没错。
就拿我舅舅来说,没上过大学,但最高光的时候,我们市以前的市长和他称兄道弟。
我小舅舅,因为我外公当时生病,顶替我外公赚工分,小学辍学直接放牛了。但是后来一个人去上海闯荡,慢慢也小有收获。
那个时代,是冒险者的时代,或者说是投机者的时代。真的就是一句话: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而那二三十年的风云际会,与现在某种程度上的波澜不惊,恰好能够用来佐证读书无用论在这十几年里慢慢失去其市场的必然性。
这么说吧,现在仍是属于冒险者的时代,但这个时代对冒险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知识。
而且知识的作用在这个时代,只会被不断放大。不论是找工作还是自主创业,知识都成了一种门槛性的存在。
十年前的文凭,远没有现在的文凭来得更重要,我是说重要,不是说值钱。
十年前没大学文凭也能找到工作,还可能挺不赖。但是现如今,高等教育普及率与日俱增,没有大学文凭,你还真很难找到工作。
你要说我去做服务员,怎么就没有人要了,我说你这叫抬杠。
文凭不等于知识,但至少是知识的一种外化表现。
其次还需要补充的一点就是,对知识要求较低的职业,其发展潜力与空间和对知识要求较高的职业差了十万八千里。
你服务员干个大几年,最多给你升到个大堂经理,牛逼哄哄了吧。
但是每一个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他闹不好就开公司做老板蹭着互联网不断喷出的红利家产几百万上千万地涨了。
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无可否认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那些人人皆可参与的投机渠道在被不断压缩,潜力在越来越小。
但知识型的投机渠道,反而是在被不断开拓。
举个直观点的例子,我舅舅以前赶上建筑业红火的时候,卖砖头都能发财。现在卖砖头发财?不存在的。现在能发财的机会,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上。
所以你看,蹭机遇抢红利,这年头越来越离不开知识。哪怕找个待遇尚可的工作,没张拿得出手的文凭也不行。你说这样的现实下,谁还信“读书无用”?
本质上的荒诞这就是我最初提到的那个前提,“读书无用论”在本质上,是完全荒诞的。
读书不等于文凭,也不纯粹的等于学到的技术。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了,上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会做人。
学校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目的清晰的学习过程以及一个需要完成的学习成果。更多的,或许是一个多元的学习的环境对你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改造。
说白了,健全人格的建设中,学校功不可没,而一个人身体与精神多方面的升华中,学校同样至关重要。
所以就像我最初所提到的,读书怎么可能无用,不论从精神层面上考虑,还是现实的物质层面考虑,读书都不可能无用。
现在网上经常有一些类似“人丑就要多读书”的段子,这类段子看似调侃,实则,反倒是揭示了我们这一代人对“读书无用论”的“看破”。
对“读书”这一概念理解上的升华,对“无用”这一论调本质上的突破,正在让“读书无用论”彻底走向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