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把其它学派的著作称为外典,某些儒生听了很不高兴,认为把儒教归入外敌,这是对儒家的轻视,因此,他们就反唇相讥,把佛道二教的典籍称为外典。所以,假如不知道这一点,在阅读古籍时胶柱鼓瑟,不作具体分析,就会弄出李代桃僵的笑话。如《陈书·傅绰传》:“若依外典,寻书契之前,至淳之世,……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各得其所,复有何争乎?”这里,“外典”指道家典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若依照道家经典,追寻到没有文字之前最淳朴的时代,老百姓到死互不往来,而各得其乐,还有什么争吵呢?《隋书·李土谦传》:“士谦善谈玄理。尝有一客在绝,不信佛家应报之义,以为外典无闻焉。土谦喻之曰: ‘积善余庆,积恶余殃,……岂非休咎之应邪?”这里“外典”就是指佛家典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土谦善于谈玄妙的道理。曾经有一次,一位在坐客人不相信佛家轮回报应的义理,认为没听说过抹放经典讲的那一套,土谦就以俗话汀了个比喻说: “多做好事后代得福,多做坏事后代遭殃,这;产就是说的报应之理吗?”又,宋祁《张晦之墓志铭6I“晦之常病浮居氏怪迂诞荒,塔庙日炽,虽服儒衣冠者,皆密置六经,反为外典,故因事见文,为记数十篇而辨析之。”这里的“外典”也是指佛典。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张晦之常不满于佛教捷的荒诞奇怪的一套,宝塔寺庙一天天地多起来,即使穿着儒生衣服的人,都把儒家六经搁在一边,反而相信佛典,所以他有离于这些事情,写下文章几十篇来分辨剖析。
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明白,古代典籍中所说的“内典”、“外典”,必须从上下文的意思中体会它指什么,不能一看到“内典”二字,就认为是指佛经,否则就会闹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