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吴栋的孙权派吕蒙将军攻打荆州,关羽父子战败被杀,蜀汉损失惨重。这是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鲜有史家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有人认为关羽没有认真执行诸葛亮“联孙拒曹”的策略,把主要责任放在关羽身上。我也有类似的看法。现在我再看三国志,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而且我一度怀疑诸葛亮可能改变了“联孙拒曹”的策略。现在仔细调查,怀疑也缺乏事实依据,不能成立。
一个
刘备在新野驻军时,徐庶推荐诸葛亮,考虑到手下缺乏出谋划策的头脑,希望能招到徐庶。刘备访南阳隆中,第三次相见。诸葛亮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并提出了对策。刘备听了,深信不疑,从此重用了诸葛亮。用刘备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独来独往如独来独往,做鱼如做水。”可见亲密程度已经一瞬间分不开了。
诸葛亮的主要论点,三国志诸葛亮传都有详细记载。后世的文史著作将这段对话列为单篇,标题为隆中对。有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密切相关的。一种是“孙权拥有江东,历经三代。国危民附,贤者可为之用。这样做可以是为了援助,但不能是为了盈利。”总之只能抱孙子。一种是,“若有利弊越界,又有岩抗护,西有益州诸军,南有蛮夷,外有孙权相安,内有修政,世态变化,则命一将军引荆州军至万、罗,将军引益州民出秦川。谁敢不吃釜浆去见将军?”总之,连孙既能拒曹,又能灭曹。
因为都是对未来局势的预期,所以这场战争有几个模糊点:“如果有优势和好处”,不清楚如何“交叉拥有”,即“占有”。看来诸葛亮也有一旦占有“荆夷”就不放手的意图。况且对孙权来说,“可助而不可利”是第一位的,“外善孙权”是第二位的,反复强调“联孙”。但后来我又想,“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可以成就霸业,汉朝就可以繁荣昌盛了!”没有提到如何解决孙权的存在问题。可见诸葛亮尽管强调“联孙”,实际上对孙权还是有一定程度的轻视。
主张“联孙与曹操”的诸葛亮对孙权还是有一定程度的轻视,而刘备、关羽等人对孙权的轻视更甚。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其自身原因的。孙权深知自己既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也没有刘备“钟山王静后”的政治资本,所以低调自保,有时甚至不惜妥协。因为孙权没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刘备和关羽放松了对孙权的戒备。
当然,刘备的“联孙拒曹”开了个好头。正是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逼到夏口的时候。“派诸葛亮去把自己和孙权绑起来”。孙权也觉得不好意思,张昭等人迎了曹操。比较年轻的将领认为迎击曹操无异于自杀,主张忠臣反对。于是孙权“联前主,与曹公战赤壁,破之,焚其船”。与刘备、孙权齐头并进,追到南郡。当疾病流行,北军战死,曹公引军回来”。这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刘备和孙权都是受益者,但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其他条件来看,主要还是依靠孙权的力量。刘备的贡献微不足道,起不了决定性作用。鲁肃的诗
周瑜是南郡知府,分南岸备战。他在油江口安营扎寨,改名公安。
感觉刘备的疆域还是太局促了,于是“借荆州数郡”。刘备是向孙权借的吗?这是个问题。因为江表传说“曹公败于赤壁,引兵至叶。先主接下江南,以梁为中郎将,令其掌管零陵、桂阳、长沙。”似乎刘备攻占了几个郡之后,孙权就默认了这些地方属于刘备的势力范围。还说“先取江南各县”,一模一样。那这件事为什么说是借荆州?从“借荆州数郡”中还是能找到依据的。毫无疑问,“零陵、桂阳、长沙三郡”都属于荆州。
让刘备诸葛亮去“督零陵、桂阳、长沙三县”。可见刘备和诸葛亮对这三郡都很重视,后来一直拖延搪塞,不肯还给孙权。就是这个原因。
应该说,陈寿写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在历史胆识和学识方面是一部杰作,但地名的使用仍不统一规范。还有一种说法是“荆州、长沙、江夏、贵阳属于东方”,这个荆州不包括长沙、贵阳。
无论地名有多么混乱,有一点是清楚的。刘备和诸葛亮决心把所取得的郡县作为攻打益州的根据地,所以会尽力管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归还。
事情至此告一段落。就孙权而言,对刘备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不仅主动为刘备腾出油江口,刘备要求占有长沙等三县,也让刘备满意。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是亲密无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出于某种原因,孙权更进一步,与刘备“成亲”。“固”者,要保持双方的亲密态势。二
局势的发展完全出乎孙权的意料。相反,“入赘妹”造成了双方的尖锐矛盾。孙权的妹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一种政治责任。她骄横,洞房刀光剑影。刘备觉得不温柔,所以对孙权的举动产生了怀疑,进而有所防备。孙权的妹妹觉得无聊,被慈母,刘备和诸葛亮让赵云夺河。此事以孙权失去尊严而告终,“巩固”失败,后患也随之而来。
现在双方已经势不两立,刘备日益壮大的实力,当然被孙权认为是极大的威胁,当初借来的零陵、桂阳、长沙等郡自然要收回。是否有具体约定,没有记载,是否写明将益州归还荆州,不得而知。孙权在刘备取得益州后认领荆州,所以时机非常恰当,否则以后就更难谈了。
查阅关羽传年刘备、诸葛亮、关羽、孙权、鲁肃、梦露的传记可以发现,归还荆州的主张并不成功,几年间多次进行,既有孙权与刘备的首脑级谈判,也有鲁肃与关羽的直接谈判。这两个层次是交叉的。
可以肯定的是,赤壁之战胜利后,至少在借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之后,刘备已经将“联孙拒曹”的策略抛诸脑后。否则,他应该对婚姻采取更委婉的态度,稳妥地处理。即使难以继续,也能让对方不那么尴尬。孙权一再忍让,刘备借给荆州的钱却无意归还。他已经正式向刘备追索,并无不妥。
据三国志,建安十六年,刘备入侵益州,刘璋投降,三国鼎立的局面进一步巩固。然后:
为了准备夺取益州,问计各郡
这里用“求”字mide302截图,可以看到孙权所返回荆州的全过程。派遣诸葛瑾的候选人是诸葛亮的哥哥,他一直以一个忠诚的长者的形象出现。他是典型的和事佬,态度温和,从不盛气凌人。但还是被刘备拒绝了。原因是得到凉州后才能归还。刘备没有信守当初的承诺,节外生枝,提出凉州问题,可以说是“残忍”了。如果他还想“联孙拒曹”,他绝不能强词夺理。
当然,这是刘备的决定,以消除所有的“长期官员”的三个县任命关全。他是遗嘱执行人。率领三万大军到益阳,更明显是刘备的指派。诚然,关羽对孙权及其部下一直不友好。但关羽在这两件事上并没有主动出击,完全听从刘备的命令是毋庸置疑的。按照吴主传,记录基本一致,但比较简短。时间是建安二十年,两次记载相差四年。不言而喻,孙权把荆州还给刘备锁国,被刘备搪塞拖延了至少四年。
三国志比吴主传先主传有很多更具体的情节,尤其是“将军相见”的时候,鲁肃和关羽的争执让气氛变得非常紧张,极其危险。关羽出席会议既不是关羽的倡议,也不是关于之的责任。因“备讯,归公安,遣余争三郡,去益阳,拒余”,发生了“邀余相见”的“一刀会”。
刘备关羽和鲁肃奉命谈判,关羽只能服从,刘备不愿意归还荆州,关羽无法提出任何主张,答应归还。更何况关羽一直以自己为荣,对孙权及其文官武将的鄙视更甚于刘备。
鲁肃直截了当地问关羽,关羽根本没有正面回答。“有一个人说,‘一个拥有土地的人,但美德在他耳边。“多长时间一次?”"。大概是刘备和关羽约定好的措辞吧。说“座位上有一个人”是一种战术。这句话比“凉州已定,但荆州、吾尔为上”更落后。我根本不想归还荆州,而是打算永久占领。而且把自己的自得美化成“唯德在耳”也是不能容忍的。这场“一刀会”以泪洗面告终。
满足于既得利益的刘备早已忘记了“联孙拒曹”的策略,孙权也没有出兵争取。曹操部下驻扎汉中时,刘备感觉益州受到威胁,害怕两面受敌,被迫后退一步。鲁肃传:
怕损失利润,讲和。为了使诸葛瑾报的权更好的联盟,它被分为荆州,长沙,江夏和桂阳以东,南郡,零陵和武陵以西。
由此可见,孙权并没有乘人之危去报复,而是谦恭地“命诸葛瑾报”,发“议和”,再次表达了“求更好联盟”的姿态。照例,这是恢复“联孙拒曹”策略的好机会。然而,事情又一次发生了逆转,并且正在向危险的方向发展。
事实证明,孙权并不在意赵云过去的“断水夺桶”之类的旧账,为了“谋求更好的同盟”而大动干戈。吴主传:
权遣使索玉之女,受辱拒嫁,权大怒。
这件事关羽不完全负责。刘备自己一开始就以拒绝这门亲事告终,对关羽影响很大。如果他同意把女儿许配给孙权的儿子,那就和刘备不合拍了。当然,关拒绝“侮辱使臣”,但就关的性格而言,侮辱使臣是必然的。
关羽对孙权的态度和刘备基本一致,粗暴霸道,刘备劝阻不了。蜀汉政权的首领刘、关是荆州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他们与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两次婚姻都以失败告终,所以蜀汉与吴栋的友谊自然难以实现。“找个妹妹,保个更好的结合”失败了,“求个更好的结合”又化为乌有。孙权痛苦地反省,结果他听从了吕蒙的计谋,开始麻痹关羽,最后消灭了关羽。站在吴栋统治者孙权的立场上思考,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关羽被害,当然是刘备无法接受的。变成了深仇大恨,他想马上报仇,也不是很淡定。本来把曹操当做主要敌人,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把孙权当做主要敌人。“联孙拒曹”的策略已经成为历史,不复存在。于是沿长江东进,在战术上屡犯错误。他被著名的吴栋鲁迅打败了。他羞愧难当,病死在白帝城。刘备生前虽然没有明确反省自己在执行“联孙拒曹”策略上的失误,但也没有把失误和失败归罪于他人,仍然不愧为君子。
三
应该如何看待刘备和关羽?孙权两次煞费苦心地派出友好使者,两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选定的。诸葛瑾是刘备阵营中的第二号人物,也就是诸葛亮的弟弟,他非常有资格,坚持“联孙拒曹”。可以说,诸葛瑾是最佳人选,他的使命可以事半功倍。但事实并非如此。诸葛亮改变了原来的策略吗?
因为刘备入川,有一批能干的文官武将,另一个刘璋也是汉室宗亲。刘备经过中山王静,就利用了这一点。总体来说还算顺利,但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在逐渐减少。差距巨大。一开始和关羽一起留在荆州,后来又和刘备一起西征。他只说成都平定后,“先主出征,一直镇守成都,粮草充足,兵士充足。”仅此而已。你对魏国的曹操和吴国的孙权有什么看法?战争是什么?有什么联系?他们都没有参与。被当大管家用!
刘备过于自信。关羽水淹曹操第七军,使中国成为大国。刘备大概认为无论“拒曹”还是“灭曹”,都没有必要“联孙”。他可以凭自己的力量做这件事。所以当初他那种诸葛亮“如鱼得水”的感觉已经不存在了。即使诸葛亮再次强调“联孙拒曹”,刘备也是左耳进右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