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环境很重要
学任何一种语言,语言环境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学粤语也不例外。置身于一个广东人的群体里想学粤语当然最好是跟广州人学正宗的粤语了,跟说粤语的人日常接触多了,听多了和有了说的对手了,也就是有了好老师和练习对象了,也就能从最简单的实用的日常用语学起了。如果跟说粤语不十分标准的客家人或潮汕人学粤语的话,基本上到最后就是粤语、客家话和潮汕话混合在一起的“广东话”了。要学客家话的话,那理所当然是找客家人(最好是梅县客家人)学习了;要学潮汕话也理所当然要找潮汕人学习。
2、开口说,大胆对话
很多人在广东很长时间了,可就是没有学会说粤语,原因是很多的,但最普遍的一个原因是不愿意开口说,有的担心说不好被笑话;有的也许还真的没说准确闹出过笑话而不再继续学习了;没人生下来什么都懂!给自己多一份的信心,大胆虚心开口问,勤开口说和多练习,一定要多看、多记、多听、多问、多讲。
3、看香港电视连续剧
基本上,香港人说的白话就是粤语,也就是广州话,但不同的是香港人说话的时候多了很多“懒音”和夹杂着很多英文。所谓的懒音,简单来说就是韵尾简化,主要是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人)只求方便,把音读得近似,而不去深究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的一种行为,实际上它已经是偏离了正宗的粤语了,这主要也与香港有很大部分外省人和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华侨有关。比如:点解——典解,,颁奖——攀奖,恒生银行——痕身银行,去买玉——去买肉,好嬲——好褛,过年——过连,南方——蓝方,呢度——哩度,一笔勾销——一笔out销,嗰边——果边,广场——港场,水壳——水渴,等等。说到底,就是发音不准确。
但看香港电视连续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粤语的方法,看着电视情节,演员们说起台词来都慢条斯理、抑扬顿挫,一字一句说得很清楚,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教材,还能寓学于乐。
4、唱粤语歌曲
香港电视剧里面的主题曲和插曲通常都是很流行的,还有就是一些大街小巷都在播放和能让大家耳熟能详的粤语歌曲,对于初学者来说同样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教材,对着歌词,听着音乐,一边学习唱歌一边学习粤语,没有学习压力,可以很轻松愉快地学习,歌学会唱了,粤语也同时学好了。
5、了解一些特殊的广州方言和风俗
每一个地方,除了日常常用的语言外,很多话他说出来的话很多时候是有另外的含义的,这个会重点介绍一下。
1)、“打包”——这是大家最常说的。现代人都知道是在外面吃剩东西了,不要浪费,带回家继续吃;或者是不想在家做饭了,在外面买一点现成的回家,我们就叫做“打包”;有或者是需要邮寄什么东西,把这些东西都归类包装好,我们也称之为“打包”。
但广东人,特别是广州人和港澳同胞,也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对“打包”这一词是有另外的解释和忌讳的!
以前,穷人家里死了人,没有钱财请殡葬,更没有钱买棺材,只能用一张破草席把死人一卷,就拿去野外挖个坑随便埋葬了,这“用破草席把死人一卷”就被称之为“打包”。
2)、“咕哩”——这个是对搬运工人一个很蔑视的称呼,它来源于英文的coolie,是以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重体力劳动者,在普通话中读作“苦力”,意义与原词一样,不仅指搬运工,是很瞧不起人的一种称呼,“咕哩佬”是对低下层人的一种很不尊重称呼,如同称呼别人“三行佬”一样。
3)、“捞松”——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南方人对北方人不尊重的称呼,其实,它源于以前北方人南下到广东来打工,广东人看到北方人很勤快,就拍着对方肩膀称兄道弟的叫“老兄”但因为那时后的广东人说普通话也不是很标准,就说成了“捞松”,以后,这“捞松”一词就用来泛指北方人了,愿意绝对是一种尊敬佩服的称呼。这个例子我在很久以前跟广州某电台的幕后领导说过,第二天他就跑到麦克风前把我说的话在空气中传出去了,自豪的说人家笑他“捞”他开心。
4)、“卖猪仔”——在旧社会,很多年轻力壮的贫苦青年,为了生活所困,被迫或者被诱骗到外国(南洋和旧金山)去做苦工,他们一签下了合同(当时是按手指印)就被迫上船被运走,漂洋过海,从此失去人身自由,就好象被卖掉的猪一样,所以就叫做“卖猪仔”。现在这个词是广泛用于明明是买了票乘搭乘这一辆汽车的,可后来又因为各种原因被“车主”把散客都转转移集中到另一辆汽车中去了;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是,被人出卖了。
6)、关于“死亡”——西方人会忌讳“十三”和“黑色星期五”,广州人很忌讳“四”,它跟“死”是谐音,一般不会使用;说某人死亡去世了,一般就说:去左了、走左了、不在了、伸直了、眯埋眼了、拉柴、钉盖、钉左、嬲席、卖咸鸭蛋、瓜左(所以黄瓜广州人是叫青瓜的)、瓜老衬、过身等等。
7)、“凶语”——广州人讲求吉利和彩头、意头,也就是“讨口彩”了,它是利用语言的谐音和一些事物的特性加以新的寓意,用来寄托人们的内心美好的愿望的一种表现,而这“讨口彩”的反面就是形形色色的语言禁忌,所以广州话的禁忌语(凶语)在各种方言中的数量是最多的。比如“猪血”会让人想起血淋淋的场面,所以就叫“猪红”;“舌”与“蚀”(亏本的意思)同音,所以就叫“利”;“空”与“凶”同音,因此凡是与“空”相关的都会用“吉”来代替,如“空房子”叫“吉屋”、“空空如也”叫“得个吉”;广州人很喜欢八、发菜、生菜、蚝豉,因为这是发、发财、生财、好事的谐音。
8)、说反话,特别是对小朋友,不会当面赞扬,说孩子漂亮,就要说“这个丑八怪”;说孩子乖巧,就要说“呢个调皮仔、百厌精”等等。
9)、送礼风俗——不要给老人家送送钟表,因为这“送钟”与“送终”是谐音;也不要给人(特别是夫妻情侣)送梨,因为“梨”与“离”是谐音;也不要送橙,因为“橙”和“惨”也是谐音;也不要给健康人送药物(哪怕是保健品);探访最好就送苹果(平安有结果),香蕉(招财进宝)等好意头的东西。
10)、生活风俗——初一、十五和家里有人生日都不要洗头;扫地不要往外扫,以免把财运也给一起扫到屋外面去了;在上香的时候不要扫地,进寺庙的时候不要披头散发和穿裙子等等。我们先不说好与不好和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这确实是广东人的习俗,北方不也有“男怕初一,女怕十五”的说法吗?
还有就是:吃饭的筷子掉地下了,马上就说“落筷,快乐”;打烂了东西马上就说“落地开花,富贵荣华”和“岁岁(碎碎)平安“;要是小孩子说错了什么不吉利的话,大人马上就要说“有怪莫怪,细路仔唔识世界”;打了喷嚏,马上说“大吉利是”,搞笑的还会加多一句说“三个平妻,四个妾伺”。哈哈,讨口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