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他们的军队一般分为“兵”和“勇”两种,虽然都是为大清王朝而服务,可是他们间的福利与待遇却有着天壤差别。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兵与勇”的根源不同。
在清宫影视剧中,身着印有“兵”字的部队,那是朝廷的的嫡系部队。当初顺治帝入关,正式统治中原天下,那份功劳主要来自他们满人的子弟兵——“八旗军”。
有许多的朋友误认为,着“兵”字号衣的就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八旗部队,其实错了,八旗军可是清王朝一统大明的首功之臣,八旗组建之时,八旗的八个旗主分别是老汗王努尔哈赤的几个成年的儿子和兄弟担任。这“八旗军”个个是骑高头大马,身披本旗相同颜色的铠甲,他们属于朝廷的贵族部队,是朝廷嫡系中的贵族,所以八旗军根本就没放下身份,穿过么“兵”字号布军衣。更不是什么清朝的那个“兵”。
而清朝所谓的“兵”,那是满人入关后,满人纯血统的八旗军的兵员是不够派遣的。为加强江山的统治和管理,清廷迫于需要,不得已重新组建的一支朝廷正规的作战部队——“绿营兵”。
实际上“绿营兵”的兵源主要来自前明投降的明军和一些招募过来的壮丁。他们是汉人,也是清王朝手中的汉军。绿营的士兵同八旗军一样,作战骁勇。在扫除南明小朝廷和吴三桂反叛中,“绿营”与“八旗”并肩作战,取得了丰功伟绩,深受天子的喜爱。
但是“绿营”毕竟不是满人的血统,虽然他们同属于朝廷嫡系,但他们的的功劳往往被满人王公大臣排挤。在清朝重满轻汉的现实里,他们的待遇也就受刻薄了。但着“兵”装的“绿营”士兵好歹也是朝廷员的正规序列部队,他们的军需与粮草还是基本能够按时足够的发放到位,只是福利不如贵族的八旗军。
说到清朝里面最寒酸的士兵,莫过于是身着“勇”字号衣的勇兵了。
“勇”兵其实并不是清廷直接招募的兵种,“勇”初现时,我们叫他“乡勇”。所谓的“乡勇”其实就是家乡勇士的意思。说白了,清朝时期的“勇”,就是地方上的武装部队,是当地抚台、督军在本省本地方招募的军营勇士。
许多人认为清朝的“勇”兵是最滥最散的兵,其实这是错误的。在清朝平定太平天国中,朝廷的贵族“八旗”与嫡系“绿营”都没有打赢“长毛”的太平军,而曾国藩的“湘军乡勇”却脱颖而出,一枝独秀的一胜再胜攻进了天王府,在那之后,清廷对于“勇”兵是刮目相看。
虽然“勇”屡立新功,但由于是属于地方招募保护地方治安与和平的。所以“勇”兵并未得到朝廷的“呵护”,在编制上“勇”不属于朝廷的正式部队。故而“勇”兵的一切开销与福利完全是由所属的地方衙门自行解决和发放。由于天高皇帝远,地方贪污腐败,“勇”兵的军饷很难到位,甚至连“勇”字的军号衣也发放不到位。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一些身着补吧衣的“勇兵”,并不是剧组刻意的讽刺和笑话,其实这在当时的社会与环境下,这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从一些珍贵的老照片中就能看到“勇”兵的这种寒酸。
有人说:在清朝,勇是“怕”兵的,实际上这种“怕”,只是“勇”兵在一种地位不平等的认命中产生的自卑心理。而真正在战场之上,“勇”表现并不比“兵”逊色!
实际上面对彼此间的巨大差距,“勇”只能将内心里的不甘深埋,而他们想改变自己地位低下的唯一方法就是在战斗之中,让自己军衣上的“勇”字跟自己的勇猛对的起来,让战功和鲜血来改变与“兵”的地位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