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亚西尔·阿拉法特
亚西尔·阿拉法特 (Yasser Arafat) 1929年8月出生于耶路撒冷,是一位逊尼派穆斯林。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年仅19岁的阿拉法特开始投身于抗击以色列的斗争。20世纪50年代,他在科威特秘密筹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及其军事组织“暴风”突击队。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拉法特一直流亡海外。
1969年2月,阿拉法特开始担任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并从1971年起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次年4月2日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国总统。从此,阿拉法特作为巴勒斯坦民族的象征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
1991年中东和平进程开始,阿拉法特领导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同以色列进行了艰难的谈判。1993年9月,巴以在华盛顿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从而拉开了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帷幕。1994年5月,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里科地区开始实行自治。7月,阿拉法特结束27年的流亡生活,回加沙定居。1996年1月,巴勒斯坦举行历史上首次大选,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自治政府)主席。
阿拉法特命运多舛,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他曾遭遇以色列特工多次暗杀及其他险情,但每次都化险为夷。自2000年9月巴以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以来,以色列一再指责阿拉法特是恐怖主义的“幕后主使”。因此,从2001年底开始,阿拉法特一直被以色列“软禁”在拉姆安拉的官邸内,人身安全一度受到严重威胁。美国政府也对巴民族权力机构施加了极大的压力。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表示“巴勒斯坦必须更换领导层”,这使阿拉法特的处境更为艰难。
为了推动巴以和谈,巴民族权力机构2003年3月进行改革,设立了总理职位。然而,随着巴以冲突再度紧张,以色列再次把责任归咎于阿拉法特。9月11日,以安全内阁以阿拉法特是“和平绊脚石”为由,决定“原则上”将阿拉法特驱逐出巴勒斯坦。以政府官员甚至声称,杀死阿拉法特也是一种选择方案。
阿拉法特命运多舛,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他曾遭遇以色列特工多次暗杀及其他险情,但每次都化险为夷。自2000年9月巴以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以来,以色列一再指责阿拉法特是恐怖主义的“幕后主使”。因此,从2001年底开始,阿拉法特一直被以色列“软禁”在拉姆安拉的官邸内,人身安全一度受到严重威胁。美国政府也对巴民族权力机构施加了极大的压力。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表示“巴勒斯坦必须更换领导层”,这使阿拉法特的处境更为艰难。
2004年以来,以色列政府不断向阿拉法特发出威胁。继哈马斯***亚辛及兰提西被“定点清除”后,以高级官员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暗示,阿拉法特可能成为以下一个袭击的目标。沙龙也多次宣称不再遵守与美国商定的不伤害阿拉法特的承诺。9月22日,沙龙表示将在适当时机用对付亚辛和兰提西的手法对付阿拉法特。面对以色列的威胁,阿拉法特表示:“没有人可以把我赶走。”
由于遭受以色列的长期“软禁”,阿拉法特的身体每况愈下,2004年10月27日,其健康状况出现恶化。在以色列方面的允许下,阿拉法特29日取道约旦前往巴黎就医,走出了被困近三年的官邸,离开了巴勒斯坦的土地。
和平是阿拉法特一生的追求。阿拉法特曾有一句名言:“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为了表彰阿拉法特为和平做出的贡献,199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博瓦尼和平奖”。1994年,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外长佩雷斯一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为了巴勒斯坦民族的解放事业,直到1991年秋,年已62岁的阿拉法特才与比自己年轻34岁的苏哈小姐结为伉俪。膝下有一个女儿。
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在法国巴黎因病逝世,享年75岁 。
/it?u=/dimg/f/c/feae68d99235d343c8a8d74b84461588690d.jpg
第二个:以色列工党临时主席佩雷斯
希蒙·佩雷斯 (Shimon Peres) 1923年8月21日生于波兰的一个小村庄(现属白俄罗斯),1924年全家移居巴勒斯坦,1934年来到当时英国托管的以色列。初时,他在伊茨雷埃勒谷地的一个集体农庄里当牧童。当时名叫佩尔斯基,因在一次远游时爬上一棵大树吓走了落在树上的大鹰,一位同行的动物学家对他说,“这是一只佩雷斯”,从此,他改名为佩雷斯。他曾在特拉维夫和本谢曼青年村接受教育。他少年时学习努力,曾立志作一名农业工程师,还研读过马克思著作。后来,成为了工党运动的成员,还加入了秘密的犹太人自卫军。
1946年,他出席了在瑞士召开的第22次世界犹太人复国主义大会,1947年,他应犹太自卫军的一位负责人的要求,专门负责采购武器的事务。1948年任以色列国防部海军事务负责人。在阿以战争时期,他任以国防部驻美国使团团长, 同时,他在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附属企业管理学校学习,并在哈佛大学政治系毕业。1952年任以色列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同年底升为主任直至1959年。在此期间,他负责以色列军火工业的发展,并在法国的帮助下,在以色列内盖夫沙漠建立了以色列的第一个核反应堆。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65年与本-古里安一起建立以色列工人党,任总书记,同年大选时再次当选为议员。1969年任占领区经济发展和“难民”安置部长。1970年任邮政和运输部长。1974年3月任新闻部长。1974年6月任国防部长。1975年参加埃以部队脱离接触的谈判。1977年4月当选为以色列工党(工人党和另两个工党合并组成)主席。1984年9月任总理。1986年10月副总理兼外长。1988年12月任副总理兼财政部长。1992年7月任外交部长。1995年11月4日拉宾遇害后他出任以色列代总理。1995年11月任总理兼国防部长。1997年6月在工党主席的竞争中获胜。1999年6月任以色列第15届议会临时议长。1999年7月任以色列地区合作部长。2001年3月任外交部长,9月任副总理兼外长。 2002年10月辞职。2003年2月任以议会临时议长。2003年6月工党主席米茨纳辞职后,佩雷斯出任工党主席,任期至2004年6月。2004年1月,以色列工党决定将佩雷斯的工党主席任期延长至2005年12月。2005年11月30日,佩雷斯宣布退出工党。
佩雷斯被认为是中东和平进程的设计师。1994年,佩雷斯与已故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阿拉法特一起,因推动以巴双方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临时自治安排的原则声明》,被授予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佩雷斯于1993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博瓦尼和平奖”,1996年与约旦国王侯赛因一起被授予美国费城自由勋章。/ziliao/2003-06/20/xinsimple_274bded0d66942a582b1f74e296b0904.jpg
第三个:为中东和平献身的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
伊扎克·拉宾 (Yitzhak Rabin) 1922年3月1日生于耶路撒冷,在特拉维夫长大,曾在农业学校和美国迈阿密大学受过教育。拉宾1940年底加入“帕尔马赫突击队”(犹太人秘密武装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参加盟军在叙利亚的敌后作战,1946年因援救被英国人囚禁在阿特利特集中营的犹太移民,遭英国当局关押,同年11月获释。拉宾在1948年第一次阿以战争期间任“哈雷尔”旅旅长,在耶路撤冷前线作战。停战时是“内格夫”旅旅长。战后作为以色列军事代表团成员,参加在罗得岛举行的停战谈判。1950年至1952年, 他任以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1953年至1954年在英国坎特伯雷参谋学院进修,回国后于1954年至1956年任以色列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并晋升为少将,1956年至1959年任北部军区司令,1959年至1963年任总参谋部作战局局长和副总参谋长,1964年至1968年任总参谋长。
1995年11月4日,拉宾遇刺前在集会上演讲
拉宾是第三次阿以战争——1967年“六·五”战争以方的主要组织者和指挥者。 1968年1月拉宾退役从政,同年任驻美国大使,1973年回国任劳工部长,1974年1月当选为议员,1974年拉宾当选为工党***,同年5月出任内阁总理,1974年至1975年曾兼任交通部长。1974年至1977年4月任工党***。1977年4月因拉宾夫人非法在美国存款事被揭露而辞职。1984年9月至1990年在工党与利库德集团组织的联合政府中,拉宾担任国防部长。1992年2月拉宾再次当选为工党主席,1992年6月,工党在以色列大选中获胜,拉宾就任总理。拉宾就任总理后对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起到积极作用。
199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拉宾“博瓦尼和平奖”。1994年,拉宾因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所作的努力而获诺贝尔和平奖。同年他又获“阿斯图里亚斯王子1994年度国际合作奖”。
拉宾曾于1993年10月访华。
1995年11月4日,他在参加特拉维夫一个10万人参加的和平集会后遭一名以色列极端右翼分子的枪杀,经抢救无效身亡,终年73岁。死后葬在耶路撒冷西的赫茨尔山国家公墓。联合国总部于11月6日全天降半旗悼念拉宾,联和国秘书长加利参加了他的葬礼。
夫人莉·拉宾 (Mrs Lea Ra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