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爆笑笑话 - ?「重口味」与「小清新」的对话

?「重口味」与「小清新」的对话

潮流文化很好玩。它们不是主流文化,是都市和网络亚文化;不是意识形态,是生活态度;不是时事观点,是审美趣味。

在过去10年,出现了无厘头、哈日哈韩、雪村小小和贱兔、网游和COSPLAY、偶像与粉丝、贱客、网络“汗”语、小众、“我被你雷到”等亚文化现象。它们半明半暗地流行于年轻世代,和现实社会平行,更炫更爽更自我,为时代写下生动注脚。

小清新和重口味其实是一体的:如何面对自己和如何面对世界

现在,“重口味”与“小清新”正流行。“重口味”们追求猛烈、怪异、繁复、躁动,想把现实世界剥去伪装。“小清新”们追求淡雅、自然、朴实、静谧,想在精神世界自我陶醉。

更多人一人分饰两角,工作“重口味”,生活“小清新”。晚上“重口味”,白天“小清新”。欲望“重口味”,理想“小清新”。现实“重口味”,幻想“小清新”。

借助“重口味”与“小清新”,新一代的文化消费者们在个人趣味和群体意识之间游荡,筑造趣味鸿沟,也开拓文化自由。

据说,小清新和重口味会有这样的对话:

“看!这是什么?”

“菊花。”

“是雏菊!”

“是菊花!”

好吧,这个笑话的确冷了一点。但你必须承认,现在已经越来越难听懂人们在说什么,趣味的鸿沟在我们之间渐渐形成,小清新和重口味也概莫能外。

我们喜欢阳光、蓝天、白云、墙上的手影、小雨过后街角的茉莉香味、夏天的冻柠茶在玻璃杯上凝成的水珠……无论敏锐还是迟钝,美好的东西大家都有感觉,我们之间的区别是你怎么去描述它、认知它。

我们害怕杀戮、血腥、恐怖、密集事物、怪异装扮、非大众的审美、刀刀见肉、外星人和可怕怪物撕碎人类……无论基于现实还是幻想,暴烈的东西都让人不适应,我们之间的区别是证实它还是逃避它。

小清新养成路线: 构筑内心世界的自我欣赏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的一个叶三原创的段子是这样的:

贵国小清新至少毁了两个作家,一个村上春树,一个张爱玲。贵国小清新至少毁了两个导演,一个王家卫,一个巖井俊二。贵国小清新至少毁了两种地方,一个普罗旺斯,一个香榭丽舍。贵国小清新至少毁了两种食物,一个卡布奇诺,一个提拉米苏。

这个段子至少毁了两个逻辑定律,一个同一律,一个排中律。但无法否认的是,在我们现在的语境里,小清新的确几乎等于喜欢上述事物的人——搞得很多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了。

正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小清新脱胎于小资,从小资那里继承了对物质格调的追求,然后升华为一种审美范式。小清新是对消费社会的反向崇拜,他们反对消费物质,同时却在消费符号,他们实际上是把物质所附带的概念抽离出来成为自己的消费品,然后宣称反对物质。遗憾的是,这种消费当然无法脱离物质(品牌)而存在——从村上春树到提拉米苏,他们(它们)的悲剧正在于此。

情感氾滥、内心敏锐、自我意识、粗通文墨,基本上你就具有了成为小清新的技能。氛围胜过情节、感觉重于表达、情绪多于逻辑,当然,还有短语胜过长句。具体地说就是,缺乏现实细节的寂寂度日和乐于构筑内心世界的自我欣赏。这当然也是小清新一词如今会成为贬损人的原因——他们实在是太过于放大自己的内心了。

要说我们把小清新的世界拆开来,其实会拆出不少现实细节,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作家、导演、食物、地名。但它们并不反映现实,只反映使用者本人的内心,它们存在于现实当中,但它们的意义却只存在于使用者的想像当中。

这固然不能怪小清新,文化的创造力已经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任何文化趣味领域都是如此——制造偶像的不是偶像本人,而是粉丝。

好在,文化产品永远都是提供给不可能达到和还未达到的人所消费的,英雄史诗是给永远做不了英雄的普通人看的,爱情小说是给等待第一次初吻的少女看的,黑帮片是给天天挨打的乖孩子看的,AV是给宅男看的,《哈利·波特》是给麻瓜看的。对了,知道提拉米苏的义大利文原意吗?——带我走。

美味终究会过去,而什么人可以带我走,带我走之后是天堂还是地狱,还是一辈子的不后悔?

其实,提拉米苏是给一辈子坐在家里的人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