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自从有孩子后,我发现现在孩子重名率好高。别的不说,我们小区就有好几个叫梓涵、子轩、奕辰、雨辰的,平时带着孩子去楼下花园玩耍,经常听到这些名字,不得不感叹,看台湾言情和琼瑶剧那批人,为人父母了。
要说对重名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老师。一位朋友是幼儿园老师,开学看到花名册直摇头,重名的太多了,有些就算不是同一个字,但发音也是一样的,喊出来的名字也是一样的,更可怕的是好几个孩子的姓氏也是一样,不看字,光读名,都是一样的。
刚开始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老师喊一个,站起来好几个学生的奇景。朋友无奈之下,只能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还有高低来区分,大子涵,小梓涵,慢慢的孩子也适应了老师这样的称呼方式,上课终于能分清老师到底喊的谁了。
从这些可以看出,孩子重名很普通,一些名字虽然读起来郎朗上口,好听有意义,但属实已经烂大街了。这位烂大街名字泛滥的背后,也反映出了父母的文化水平。一般来说,越是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越喜欢给孩子起烂大街的名字,很真实。
文化水平不高,而且文化层次单一
给孩子起这些名字的父母,可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文化层次比较单一。名字一般是对孩子一些美好积极向上的祝愿,好听,好读,寓意好是对使用名字字的基本要求。所以那些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父母,往往就会倾向于用那些相同类型的字词,比如梓、涵、轩、睿等,但看字来说,不用深究,但从字面来看,这些字都有好的寓意,所以那些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父母会不约而同用这些字做孩子的名字,不仅表达了对孩子的美好祝愿,而且显得父母有文化。
而且这些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文化层次单一。给孩子起名字,只盲目借助空洞的字面字形,囿于字面字形意义,而不能把家族文化,传承,还有孩子个人的欣喜很好结合起来,导致孩子的名字越来越同质化。
文化水平低的人群,容易有心理趋同性
一个人越是文化水平低,独立思考的能力有限,就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样就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淹没在大众的意识形态中,表现出强烈的心理趋同性。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也是如此,对于那些文化水平不太高的父母来说,他们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潜意识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当他们听到周围哪个名字出现的次数多,他们的脑子里就会觉得这个字眼好,然后无意识就会跟风,把这个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然后导致出现了烂大街的名字。
话题讨论:你对如今烂大街的孩子名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