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笑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起源于田间地头的传统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现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与现代表演形式的融合下,万荣笑话走出了“说学逗唱”的新模式,继续传承着它“认死理、犟到底、逗死你”的精髓。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荣笑话现有2名传承人,分别是82岁的解放和72岁的王克勤。解放老人主要做文史研究,从事了几十年的相关文化整理工作,是万荣笑话的活字典。
多年来他对万荣笑话追踪溯源,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大众。而王克勤老人则重在表演,每个段子都信手拈来,把口头文学演绎得淋漓尽致,并且开堂授课,传承这项文化遗产。
万荣笑话的历史渊源:
万荣笑话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荣河县谢村的“72挣故事”。当时,谢村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大村子,村内文化人多,且村民性善诙谐幽默,爱讲笑话。
因笑话中反映的主人公有一股倔劲、犟劲、执拗劲,认死理,不服人,争强好胜,故当时叫“谢村挣”。这些笑话经过口头传播,不断加枝添叶,加工拔高,使其更趋完善,成为人们喜爱的“保留节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人们继承了过去“72挣故事”的精神灵魂,编创、繁衍、升华出如《印名片》《中***万荣凉粉摊》等许多脍炙人口、喜闻乐见的万荣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