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是稀罕物。
一百斤稻谷可以出:谷壳17—20%,米糠7-11%,大米70%。
米糠可以榨油叫“米糠油”。
所以一般人是吃不到糠的。市场上能买到的都是谷壳磨的粉。
“糠”是可以吃的,可以做成饼,只是粗糙无味,磨的细如面粉的口感会好些,吃后也不影响消化,当年“忆苦思甜”我们试着混入一些白萝卜菜邦子一起煮味道饥饿中算是 美食 。至于后果,当年一起吃糠咽菜的也有九十多岁了!
吃过65年在忆苦思甜的大会上吃的,根本咽不下
吃过,文革的时候忆苦思甜,学校统一做的,用小麦夫皮加榆树叶或者山芋叶做出来的,就是口感粗糙,吃完没什么后果!
吃过糠。后果是拉不出来。
我小时候家里严重缺粮,因为我们有兄弟姐妹八个,加上爸妈和年迈的奶奶。每到饭点,老妈总是让能干活拿工分的人先吃,我和弟弟总是最后吃,以至于弟弟有一次对老妈说:我想长大。老妈说:小不好吗?人小不用干活。弟弟说:长大了能干活才能吃饱饭。
虽然那个时候严重缺粮,但是我家没有吃糠。爸妈在菜园里种了许多南瓜,家里老南瓜堆了半屋子,每天至少要吃一次蒸熟的南瓜。过去少盐无油,南瓜吃多了浑身没劲,所以人们调侃:南瓜甜又粉,吃多了站不稳。
虽然我家里没有吃过糠,但是在冬季南瓜吃完了的时候,我们吃过麸皮。麸皮是就是小麦加工成面粉剩下的那层皮。麸皮里含有少量等级较差的面粉,老妈用一个箩把麸皮里面的面粉筛出来添加到面粉里拌匀一起吃。筛出来的麸皮放在锅里加上些许油盐炒一炒,当做馅料,然后用和好的面团把麸皮馅料包起来烙成饼,至于说口感不用我说大家可以猜想到。要说后果嘛,就是去上厕所要用较长时间。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了,但是我也不会浪费一点粮食,因为我吃过类似于糠的麸皮,那玩意真的不好吃。
纯粹的糠是没有吃过的。不是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办法加工成食物。
在农村,糠这种东西是分为两种的:从谷穗上打下来的糠,叫粗糠。这种东西太轻了,也比较难消化。一般来说是没有人吃的。多数情况下都是喂了牛、羊等反刍动物了,它们的消化系统很发达,具有消化纤维素的能力。
从谷子上通过碾米,得到的糠,叫细糠。这个糠我是吃过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家里分得的口粮根本就不够吃,不吃糠和糁子(高梁磨面后剩下的磨不烂的残渣,粗涩难以下咽),肚子饿得不行呀。这两种东西加上水,和在一起也是散的,根本就不粘结。只能抓点儿高梁面或者是玉米面,把它们团在一搭理,用双手拍成个菜窝窝的样子,掬进蒸笼里蒸出来吃。
吃的时候,没有米汤或者是水,多数是咽不下去的。那股子涩涩的劲儿,好像是猫儿的舌头在舔你的喉咙。粗巴巴的感觉真的是很难受。不过吃进去之后,肚子就不饿了。但是头还是像饿极了似的晕晕的。
两三天以后,麻烦的事情来了:肚子憋得难受,想拉屎,却怎么也拉不出来!大人们让多喝水,再喝也不顶事,尿上好几泡,那硬屎还在屁眼门子上撅着呢!
只好找人帮忙了:小伙伴们家里的条件都差不多。于是有经验的就拿根细细的木棍,帮助拉不下来的人去掏屁眼。拔拉出几颗干粪球之后,多数情况下就能拉岀来了。
而不吃菜的人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屁眼都抠岀血来了,还是拉不下来。只能去保健站,医生给开上些番泻叶泡水喝。曾经闹过这样的笑话:有个年轻人吃了糠拉不出来,医生给他开了泻药。吃上后肚子痛,也拉不出来。到了晚上了,夫妻俩人打着手电去厕所里掏屁眼,干屎蛋子抠了几个后,里面的稀屎喷了他老婆一脖子……
在北方,谷子一般是指未去壳的小米,糠一般是指谷子外面的皮壳。
谷子在碾成小米时,最外面的皮先掉,这层糠很粗糙,一般是不要的。继续碾,紧贴小米的内层的皮后掉,这种糠过去会收集起来作为伺料。当然,在饥荒年间,也会拿出来食用,一般是要掺合点面粉才能食用,否则,捏合不到一块,不好做,也难以下咽。
另外还有一种麸子,是小麦在磨成面粉时,筛出的外面的皮。麸子相对糠来说,要细很多,吃起来也容易下咽一些,一般也需要掺点面粉才好食用。我小时候就吃过纯麸子蒸的馒头,除了粗糙外,也没觉得难吃。以前物质匮乏,能吃饱就很好了。
糠或者麸子食用后没什么不良后果,就是太粗糙,难易下咽。另外,糠的营养很少,吃完后,也无法全消化。过去的说法:天天吃糠,拉泡屎,一阵风就吹跑了。
吃过,然后身体很强,很结实!
小时侯‘忆苦思甜’时候吃过,当然觉得还行,俗话说: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喝蜜蜜不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