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修改病句这一块是高年级的教学内容,毕竟那是存在着相当的难度的。而二年级只要学会如何用词、如何写好句子就已经足够了,其余的对于他们来说都难了。
但本学期的第一周,按计划就有消除病句这一块。一开始,我很迷茫,想着这么难的东西要教会二年级的小朋友实在是难。我一直在思索、查找一种容易、有趣的方法,但也不易。直到两天后,我经过一家诊所,才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方法:把病句当作一个病人,我的学生是小医生,我是“医学教授”;我负责教会“小医生”们如何去“诊断”、去下“药方”、“动手术”。
但以前他们都不知何为病句,要怎么让他们明白何为病句呢?我想起了很多由于人物说话不完整、不清楚等原因而闹笑话的小故事。于是,我决定以此类故事导入,以此为例让他们知道何为病句,不去用那讲概念那一套。果然,把这一套用到课堂上,马上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欢笑过后,他们当中已有很多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什么是病句了。这一问题解决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药方”了。那么何为药方呢?我把这个与修改符号划上了等号。其实修改符号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老师给他们评改了一学期的作文了,上学期我已经给他们一一介绍过了。此次我只要告诉他们这是修改病句的药方,再来复习一下用法就得了。真正到来课堂上,我发现,把这些当成药方跟学生一起复习,比我以前一个个单纯作为修改符号来介绍,此时的他们听来更显津津有味了。
解决了两大概念性的难题,接下来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诊断 ”,确定“病症”了。根据教学提纲,这次课主要是从句子的基本结构及句型的转换上去讲病句,其中前者侧重。既然是从句子结构出发,我便决定主讲成分残缺这一块,再加上最简单的最常见的“把”字句、“被”字句由于转换不当而产生的病句。后者的教授对于早就熟悉“把”、“被”字句转换的孩子们来说,我认为基本不用怎么讲都能让他们很好地掌握了(事实上到来课堂也是如此)。问题的难点在于成分残缺这一块,若要从“主、谓、宾”这三方面去讲,肯定太深奥了,对于二年级的小孩来说,太超前了。该怎么办呢?思考再三,我决定放弃“主谓宾”的说法,以例句来进行浅显的说明,如:“我是一名小学生。”,基本结构是“××是××。”分为三部分“××”、“是”、“××”,不管是少了哪一部分都不行,那就成了不完整的病句了。接下来还有“××怎么样”、“××干什么”等,这样逐一用最简单的例句来说明后,当我再出示病句时,“小医生”们便快速地找出“病因”了。在懂得如何“诊断”后,开“药方”的那一步,有很多小家伙已经“无师自通”,马上就自行给“病人”们动起“手术”来了,而且兴趣极高。至于个别同学尚未准确掌握的,我在检验成果(讲课堂练习)时,便着重强调,尽量让他们掌握起来。
在几节欢乐的“病句会诊”课堂结束后,我把以前认为病句教学在低年级很难进行、很难达到成效的想法全部否决了。我深深地体会到:不管多难的课题,只要我们不被传统所束缚,不被难点困住,从易处去思考,打破传统模式,换一种方式去教,也是能让我们的学生很好地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