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爆笑笑话 -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3)

贝母 :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合科。《本草经集注》: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能止咳化痰、清热散结。

宜男 :萱草的别名。旧时风俗,妇人有孕,常佩带其花,以为宜得男也,所以又叫宜男草。

移山 :指“愚公移山”的典故。

浚井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到罗田县(今属湖北省黄冈市)拜访金石学家王世规,无意中苏轼发现王氏祠堂外一口古井快要荒废了,十分惋惜,连声叹息,王世规全看在眼里,便暗中吩咐人全力清淤疏浚。当王世规陪同苏轼山中游览数天后再到井边散步,古井已被疏浚,井水极为清澈,苏轼大喜,当即取水沏茶,并欣然作《浚井》诗一首。这口井历千年而不废,至今犹存,并被称为“东坡井”。

谏苦、言甘 :因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苦苦相劝,故称“谏苦”;谄媚奉承的话,多为甜言蜜语,即“甘言”。《史记·商君列传》: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千取百 :《孟子·梁惠王上》: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yàn,满足)(意即:在一个拥有万辆或千辆兵车的国家里,一个大臣已经拥有千辆或百辆,十中取其一,这不能说不多吧。但这个大臣如果把贪利放在守义之上,那么,他不去篡夺君位就满足不了他的贪欲)。

二为三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并不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

魏尚 :西汉云中太守魏尚,守卫北方,军纪严明,“匈奴不敢近云中”。

周堪 :西汉名儒周堪,汉文帝时任光禄大夫,与萧望之齐名,并领尚书事。

海门翻夕浪 :海门,内河通海之处;夕浪,夜晚的江浪。入海口的晚潮波浪翻滚。唐杜甫《泊岳阳城下》: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唐刘禹锡《杂曲歌辞·浪淘沙》: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山市拥晴岚 :山中市镇被晴日的雾岚环绕着。湖南潇水湘水合流处有著名的“潇湘八景”游览区,“山市晴岚”是八景之一。宋米芾《山市晴岚》:乱峰空翠晴犹湿,山市岚昏近觉遥。

新缔直投公子纻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访问郑国,会见郑国宰相子产,二人一见如故,季札赠子产以缟带,子产回赠季札以纻衣。新缔,新近结交的朋友。直投,真诚地赠送。

晋杜预注:吴地贵缟,郑地贵纻,故各献己所贵,示损己而不为彼货利。后人故以“缟纻之交”形容友谊深厚。

旧交犹脱馆人骖 :《礼记·檀公上》载,孔子在卫国期间,遇到曾住过的馆舍主人死去。孔子入门吊丧,十分伤心。出来后,让子贡把车驾上的一匹马解下来去送给丧家以资助丧礼。子贡说: “您对门人弟子的丧事,都没有送马来助丧。今天解下马赠给以前的馆舍主人,礼是不是太重了?”孔子说: “我刚才进去哭丧,有感于主人的哀痛,流下了眼泪。我哪能光流泪,却无礼物相送呢?你小子赶紧去办吧!”后以“脱骖”为以财助人之急的典实。骖:古代三匹或四匹马拉的车子,中间的马叫“服马”,两边两马叫“骖马”。

文达淹通,已咏冰兮寒过水 ;永和博雅,可知青者胜于蓝**: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成为成语“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超过前人。

文达淹通 :唐代“贞观十八学士”之一的盖文达,少时师从大儒刘焯,博学通经。刺史窦抗一次召集名儒论经,盖文达依经辩举,诸儒叹服。窦抗惊奇,问盖文达是跟谁学的?刘焯说:他是我的学生,但他的学问出于自然,已超出我所教的。窦抗叹道:“真是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啊!”淹通:学问精深通达。

永和博雅 :北朝魏人李谧,字永和,起初拜孔璠为师读经书,数年后,孔璠反而向李谧请教。朋友问孔璠:“你向学生请教,不怕别人笑话吗?”孔璠说:“学习的目的在于求知,谁懂得多谁就是老师。”为此,同门编了歌谣:“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博雅:知识渊博典雅。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 车万育 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 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 中古汉语 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 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 )四种声调, 二元化 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 阴平或平调 ;第二声叫 阳平或升调 ;第三声叫 上声或上音 ;第四声叫 去声或去音 。这样一对照,我们 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1)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2)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3)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1)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2)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1)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2)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3)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1)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2)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1)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