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没有经历过大航海时代,亚洲国家的文化可能很难真正体会Star Trek中探索宇宙未知的那种激动和乐趣。也许是人们很大程度上将宇宙探索看作是冷战的副产物,随着铁幕倒下的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几个雄心勃勃的宇宙计划,还有大众文化对太空的向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书店的科幻区货架上开始爬满了法师、精灵和魔兽;星球大战系列甚至被排放到了怀旧区;发狂的计算机网络、肆虐的病毒和微生物成为硬科幻的主角。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伴随着俄罗斯“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停机库的天棚一起坍塌下来的吗?是伴随着NASA从一个梦幻般的机构逐渐堕落为军方的爪牙并且沦落到靠渲染中俄军事威胁才能从国会要来钱的时候吗?
人类似乎出奇地满意于自己的摇篮里。不,也许并不是满意,因为在Matrix、G病毒的背后,能看到了人类的焦虑和癫狂。
刚才,在IMAX的巨幕下度过的两个小时,让我重新找回了这种失落的激动,让我重新开始意识到星空不是一块点缀着白点的黑布,而是无尽的空间和可能,是永恒的时间与神秘。
无声的太空激战,warp引擎的技术细节,传送器上要配合“海森堡”补偿器使用才会稳定,一群由语言学家攒出来的Klingon文… Star Trek,是这样一部极力追求幻想的科学正确性的作品。它影响了很多的人,且不说NASA的大部分宇航员都声称自己是因为ST才选择了探索星空的职业,就连翻盖手机的始作俑者的Motorola的设计师都坦言,他们第一款翻盖手机实际上是受到ST中三录仪(tricoder)的启发。近二十年来硬科幻题材的变化和科幻题材本身的衰落,以及魔幻/奇幻题材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前沿的焦点由太空探索向生物、IT的转换;另一方面也可看作随着冷战对抗的结束,人们不需要彼此结成国家的形式,利用集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因此,一条星舰上几百人,真正有剧情的只有舰桥里的几个人。这样的有点权威主义的组织结构便不如魔法英雄一人扭转乾坤那么吸引人。随着个人主义+自由经济的兴起,舰桥里那些博学多知近乎于科学家+哲学家的主角已经不再受到额外尊敬,他们大多沦为英雄故事中的支撑性人物或者在交给主角某种强力武器后就领了便当,更有甚者如终结者或生化危机里那样科学家被描绘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编织着,当然更多的是像big bang theory里的科学家一样沦为有那么一点点可爱的笑柄。
在冷战的时代,无论是东西方的人们,对战争的恐惧是生活的主题,同时也将生活变得更简单。在恐惧之余,人们也有时间,同时似乎也有意愿去想象一个完全平等,消除了战争、贫困和疾病的地球。Enterprise舰桥中的亚裔舵手Sulu,俄裔武器官契科夫,非裔女性通讯官Uhura和让人不得不注意的长耳朵Spock就是那个压抑的时代人们的美好乌托邦。
而现代的人们,生活在相对稍好的世界里,大部分人实际上都可以几乎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在面对生活的无尽可能和更多的挑战之余,幻想出来的却是对末日僵尸和杀人网络的焦虑,或者完全虚无的奇幻和穿越。看来每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哦耶,狄更斯先生,您一直都是对的。
慨叹人类丢掉的这个伟大的梦想之余,也注意到我们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所抛弃的一个个理想。我们心智的成熟背后的代价,看来要远比我们想象的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