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爆笑笑话 - 为什么孩子能记住动画片的细节,却记不住我教他的知识?

为什么孩子能记住动画片的细节,却记不住我教他的知识?

文|诚言呈语

虽然已经走出校园十几年了,但是要让我回想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都说过哪些“金句”,我依然可以倒背如流,甚至还能完美地还原出当时的场景。

但是,无论这些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有多精彩,时至今日我能记住的,好像绝大多数也只剩下了这些“段子”。

这就像是我们在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同样的问题一错再错,无论说了多少遍,该不理解的还是不理解,该不会做的还是不会做。

有时我甚至在想,孩子是不是记忆力不行?

但显然不是这样。

因为他虽然记不住我教给他的任何知识,但是对动画片里的情节却能记得一清二楚。而陪他一起看动画片的我,却什么都记不起来。

论记忆力,他其实比我这个中年男人要强多了。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也曾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或者说,一直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虽然我们可以笼统地把这些问题概括为记忆的问题,但是有的孩子听一遍就能记得一清二楚,有的孩子无论老师说了多少遍,下次遇到的时候也还是想不起来该怎么做。

其结果就是“学习效率”的千差万别。

大脑的记忆“内存”显然是没问题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孩子学习时的记忆“效率”呢?

回想我们几十年来记忆最深刻的事情都有什么特点?

比如,第一次被父母严厉训斥,会让人时隔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

就像我们虽然已经离开了动漫20年,但永远都不会把机器猫跟白雪公主记混到一起。

你可以没追过流星花园,也不知道什么叫F4。但是只要看到了这4个人,就能很快地把人物和他们的属性标签联系到一起。

虽然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事情和缘由可能都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 它们都经过了我们的深入思考。

而那些我们曾经想要极力记住的事情,却很可能转眼就忘,或者短暂记住了之后逐渐被丢弃在记忆中的某个角落。

就像我开篇所说的那样,很多老师留下的“金句”或段子,时至今日我仍能如数家珍般地回忆起来。但是在那之后他们讲述的课本知识,我却忘得一干二净。

客观地讲,我更应该记住的是他们之后讲述的课堂内容,而不是这些段子。

虽然我始终知道这个道理,但遗憾的是, 引发了我的思考并提起了我的兴趣的,是段子而不是课堂。

科学家曾经为此做过多次相关的实验。

实验中,组织者告诉所有人都必须要记住一定数量的单词。但是只告诉了一半人,如果记住了就会得到奖励,另一半则没有。

多组实验后的结果表明,事先知道有奖励的人,并没有比另一半人多记得更多。

结论就是:“愿意记住”对于记忆力的提升效果微乎其微。

所以, 让我们能够记住的东西,不是我们想要记住的或者是尝试记住的,而是经过了深入思考之后被真正储存在大脑中的那些事。

我们思考过的事情虽然并没有把每一个细节都装进了大脑,但是“思考”这种从宽泛到核心的信息提炼过程,为我们保留了还原某一件事或某一个道理的全部要素。

一旦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些要素中进行提取和还原,从而让人脑对于经历过事实可以完成辨识、保留、再现或重复的全部过程。

在孩子学习上,这个过程用常见而又通俗的说法来解释就是: 用心学还是没用心学。

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鱼的记忆只有7秒,所以在那个小小的鱼缸里,你永远都不用担心它们感到无聊。

当然,这种美丽的谎言早就被人煞风景地辟谣了,但是有一个关于记忆的理论却与之非常相近: 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所谓工作记忆是指大脑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有意识地处理时的这部分记忆。

而长期记忆,是经过了工作记忆处理后储存进大脑,可以在需要时进行提取的这部分记忆。

在斯坦福大学两名教授创办的在线课程coursera上,对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进行了形象的比喻:

所以,在我们给孩子辅导学习时,只有让我们讲述的内容进入了他们的工作记忆并稍作停留后,才可能会进入长期记忆。

比如现在坐在电脑前打字的我,同时接收着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除了撰写内容之外,窗外雨声并不能引起我的注意。

我今后也不会记得今天在做这件事时外面正在下雨,但却会记住现在正在构思的细节。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起的“不集中精力,学习效果就不理想”。

总结起来就是让知识通过思考在孩子的工作记忆中停留,并通过停留进行信息的核心要素提取,进入长期记忆。

这是记忆的主要工作机制。

我们面对一再犯错的孩子的时候,总是想让他们长点脑子走点心,归根结底我们都把问题归结到了“记忆力”的头上。

听起来似乎也没错,但是人的记忆能力其实都差不多。

我们显然需要通过一些其他的辅助手段来帮助他们把工作记忆“送到”长期记忆中去。

在上一节说完了记忆力的工作机制后,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重复”。

处于学龄间的孩子都会经过一个理解力很差但记忆力很强的阶段。

这个阶段,对重复的事情有极强的记忆力。

重复虽然是件枯燥乏味的事,但是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比如,记英语单词、书写文字、背诵古诗文等这种缺乏逻辑规律可循,但又是知识进阶基础的事情。

这里重点要说一下的是背诵古诗词。

古文晦涩难懂,别说孩子理解不了,就连成年人也可能连里面的字都认不全。但是为什么要求他们背诵这些呢?

网上对此也有个很有意思的回答:

这听起来是个段子,但并不是没有道理。

在记忆力强、理解力差的阶段,他们的理解是以记忆为基础逐渐展现并加深的。

而这个重复学习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理解的深入,将来会对其内涵和外延有着深刻的理解,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要是到了成年以后,理解力虽然是强了,但是一点都记不住,到时候看到美景可能也只能空发感慨了。

需要强调的是,间隔性重复效果要比短时间内多次重复好。

从“艾宾浩斯曲线”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间隔性重复通过对需要记忆的内容低频次、长时间跨度的循环记忆,会有更好的效果。

也就是说,一天之内重复十次的效果,可能不如十天内每天重复一次。

如题所说,孩子可以记住动画片里的细节,但未必能记得我给他辅导作业时所讲的任何内容。

有人可能会把这归结于学习的兴趣,但我认为这不够准确。

认知心理学认为,内容并不是保持兴趣的决定性因素。

最直观的一个体现就是,无论孩子有多喜欢看一部动画片,他也不可能一直循环起来看个没完。总有他想户外游玩,或者其他能够长期吸引他注意力的事出现。

而且人脑的本质是拒绝思考的,很难想象一个正常的孩子会把带有难度的学习当做兴趣。

与其刻意强调培养学习兴趣这样的伪命题,我们不妨在讲解的时候把问题引入到一个不错的故事中去。

因为故事的本质是中等难度的情节推演,会让孩子的大脑处于学习区,而不是舒适区或恐慌区。

比如 历史 、地理和生物,完全可以用一个恰当的 历史 故事或者人文风俗又或是生理现象来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巩固记忆。

让他们今后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会以你的故事为切入点,梳理逻辑得出结果。

正如前文所说,难度适中的思考会有利于工作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化。因此整个逻辑思考的过程,是经过了深度处理、加工的,会是孩子容易记得住的。

但我还是想强调的是,要讲一个“好的”故事。

如果故事性过强,很可能会忽略最终引导方向的落脚点。就像我能记住老师的段子,却记不起来老师段子背后引出的内容一样。

在故事中,因果关系、冲突、不同视角和个性化(也称4C原则)都要指向最终的问题核心,而不是为了引起兴趣而过度地旁征博引,稀释了问题的核心要素。

除了吸引注意力、提高趣味性虽然是帮助孩子记忆的有效方法,但是在强逻辑性问题面前可能会有些无的放矢,比如物理和几何。

相比于其他科目,物理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学习的内容要么看不见(比如电子电路),要么摸不着(万有引力),需要非常强的抽象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这个时候,再用死记硬背套公式的办法,显然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尽管那些看起来复杂的公示只能算是“表层知识”。

所以我们需要把抽象的事物简单化、场景化。

比如欧姆定律。

我可以说I=V/R,R(电阻)太大了就不能做导体,R太小了如果和电源直接连接就会短路。

虽然我说的都对,但还是不容易理解。毕竟,电流在导体中流动你是看不见的。

我们看不见电流,但是水流却经常能看到。

如果你告诉孩子,把I(电流)当做水流,R代表水管粗细有变化的部分,那么当R无限大的时候(水管封闭了),水就流不动了。而当R趋于合理数值(水管变细)时,就会影响水流的速度。

这样解释的话,问题是不是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为他们做出其他更直观,或者更抽象的类比,但显然只有直观的实例才能提供帮助。

所以,当我们为他们举例或类比时,所选的参照一定是常见的。这样就能让这些知识进入到工作记忆,并重新组合,通过筛选归入到长期记忆。

在理解了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试题的练习熟练之后,那些抽象的物理公式在孩子的脑海里就会从“为什么是这样的”转变为“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就是通过简单类比的方法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简单化),再通过形象化将抽象概念固定化,让知识从表层结构进入到深层结构。

让知识从工作记忆进入到长期记忆,是我们给孩子辅导学习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不过长期记忆虽然相对更牢固,也不代表长期记忆就不会被遗忘。

为了巩固这方面的记忆,多做题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虽然多年来,“题海战术”饱受诟病, 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的练习,我们根本就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动。

就像是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时,不可能一边带球一边考虑传球的角度和速度,而是应该下意识地去完成接下来的决策和动作。

而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低难度的解题过程变得不假思索,这样才能把时间和精力充分使用在拉开差距的那一部分内容上。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的记忆力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同班孩子学习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家长在课余辅导能力上的差距。

所以,与其抱怨孩子记忆力差,或许我们更应该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在家庭辅导的过程中,究竟用对了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