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总是把榫卯过度神化。其实古代很少用金属连接件的原因很简单。——涉及分工协作。
古代没有现代工业管理。木匠和铁匠铜匠要合作成本和不确定因素是很高的。
古代也没有批量生产铁钉的能力。(知道改开前后,请木匠到家里做家具还是我国家具业的主流面貌。再请个铁匠配合是很麻烦的事情。)
说红木硬就脆真是笑死!
韧性好是这些木头名贵的特质之一。容易开裂是因为水分问题。充分烘干的木材是极少开裂的。
而到了现代,榫卯成了一种工艺特色和审美需求。用钉子会被同行笑话的。
榫卯确实比铁钉工艺要求高。象征着对木材性质的更深入了解和更认真的态度,所以的确是消费者选购传统家具的一个窍门。
(其实主要还是态度问题。很多厂商用钉子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少个榫头原来用不了的料现在也就能用了。材料利用率大大提高)
不过即使用了钉子也没那么容易被你看出来哦。带个强力磁铁吧,注意是强力。
以下私货,可以不看。
顺便吐槽一下业内食古不化的风气。实际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们没见谁排斥现代技术的。
谁不要现代烘干房?谁不喜欢高性能的合金工具?有个别人擅长营销,楞说自己用的工具祖传上百年了那是照顾下线的智商。
更不用说满天飞的精雕机了。
我个人一点不觉得纯手工就好。(在业内我都不怎么敢说)
比如浅浮雕一个房子,一排排瓦这种纯体力活是浪费雕刻师傅的体力。
把简单活交给机器,雕刻师傅专注于人物(尤其是脸),花鸟等画面主题的精修在我看来是最好最合理的流程。
但是厂商现在只敢悄悄干。生怕消费者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