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推动相声走向文明的语言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相声改进小组的重要成员,提倡净化相声语言、改良传统相声、提高演员的政治文化水平,为中国相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又是一位相声理论家和教育家。从中广退休后,他选择淡出舞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相声理论研究、传统相声整理,将相声提高到艺术层面。
作为旧 社会 撂过明地的相声老艺人,侯宝林深切感受到说相声的艰辛与不易,更不愿让孩子们再从事这个行业。小儿子侯耀文自幼天资聪颖,脸上有买卖,从小就能看出是吃这碗饭的,但作为父亲的侯宝林始终不赞成他说相声。即便是后来侯耀文凭个人能力考入了中国铁路文工团,成为正式相声演员,侯宝林也从未在表演上给予过任何指导帮助。凡事都让儿子自己去领悟、去钻研。侯耀文写出新作品,也从来不敢让父亲帮着把关。直到在一次机缘巧合中,他才意外得到了父亲唯一的一次口传心授。
当年,有位相声界的老前辈,在无线电里听了段《山东二黄》,听出演员的唱腔不行,听声音有点像侯耀文。还以为是他演的呢,于是便跑到侯宝林那儿“告状”。侯先生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听完脸上就挂不住了。回到家一见着侯耀文就审问起来,“今天有人上我这儿给你告状,你那山东话的活怎么使的?”侯耀文听得一头雾水,虽然不明原由,也不敢多言声。于是赶紧回团里,把录音调出来重新核实一遍。原来那段《山东二黄》是一个和自己声音很像的演员表演的,跟他没关系。了解到这一点,侯耀文赶忙拉上石富宽往家跑,这下总算能证明“清白”了,他得要求“平反”。
了解过事情原委之后,侯宝林说:“《山东二黄》是个传统段子,这两位相声演员唱腔什么的都不对。”这时,侯耀文抓住机会,跟了一句:“我俩现在演一遍,哪儿不对您好好给我们说说,以后省的出去给您丢人。”还没等父亲点头,侯耀文跟石富宽就当着侯宝林的面,由头至尾把这段使了一遍。其实还没演完,侯宝林就发现俩人演的也有问题。比如倒山东口音时,没能完全掌握山东人舌头根子硬的特点,倒口听着生硬不自然。学唱京剧二黄的唱腔和身上的动作也有不少毛病。
于是,侯宝林破例把这段一字一句的过给了他们二人,遇到使身段的地方就一遍遍亲自示范给他们看。这样喂出来的段子,学得能不瓷实么。后来在1983年春晚上,侯耀文与石富宽再次上演了这段“家传”节目,技惊四座的唱腔博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侯耀文也把《山东二黄》演成了自己的代表作。
曲艺理论家常祥霖先生认为:新相声四分天下,侯耀文可独占其一。在四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侯耀文形成了独有的表演风格,其特点与父亲侯宝林乃至侯氏相声都有着鲜明差异。新活与老活等量齐观;柳活和说逗并无偏颇;大气与犯犬从容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