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陆编译
和很多人的感受一样,每一次读明史,尤其是晚明的那部分,总让人觉得凉飕飕的,背上的凉意和胸中的悲伤一时难以摆脱。孙武子说,当兵是国家大事,是生死之地,是生存之道。明朝在这生死夹缝中度过了一个多事之秋。只是在明末的军事领域,战乱频仍,让人心旷神怡,淋漓尽致。但万历三大征,尤其是三大征之一的朝鲜之战,勉强算是晚明历史上少有的亮色之一,悲壮曲折,常常令人感动。
朝鲜万历之战是400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日本史书将万历朝鲜之战分为两场战争,分别称为陆之战和青创之战。韩国史书称之为Nonchen卫国战争。整个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历时七年。这场战争,明朝动用了几十万士兵,近800万人民币。经过反复的战争与和平,它终于以极大的困难赢得了战争。战争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日军的战略进攻阶段,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朝鲜全境。第二阶段是明军反攻阶段。通过一系列战役,明军最终收复了平壤和开城。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谈判阶段。第四阶段,日军再次入侵,明军与朝鲜展开战略总反击。最后,日军被彻底赶出了朝鲜。
朝鲜万历之战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役的结果是,明朝在20年内无力镇压后金势力,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强大,最终对明朝构成致命威胁。因为这场战役,朝鲜从亡国到复兴,付出了数十万军民的惨重代价。这场战役的结果是,日本被大大削弱,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彻底瓦解,日本进入了德川幕府时代。所以从长远来看,朝鲜万历之战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
朝鲜万历之战是明朝战争史上较为精彩曲折的战例之一,被称为“其军力之大,胜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这是一场公平的竞赛。在战场上,明军和日军都有不俗的表现。当然,双方在不同时期都犯过错误,吃过败仗。停战和谈期间,中日两国的政治外交竞争一波三折。同时还有战争期间的戏剧性人物和荒诞事件,颇有野史和浪漫色彩。战争与和平时期无休止的纷争使得整个战争的进程复杂多变。后人看透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就会被它跌宕起伏、多变的场景和情节所吸引。
1.暴风雨要来了
丰臣秀吉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枭雄。16世纪末,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长期割据的战国时期,统一了整个日本。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日本天皇任命丰臣秀吉为“关白”(摄政王)。正如历史上所有完成统一大业的英雄一样,丰臣秀吉也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那就是雄心勃勃地向亚洲扩张。《剑桥历史》为丰臣秀吉的侵略动机辩护,认为日军当时只是为了占领朝鲜,并没有侵略中国的意图。然而,根据日本的历史资料,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丰臣秀吉的目标是中国。例如,丰臣秀吉制定了入侵中国的战略计划。日本侵朝前一年,也就是万历十九年(1591)六月,日本特使宗义之通知朝鲜国王李咏:“我打算明年春天在你的路上攻明,请你原谅我,帮助我!”
日本在几年内储备了大量的军粮、军舰和火器,矛头直指邻国朝鲜,试图将朝鲜的三千里富山大川变成日本的一个省,使之成为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的桥头堡。这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试图在亚洲推行其大陆政策。
此时的韩国几乎是明朝的缩小版。当时韩国由李氏皇室统治,党争激烈,政局不稳。几乎和明朝的制度一样,朝鲜也是重文轻武。但与明朝不同的是,元末以来朝鲜半岛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军事装备懈怠。“二百多年来民不相识兵”,全国大部分地区无城防。君主和臣民对日本的急切和精心的战争准备一无所知,或者根本没有反应。还是明朝得到了日本要入侵朝鲜的情报,专门派出使节质问朝鲜国王李傕:“听说日本想通过朝鲜入侵明朝。有这种事吗?”韩王一再否认。
此时明朝内部事务相对稳定。作为紫禁城里的皇帝,一步步摧毁了张的施政成果。以、为首的大学士吸取了张生前执政、死后被清算的教训,不断削弱和放弃内阁的权力,逐步将一些重要职权下放到六部。西部和北部的局势相对稳定。辽东并不平静,但前方不断传来好消息。房部调查后声称“自称佳音者甚多,且分济镇一方四镇,一镇三路,官数数十倍于原额。”但兵制的欺骗和扩张还没有到恶化的地步,明朝当时还能忍受,所以没有引起朝廷的警惕。虽然太湖农民起义、永昌兵变和广东安百里教起义在几年内相继发生,但很快被平息。这么大的国家怎么可能没有问题?于是宗申皇帝继续过着“夜夜笙歌,喝酒就醉,醉了就睡”的幸福生活。好在太仓有粮,国库未尽,军饷火器供应还算及时。在大家看来,帝国远非杞人忧天。
朝鲜没有意识到任何危险。明朝虽然看到了丰臣秀吉的野心和所作所为,但并没有对事态的严重性做出进一步的判断。所以,这一对友好的兄弟,在战前平静的日子里,继续享受着那份安逸。
2.千里之外
日本人做事的认真态度一直令人钦佩。万历十九年(1591),战船已造千余艘,名古屋积足数年粮草,三十万大军动员后整装待发。在丰臣秀吉看来,一切都迫在眉睫,积攒了几年的力量终于到了该爆发的时刻。
万历二十年(1592),丰臣秀吉正式下达命令,以9军* * 15000兵力(根据不同史料给出的兵力数量不同,根据日本战史,用于作战* *的陆军兵力为90000余人)和各种大小舰船700余艘赴朝鲜。先头部队是小西行长率领的第一军,有* * * 1.8万人,共用战船350艘。4月12日,渡过马海峡后,于次日凌晨登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釜山的朝鲜守军,迅速攻占釜山。四天之内,朝鲜重要的海防城市釜山、东莱、梁山相继失守。其余沿海守军溃逃,朝鲜海防线迅速崩溃。4月18日,加藤清正率领第二军2.2万人,黑田率领第三军1.1.00万人,也在南部沿海登陆。前三军登陆后,日军后续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相继入朝。日本倾其全部军事力量于国内,目的是速战速决,用强大的力量在短时间内控制朝鲜。
日军分三路向北快速推进。惊慌失措的朝鲜王庭急忙组织8000名精锐朝鲜人在武陵天险避难。朝鲜军队在武陵关的部署还没有开始,但很快就被小西行长突破了。朝鲜大将沈玉奉命仓促集结65438+万余人,在忠州北江与3万日军激战,全军覆没。随后,日军如入无人之地,沿途守军纷纷逃窜。再过几天,日军已经到达王静首尔城下。朝鲜准备边境时,李殊看到日军的强大,更是感叹:“今日之敌如神兵!”这时,首尔守城司令李阳元将武器沉入汉江,落荒而逃。5月2日,登陆后仅17天,日军不流血进入韩国首都首尔。
日军稍作整编,继续向北推进。守卫天津河的朝鲜军队暂时挡住了日军的进攻。日军佯装撤退,将韩军诱出工事,然后迅速反击,将其击溃。守着大通河的朝鲜军队居然坐视日军徒步安全渡河,不敢开一枪。随后,开城和平壤相继沦陷。仅过了两个月零两天,朝鲜“三都失守,四面崩溃”,三都(王静首尔、开城、平壤)十八路全部沦陷,两名朝鲜王子被俘,朝鲜国王李云逃往益州。绝望中的李傕赶紧派出使节向明朝求援。(按:朝鲜在这段叙述中使用了以下文字:“由于朝鲜人民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被暂时制止了。”三都十八路都被占了,当然没地方攻了。)
在攻占朝鲜全境的过程中,日军的表现可圈可点。不得不承认,战国以后,日军战斗力很强,战略战术运用成功,武器装备优于对手。首先,日军经常以偷袭、强攻等闪电战战术击败韩军,措手不及,混乱不堪。其次,日军遇到韩军,要尽量打歼灭战而不是溃退战,这样可以彻底歼灭朝鲜正规军,达到迅速瓦解韩军斗志的目的。第三,日军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火器。这些火器主要是火绳枪,射程约为80至100米。战时使用三排弹,排与排之间的射击间隔很短(有数据说是7、8秒左右),所以临阵退缩会给对手带来很大的杀伤力。与以冷兵器为主的韩军相比,日军优势明显。
看到侵略朝鲜的战争如此顺利,丰臣秀吉欣喜若狂。五月二十六日,丰臣秀吉制定了征服朝鲜和明朝的二十五条计划,其中有几条是这样的:“五月二日攻克了朝鲜的首都,所以近期必须迅速渡海...如果这次能横扫大明,你应该被授予唐朝关白(指丰臣秀吉的侄子丰臣秀次)的职位。不妨在唐朝首都准备一次圣骑,来年可以有好运。那时,首都附近的十个国家将被用作圣地的领地。官员和官员的薪水也将增加,其中下层的将增加十倍,上层的将根据其地位而增加。.....任尤(指秀次)为枢密使,封你在京百国之地。关白在日本国内的职位,会根据中山大和以及前首相的情况来选。”6月3日,丰臣秀吉下令进攻明朝。他煽动说:“像大明的处女国,你知不知道山里的碎蛋人也像天竺、那曼?”丰臣秀吉把明朝比作被日本人屠杀的“处女”是“猛汉”,狂妄到了极点。侵朝日军将领也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日本将军直马岛要求丰臣秀吉给他一大片明朝的领土。战国名将伊达政宗写过这样一段狂言:“不知我今年出海,高丽大明尽在掌中。”
当朝鲜举国上下在陆上逃亡的时候,一位将军和他的军队在海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这个人就是朝鲜明星李舜臣。在整个战争期间,李舜臣舰队给日本海军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噩梦。当日军在拿下王静后向北推进时,李舜臣率领他的海军于5月7日在玉浦港偷袭了日本第二运输舰队的主力。这场战斗烧毁了26艘日本船只,击沉了5艘。第二天再战,十三艘日本战舰被击沉,李舜臣舰队无一被击沉!5月上旬至8月,在玉浦、合浦、四川、仙山岛、釜山等地的多次海战中,* * *击毁击沉日军舰船300余艘,死伤无数。这是一场惊人的胜利。
李舜臣在海战中的王牌武器是“龟甲船”。龟壳船船体的护板由硬木制成,形似龟壳,故称龟壳船。船体长34米,宽4米多。甲板上有一个用厚木板做成的外壳,用有鳞的铁叶包裹,可以抵御敌人弓箭和火器的投射。顶盖和甲板旁有许多锋利的铁锥和尖刀,敌人很难攀爬。船头呈龙头形状,内有两到四个炮眼,头尾装有大铁锥,可用来打击敌舰。这艘龟甲船被今天的韩国人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战舰,在世界古代海军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日军的主战舰艇是安宅舰,分为箭舰和炮舰两种。炮艇一般配备四十门大炮管(日式炮),并可配备一定数量的火绳枪。日本的主力战舰安寨舰,火力弱于神贺舰,没有防护装甲,所以在海战中一直落后。日本出兵朝鲜之前也没想到会和朝鲜海军发生如此激烈的海战。准备不足,武器装备相对落后,必然导致战败。
由于朝鲜海军优势明显,日军连续溃败,日军逐渐无法掌握全部制海权。然而,海战的初步胜利根本无法扭转朝鲜半岛的整体战局。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城市。太子被俘后,国王逃到中国边境,王理廷的政权体系几乎被摧毁。日军在各地屠杀大量抵抗力量和无辜群众。与此同时,占领军在朝鲜半岛开始了一场“日本化”运动。韩国人被迫按照日本的方式改名和剃头。日本经营的学校已经开始向朝鲜儿童教授日语。毫无疑问,朝鲜已经处于事实上的亡国状态。虽然各地有少数叛军用游击战术对日军造成了有限的打击,但李云国王非常清楚,这些叛军力量薄弱,饱受骚扰,无法从敌人面前撤退。毕竟他们无法逆转干坤。
幸运的是,还有一个友好的大哥。他们不能坐视不管吧?李咏深知,没有明朝的干预,光复朝鲜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几组特使已经前往北京寻求帮助。他们除了正式向皇帝递交国书外,还分别游说众多内阁大臣、大臣、侍郎、御用顾问甚至宦官,试图促使大明尽快出兵朝鲜的决定。
3.收复失地
日本大举入侵朝鲜,极大地震动了明朝。两个多月来,明廷上下一直在争论是否出兵援助朝鲜。几乎所有的人都讨厌日本,因为日本在沿海入侵了一百年。当年敌人凶猛顽强,明朝也是心知肚明。现在几万侵华日军都是正规军,战力远非倭寇可比。况且,在庚子之变后的几十年里,明朝从未面临过大规模的战争。侵华日军能不能打败,明朝真的拿不准。
这时,丰臣秀吉要求琉球和菲律宾进贡的消息激怒了明朝。明朝已经真切感受到了这个东方强人的野心。在明朝,君主和他的臣民习惯于他们在中国的地位。古语有云,在榻边,别人怎能睡得香?在明神宗看来,丰臣秀吉的野心是不可容忍的。当时的兵部侍郎宋应昌在书中说:“关白画的朝鲜,其实就是指中国。我拯救了朝鲜,不仅仅是为了我的国家。若朝鲜固,则东保辽东,定都泰山共。”,“而我们的士兵拯救朝鲜就是保护中国”。这个观点在当时很有代表性。明朝廷上下,基本上达到了“遇敌于外,不犯入内”的* *识。
不了解敌情,明初只派了一个偏师去朝鲜。万历二十年(1592)七月,明朝派辽东游击领兵二千,副司令祖(祖大寿之父,明朝死时的连长)领兵三千。史茹进入了平壤附近。因为路不熟,误中埋伏,又恰逢大雨,火器发挥不了作用。此后,全军覆没,史茹战死。祖成勋率领3000骑兵出其不意地进攻平壤后,立即陷入巷战,遭到700名日军火柴绳枪手的伏击。骑兵和霍童的力量无法发挥。结果,他们大部分被杀,只有祖等少数人逃了回来。
消息传来,明婷兴奋得像煎锅一样。此时鹰派与和平派都要求明朝出兵朝鲜。明神宗命令宋营长负责抗日事务;李之子,陕西省连长李被调到辽国,任东征太守,掌管军事。
明朝从全国动员了4万精英。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如下:辽东齐静10000;傅玄和大通各选8000名精骑;集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五千人;江浙步兵3000。四川副将军刘戈率领川军5000人,作为后续部队,向朝鲜进发。辽东、傅玄和大同* * * 2万多轻骑兵主要用于突击,装备轻甲、马刀和长矛,以及火力控制。冀云、保定的步兵来自明军姬神营,以火控、霰弹枪、火炮为主要武器。江浙兵抗日经验丰富,熟悉戚继光传世的鸳鸯阵。刘戈的川军与西南彝族作战多年,有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宋应昌和李率领的四万大军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一月五日,大军抵达平壤城下。平壤易守难攻。东有大同、长庆门,南有流门、毡门,西有普通、七星门,北有米台门,牡丹峰高耸,地势险要。当时日本驻军是小西行长第一军,有* * * 1.5万人,配备火绳枪等火器。李的部署是这样的:甄姬镇游击队吴伟忠率领步兵先行,辽东副将查德率领骑兵殿后,攻打北方要塞牡丹峰;中军杨远、右军张领兵攻城西七星门;、李之子、李芳春领兵攻城西普通门。祖成勋率领明军伪装成朝鲜军队,麻痹日军,攻打南麓门;总教练李指挥了这场战斗。与此同时,李部署了明军的王牌武器――虎蹲炮、将军炮和佛朗机枪。据说威力最大的将军炮超过100炮,然后会全力轰击日军阵地。明军主力将从南、西、北三个方向进攻平壤,给东面的日军留一条撤退路线。
1月8日上午,平壤战役打响。随着总司令李的一声令下,战鼓齐鸣,喊杀声四起,明军开始攻城了。明军的弩发射了,巨炮发射了。当时,火焰笼罩了空气,震动了大地。日军火绳枪虽然略胜明朝军制,但日军并没有明军的强大火炮。明军火炮发射的铅弹不断落入敌阵,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日军战斗力很顽强,拼命自卫。手持火绳枪的消防队员向近距离围攻这座城市的明军雨点般落下。明军稍被阻挡,随后攻击力量继续攻城。当时的情况非常悲惨。姬神阵营的参与者罗尚志冒险进城,被滚石击中腹部。他仍然立场坚定。年近六旬的老兵吴伟忠胸口中枪,犹自喊战。李的坐骑被敌人火绳枪手打死,李的头盔被射伤,兄弟俩都置之不理,越打越勇。主都这么勇敢,何况士卒?
祖率领的明军率先突破城南的流明。日军一直认为卢蒙的方向是战力较弱的韩军,所以没有重点部署兵力。在近距离,日军发现这是伪装成朝鲜军队的阿明军队。此时明军手中的火系已经开火,日军应声倒下,开始撤退。卢蒙被明军攻破。随后寒潭门、普通门、七星门、牡丹峰也被明军攻占。小西行长见大势已去,领着残兵退到城北一角的浪漫楼里。夜间,日军从东南突围,渡过大通河,退守王静。一路上,李部署的李宁、查达等遭到伏击,击毙日军数百人。
收复平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整个朝鲜半岛的战局已经逆转。平壤之战是一场典型的硬仗,具有现代战争的特征。明军在这次战役中表现非常出色。明军首先以优势兵力和火力进攻城西,另以奇兵伪装成朝鲜军队进攻城南。这一部署完全出乎日军意料。其次,城东给日军留了退路,使日军没有自卫的野心。第三,明军使用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火炮,对日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震慑。明军攻城时,有一天,好友伊通率军增援小西行长。结果被明军惊天动地的炮声吓退,不战而退。第四,日军撤退路线上有埋伏,使日军再次遭受重创。凭借这一战,李名声大振,可以说在辽东任何一场战役中,平壤都战胜了他的父亲李。
一些日本史料试图淡化平壤之战。按照日本人的说法,日军似乎体面地输掉了这场战斗。因为平壤离王静首尔太远,日本人打算放弃。明军攻城后,专门写了一本关于李的书,但是日军却愿意撤退,于是日军大摇大摆地安全撤退到汉城。这种说法明显有“直言不讳”、“粉饰”失败的嫌疑。面对明军强大的炮火,日军的失败是必然的,无论如何也不会死要面子。事实上,平壤的大部分地区都被明军占领了,日军的商店和兵营都被明军烧毁了。看到小西行长守不住了,他与日本将军谈判,连夜撤回汉城。在明军的压力下,孤军奋战的日军第二军加藤清正部也撤回汉城寻求保护。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战后,小西行长部减少了11300多人,只剩下6600人,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十天后,明军重整旗鼓,乘胜追击,随后收复了旧都开城和几个城市。朝鲜三都十八路收复了平壤、开城和黄海、平安、京畿道、江源和景贤。军队继续向南推进,直逼首尔。
正月二十四日,明军先锋查达率三千人马在汉城近郊与日军加藤广泰激战,日军失利。此后,日军指挥官小早川隆景率领2万人的军队包围了碧头亭的阿明军队查达。碧提关之战,明军3000骑兵与数倍于自己的日军作战。一个是靠明军拼死一战,一个是明军的骑兵装备了法朗机的火炮战车。同时,明军凭借火炮优势,以战车为工事,向敌阵连续射出火药助推的箭,使日军无法靠近。在李之后,率领1000精锐骑兵也加入战团,战斗异常激烈。《明史·李传》载,当时有一位武艺高强的金将军,对李阿谀奉承,李疲惫不堪。将军李友生上前护主,被下马。日本武士冲上去把它切成几段。千钧一发之际,金将李的弟弟李如梅射在马上。后来明朝大将杨远率领1万明军连夜赶来救援。日本军队认为大部分明朝军队已经到达,并带领军队返回王静。碧头亭之战持续了一天一夜,明军死伤过半,日军也付出了数千人的伤亡。
关于比提关之战,中日韩三国的历史记载差异较大。据日军史料记载,大多称4万日军包围了2万明军,给了明军毁灭性的打击。而日本史料引用明朝的记述作为佐证。根据《中日关系史》的介绍,实际上明朝描述这场运动的文献大多是以弹劾李为依据的,夸大了失败。我们知道,弹劾似乎是他们唯一的使命,夸大事实是他们的强项,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根据《刑与刑》等朝鲜史料,真正被日军围剿的是查大守部、李率领的侦察清奇,有4000多人,这种说法比较可信。当时的朝明军只有4万人。先头部队大多是骑兵,有炮兵营。如果有2万人,4万日军也完成不了合围。所以最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明军几千骑兵被两万日军包围,苦战一天一夜。日军与明军大部队遭遇后,双方各自撤退。
碧头亭之战后,李不敢轻装前进。另外,当时日军在首尔及周边地区聚集了5万多人,日军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于是,明军返回开城整修。
后来,明军得到假情报,加藤清正率领的第二支日军将从咸镜道进攻平壤。李率领明军离开开城,于2月16日返回平壤。李撤出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新收复的乐州被朝鲜联军收复。李得知邢国失守的消息后,深感后悔自己退兵太急。而日本人的说法是,李被日军打败,退守平壤。事实上,李在碧头亭之战后退守开城,还可以继续修一段时间。后来,朝鲜驻京使节和明朝官员批评李主动退出,这成了日后弹劾李的罪名之一。由此可见,明军并没有被日军“击退”,而是积极撤退,但明军主力并没有因为碧头亭的战败而遭受很大损失。据日本史料记载,李因兵力悬殊而无法南下。事实上,李不能南下的主要原因是兵力不足。此时明军只有3万多人,要拿下被5万多日军占领的首尔几乎是不可能的。
后来发现日军的大部分物资都存放在龙山仓库,李的密令查达和李如梅带领敢死队半夜突袭龙山仓库。龙山仓库,原本是朝鲜的国家仓库,储存了朝鲜几十年的粮食。首尔被日军占领后,龙山仓库成为数万日军在首尔的军用粮库,日军运来的粮食后来都存放在这里。明军敢死队到达龙山后,向粮仓、十三个大仓库、数十万石粮食发射火箭弹,一夜之间烧得干干净净。李夜袭龙山,堪比官渡之战曹操奇袭吴巢。随着军需物资的丢失,朝鲜半岛日军陷入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4.和平与闹剧
至此,中朝军队与日军进入相持阶段。据日本战史介绍,日军初入朝鲜时人数为9.6万人。各队在首尔重新组合时,不到5.3万人,工作人员为4.3万人,占总数的45%。关于人员减少的原因,日本史料说大多是因为水土不服而病死的。韩日同处东亚,气候环境相似。说他们不水土不服是不可思议的,没有鼠疫流行的记录。总之,我相信大部分战死的日本士兵应该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日军减员非常严重,加上粮仓被烧,军队士气越来越不稳定。但明军在碧头亭之战后受挫,兵力不及日军,不具备再次决战的条件。既然双方都不想打,就有和谈的可能。
明朝的和谈代表是沈为敬,浙江人。沈卫京是个很奇怪的角色。他既不是明朝官员,也不是外交谈判代表。只是因为他长期从事对日贸易,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受到兵部尚书石兴的赏识,被临时任命为姬神营游击将军,负责和谈。正史在介绍沈为敬的时候,经常用野史的笔法,称他为不法商人,无赖。比如《明史——朱国卓传》中提到,朱国卓曾向当时的兵部尚书石兴谈起沈为敬:“这是我家乡的流氓,因为是汉奸,公独不辱国?”
早在万历二十年秋,即平壤之战之前,作为兵部全权代表的沈为敬就与小西行长进行了和平谈判。小西行长也是一名商人。两个商人一见面,自然就步入了正轨。谈论军事事件就像谈生意一样。当时没有记载谈判的内容,大致是以大同江为界,江东属于日本,江西属于朝鲜,明朝向日本进贡等等。这项协议没有传达给高层。当时,朝鲜交战各派占了上风,于是李率领大军一路杀到朝鲜。沈为敬被一心主战的李扣留在军中。
据说此时明军与日军陷入僵局后,以石兴为首的主和派卷土重来,沈为敬再次受到重用。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十五日,宋应昌派沈为敬到汉城,与达成四点协议:1,明派使节到名古屋迎接。2.明军撤出朝鲜。3.日本军队撤出了汉城。4.把两个王子和他们抓到的官员还回来。为了监督日军南撤,宋营长派参谋和游击队员许与沈为敬组成王朝使团,随日军南撤。日方有此使命,自然不再担心明军和韩军的追击。
4月18日,日军全部撤出首尔。19日,李率领明、韩军队进入汉城,并于5月15日渡过汉江到达庆州。李在庆州对明军、朝鲜军和朝鲜民兵作了安排,然后回京。至此,除被日军占领的全罗、庆尚二路外,沿海地区全部收复。
5月8日,丰臣秀吉在名古屋会见了明代表团并抵达日本。由于语言障碍,双方的会谈仍在沈卫京和小西行长之间举行。丰臣秀吉提出了七条“大明与日本和平条件”:1,欢迎明帝公主为日本天皇后;2.发展勘探贸易;3.明天,两国武官将永远宣誓就职;4.都城和四路归还朝鲜,另外四路割让给日本;5.朝鲜派王子去日本当人质;6.归还被俘的朝鲜王子和其他朝鲜官员;7.朝鲜部长永远不会背叛日本。沈为敬同意了七条辱国建议,却向同行的、许等人谎称已同意归顺明朝,请求朝贡,退出侵华日军。另一方面,小西行长向丰臣秀吉报告说,明朝的特使已经同意了丰臣秀吉的七项建议,只需要派日本特使和明朝特使到北京,请求明成祖最后批准。
就这样,经过两个奸商的斡旋,双方几乎达成了外交史上最荒唐的协议。于是日本派了一个谈判代表,小西如安,随明朝代表团去了北京。萧溪如安已经和小西行长达成了攻守同盟。小西如安到北京后,与石兴谈判,同意石兴提出的三项条件:1,日军迅速撤出朝鲜,被封后与马来西亚对峙;2、只册封不纳贡;3.与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