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特征随着不同的疫区而不断变化。从最早进入人们视线的α突变体到后来的β突变体和γ菌株,直到今天风靡全球的印度δ突变体。包括ε、ζ、η、θ、ι、κ,都是被世界卫生组织标记为“需要注意”的突变株。虽然各国科学家对δ突变体的突变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全世界还在和δ突变体作斗争,但是去年在秘鲁首次发现的λ突变体已经跃入了大家的视线。据相关新闻报道,Lambda已经传播到全球近30个国家。多国卫生防疫部门已发布提醒“谨防新变种λ”。
根据研究结果,
RSYLTPGD246-253N突变插入1和Lamda突变体的S蛋白N端结构域,增强了病毒的毒力。
2.Ramda突变体有两个突变,T761和L452Q,比Delta传染性更强。
3.Ramda突变体有三个刺突蛋白突变——rsyltpgd 246-253n、260 L452Q和F490S,使病毒逃避中和抗体,抵抗免疫。
这意味着拉姆达突变体对逃避新冠肺炎疫苗产生了免疫反应,间接增加了其传染性。简单来说,如果不能很好的防控拉姆达,必然会导致未来新的大规模疫情。与δ突变体相比,其活性甚至超过δ突变体。
与其他突变体相比,Ramda突变体在刺突蛋白上有很多突变,包括7个突变。这些突变不仅增强了传染性,而且增强了其在人体感染后的复制能力,也会导致抗体的减少。它可以完美的避开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其多次突变会使抗体与细胞结合后更难附着,导致疫苗产生的抗体更少。可以说拉姆达具有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的某些特定特征,类似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趋势。完美的吸收了其他变种人的关键基因,化为己用。
λ的突变可能不仅增强了传播能力,而且增强了免疫抵抗力。但其具体的病毒学特征和进化过程仍处于未解状态。
Ramda突变体的刺突蛋白具有高度传染性,是由Ramda突变体中的T761和L452Q两个突变引起的。
拉姆达未来是否会进化成引发关注的变种,暂时还不清楚。但根据其在南美多国传播的现状,很有可能被世界卫生组织升级为VOC。
尽管每个人都在监测病毒基因的发展和变化,但关于新冠肺炎的基因仍有太多未解之谜。鉴于此,许多研究人员和银行家都表示,只有减少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才能降低病毒之间基因重组的可能性,防止变异毒株的不断出现。总的来说,就是不给病毒提供适宜的环境、土壤、温度,根本没有让它生根发芽的机会,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控制住疫情。
很多关于拉姆达的研究,目前都没有找到更好的佐证。但由于秘鲁的主要疫情是拉姆达变异体,因此在全球多个国家也发现了它。因此,我们不得不对这种变异体保持警惕。
我觉得在这个非常时期,每个人都应该积极遵守国家的防疫政策。尽早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正确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暴露在风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