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4月3日中午,我出生在杭州的一家医院,大概是妇幼保健院。当时妈妈在浙江医院,爸爸在浙江防疫站工作。我的父母没有告诉我我的出生。在我的记忆中,他们总是很忙,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我几乎没见过他们有空闲时间坐在一起聊过去,或者聊他们二儿子出生时的我。我母亲曾经说起过我们在杭州时的情景。她总是带着回忆说,我们住过的房子和周围的风景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回忆。我们在杭州度过的短暂生活,一直是我童年和青春期想象中最美好的部分。
在我一岁的时候,父亲离开杭州去了一个叫海盐的县,从而实现了他最大的愿望,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父亲一生只学了六年,小学三年,大学三年。他在部队当军医时自学了中级课程。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他不想回防疫站了。为了当外科医生,他先去了嘉兴,嘉兴却让他去当卫校的教务主任。于是他终于来到了一个更小的地方,枣海盐。
他给我妈写了一封信,说了一些关于海盐的套话,于是我妈放弃了在杭州的生活,带着我和我哥去了海盐。我妈经常用一句话总结她刚到海盐时的感受。她说,“我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
我的记忆是从“连自行车都看不到”的海盐开始的。我想到一条石板铺成的街,一条比巷子还窄的街,两边是木质的电线杆,里面嗡嗡作响。我父母的医院被一条河分成两部分。住院部在河的南岸,门诊部和食堂在北岸。一座狭窄的木桥将他们连接起来。如果五六个人同时走在上面,木桥会晃动,桥面是木板铺的,中间有很大的空隙。一只脚掉下来我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下面的河让我很害怕。夏天的时候,我父母的同事经常坐在独木桥的栏杆上,抽烟聊天。看到他们坐在厚薄不均的栏杆上,时不时的摇晃,我觉得无比神圣。
我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我妈经常跟我说,小时候我不出声,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她每天早上送我去幼儿园,晚上来接我的时候发现我还坐在她早上离开的地方。我一个人坐在那里,我所有的朋友都在玩。
当我四岁的时候,我开始自己回家。应该说是大我两岁的哥哥带我回家的。但是我哥哥经常玩忽职守。他带我回家的时候,会突然忘记我,一个人去某个地方玩。那时,我会站在原地等他。如果他一时半会儿不回来,我只好一个人走回家。我把回家的路分成两段,以记住第一段总是。走到医院后,我会记住回家的路,就是走进医院对面的一条小巷,然后沿着小巷走到尽头,我就到家了。
接下来的记忆是在家里的楼上。我爸妈上班后,就把我和我哥锁在屋里。我们经常跳到窗前,看着外面的风景。我们住在胡同的最底层,其实就是农村。我们看了很久的农民在地里干活,他们的孩子拿着割草筐在田埂上晃来晃去。晚上是农民收工最有趣的场景。先是一个人站在田埂上喊:“收工!”
然后田里的人就陆续上去了,踩完坎,别人也喊收工,一般都是女人在喊。随着一阵悠扬的叫声,我和哥哥看着他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挑着空担子走在田埂上。然后女人们的声音开始喊她们的孩子。那些提着篮子的孩子在山脊上跑。我们经常看到一两个孩子因为跑得太快而摔倒在地。
就我记忆所及,我的父母总是不在家。有时候整晚只有我和我弟弟在家。门锁上了,我们出不去。我们要在屋子里搬椅子,然后两个人打架。打架的时候我很痛苦,哭了很久,等着爸妈回来让他们惩罚我哥。这是我最累的时候。我哭得嗓子都哑了,爸妈还没回来,我只好睡着了。那时候我妈经常在医院上夜班。她晚上回来,在医院食堂卖了饭带回来给我们吃,然后就赶去上班了。我爸有时候几天看不到他,我妈说他在手术室给病人做手术。爸爸经常在我们睡着后回家,还没睡醒就被叫走了。在我的童年和青春期,几乎每天晚上,我都会在睡梦中听到楼下有人喊:“华医生,华医生...有紧急情况。”我弟弟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发生了什么事?嘿嘿?b惨的说梅搅了一样解放。弟弟脖子上挂着钥匙,背着书包,带我去学校。他上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在教室外面玩,放学他把我接回家。好几次他让我坐在课堂上,和他一起坐在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有一次,一个女老师过来批评他,说下次,我怕了,他却若无其事。过了几天,他又想带我去上课。我决心不去。想到那个女老师就不敢再去了。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同学说医院味道不好。不像他们,我喜欢闻酒精和止疼药。我在医院环境中长大。我习惯了那里的气味。我的父母和他们的同事下班后用酒精擦手。我也学会了用酒精洗手。
那时候我放学去医院,在医院转悠到吃晚饭。我已经习惯了一桶桶带血的东西被带出手术室。父亲当时给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他从手术室出来的时候,胸口全是血,耳朵上挂着口罩,走过来的时候脱下了带血的手术手套。
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干脆搬到了医院。停尸房就在我家对面,几乎每隔几个晚上都会听到悲伤的哭声。那些年,我听够了哭声,各种哭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
一晚上最多能听到两三次,经常在睡梦中被吵醒;有时候白天能看到死者亲属在太平间门口哭。我搬了个小凳子坐在我家门口,看着他们哭着互相安慰。有几次出于好奇,我去看了死者。不幸的是,我从未见过死者的脸。我只看到死人盖着一块布。只有一次我看到一只露在外面的手,瘦瘦的,微微弯曲,呈灰蓝色。
应该说我小时候是不怕见死人的,对停尸房也没有丝毫的恐惧。最热的夏天,我喜欢一个人呆在停尸房,水泥做的床很凉快。在我的记忆中,太平间总是一尘不染,四周都是高大的树木,还有一个气窗一直开着。夏天,外面的枝叶会从那里进来。
当时我唯一的恐惧就是看到树梢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细长的树梢在月光下闪闪发光,伸向空中。这个场景每次都让我颤抖。我不知道为什么。总之我看了就害怕。我小学毕业那年,应该是1973。县图书馆重新向公众开放。我父亲给我和我哥哥办了一张借书证。从此我开始喜欢看小说,尤其是小说。那个时代的作品我几乎都看过,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金光大道》、《牛田洋》、《虹南战史》、《新桥》、《矿难》、《春雪》、《闪闪的红星》...我当时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我的风暴》。
在看这些无聊的书的时候,我爱上了街上的海报。那时候我已经上中学了。在我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会在那些海报前花一个小时。到了70年代中期,所有的海报都是人身攻击。我看着这些我认识和认识的人,如何用恶毒的语言互相谩骂,互相造谣中伤。有人挖祖坟,有人编色情故事,同时还会配上漫画,会更广泛,什么都有,甚至还会画出性交的动作。
在海报时代,人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掘,文学的一切手段都得到了发挥,包括虚构、夸张、隐喻、讽刺。这是我接触到的最早的文献。在贴比较厚的海报之前,我就开始喜欢上街头的文学了。
当我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我是一名牙医。中学毕业后,我去了镇卫生院,成了一名牙医。我的同学都去工厂了。我没去工厂,去了卫生所。这完全是我父亲安排的。他希望我一辈子当医生。
后来在卫校学了一年,让我极其难受,尤其是生理课,要背肌肉、神经、器官的位置。太枯燥的学习让我对工作感到厌恶。我喜欢的是相对自由的工作。我可以有想象力,可以玩,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医生,严格来说,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真正的医生,也就是有职称的医生。当医生只能是一二二,不能想象自己的心在大腿里,也不能把牙齿和脚趾混为一谈。这种工作要求太严格,我觉得自己不适合。
还有一点就是我不能适应一天八小时的工作,准时上班准时下班太难受了。所以,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摆脱自己所处的环境。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进县文化馆。我看到文化馆里的人大多懒散散漫,我觉得他们的工作很适合我。于是我开始写作,而且很勤奋。
做了五年牙医,写作让我如愿进了县文化馆。后来所有的改变都和写作有关,包括我离开海盐去嘉兴,嘉兴去北京。
虽然我独自离开了海燕,但我的写作不会离开那里。我在海盐生活了将近三十年。那里的一切我都很熟悉。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街道和河流的成长。我能在脑海中找到那里的每一个角落,那里的方言自言自语就会脱口而出。我过去的灵感来自那里,我未来的灵感也将来自那里。
现在我在北京的公寓里按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要求写这本自传的时候,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事。那时候我刚到县文化馆,我去杭州参加一个文学笔会。当时年近八旬的黄老先生得知家乡海盐有一位青年作家写小说后,给我发来一封信,鼓励我,并嘱咐我去杭州不要忘记去看看。
我会如约去的。黄老先生非常高兴。他问我家在海盐哪里住。我让他住医院宿舍。他问我医院在哪里。我说它在电影院的西边。他问电影院在哪里。我说在海盐中学旁边。他问海燕中学在哪里。
我们已经谈了很久了。他说了一些我不知道的地名。直到我起身离开,还是找不到一个双方都知道的地名。同样的海盐,在黄源先生那里,却成了和我完全不同的两种记忆。
我在想,再过40年,如果一个海盐的年轻人和我坐在一起,聊起海盐,这种事情也会发生。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出生于浙江杭州,后随父母迁居海盐县。高中毕业后,因为父母是医生,余华做了牙医。五年后放弃医学,加入县文化馆、嘉兴市文联。从此,他与自己的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余华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余华在1984开始发表小说。他是与叶、苏童齐名的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如烟之事》《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颤抖》。
余华自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以来,陆续以极具实验性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
事实上,余华并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加起来不超过80万字。他以精致著称。他的作品大多是真实而硬笔的,纯粹而细致的叙述打破了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了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一个个陌生、怪诞、隐秘而残酷的文本世界和独立于外界的文本真实。余华曾经对自己说:“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贴近现实。我的这个真理不是生活中的真理。我觉得生活其实是不真实的,生活是真实和虚假的混合体。”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的作品。在叙事方面,他放弃了先锋派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但在结构上,他还是能给读者戏剧感和想象力。
余华主要作品目录
余华
短篇小说
十八岁时的旅行《北京文学》1987.38+0
中午西北风呼啸的时候北京文学1987.5
死亡叙事:上海文学1988+0438+0
爱情故事作者1989.7
往事与惩罚《北京文学》1989.2
血色梅花人民文学1989.3
两个人的历史《河北文学》1989+00
祖先江南1993 38+0
命中注定人民文学1993.7
中篇小说
4月3日活动收获1987.5
1986年收获1987.6
中山河边的错误1838+0
现实是一种北京文学18838+0
事情就像烟雾一样。收获1988.5
注定的“收获”1988.6
古典爱情《北京文学》18838+02
此文件是为女孩刘阳的中山1989.4。
意外事件长城199038+0
夏季台风中山1991.4
房东之死“中山”1992.6
激动人心的花城1994.5
长篇小说
呐喊细雨(在细雨中呐喊)收获1991.6
活丰收1992.6
文章
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5
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外国文学评论1990.2
我,小说,现实先锋今日19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