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搞笑笑话 - 浅谈如何让德育课堂充满活力

浅谈如何让德育课堂充满活力

走进生活,贴近生活,把生活带进课堂,是我们德育教师应该实施的教学尝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努力寻找生活素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让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内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从根本上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活力?

一、教学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受。

教学活动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这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教师要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比如在教“诚信是金”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坏了。你拿了100,它吐出了1000。要不要?”。讲人类平等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提前把学生对待街上流浪老人的画面拍下来,课前播放。这样,学生的参与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接下来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思想品德课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三贴近”原则。教材本身选取了大量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以文字、漫画、探究的形式呈现。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材料,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千万不要照本宣科,喂鸭子式的“满堂灌”,把课堂变成一潭死水。

二、教学过程:结合生活,巧妙设问,层层深入。

鼓励和启发学生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问题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任何脱离生活的问题都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九年级“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池州日报的新闻:贵池区第三分流班工人龚广岳入选全国爱岗敬业模范候选人——龚广岳事迹:1992年,他被调到池州贵池最偏远的第三分流班,带领4名工人改变路况一年,确保道路畅通。四个工人走后,一个人给五个人干活...先后荣获省级先进个人。奖金和工资多次捐给养老院,帮助贫困学生...因为龚光月是我们身边的典型,同学们反响强烈,参与热情很高,课堂教学不断深入。

我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三朵春花好难保护》教学中的“我来当妈妈”。首先让学生把六斤重的书包挂在胸前模拟十月的孕妈妈。学生们按照小主人的口令行动:蹲下洗衣服;弯腰从冰箱里拿食物;蹲下或坐下穿上鞋系好鞋带后,主持人采访:“当妈妈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很辛苦,很累,很敬业。”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当了几分钟妈妈就觉得很累,那么妈妈十月份怀孕是什么感觉?”请回想一下,我们有没有体谅过母亲?”一些学生害羞地低下了头。接下来,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谈谈妈妈或爸爸的一天,谈谈父母对我们的爱,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在大量的事实中深刻理解父母的艰辛,用实际行动关心父母。课后设计了“我知道父母的生日”、“给父母的一封信”、“给父母洗一次脚”几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孝敬父母的快乐。活动结束后,请写下你的感恩文章。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关爱,真正从内心理解父母的苦心。可见,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具体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营造情境氛围,使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课堂生活”“课堂生活”才能真正体现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新理念。

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中,很多学生感兴趣的身边的问题,都会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加深他们的知识和对生活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从生活到生活。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回归社会,实现基于知识的人生。

近年来,中考思想品德课出现了大量关于生活情境的素材性问题,如2007年学生上网、民生问题、旅行经历等;2008年奥运会,抗震救灾;2009年中博会,建国60周年,神七飞天等等。我想在以后的中考试题中会有更多的生活场景给我们,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从生活到生活”的原则,这既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需要,也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当然,我们要认识到,不同地方的学校,教育对象是有差异的。所以,在选择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问题时,要尊重这种差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材施教。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选择教材时,要尽量选择贴近农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如讲环境问题,结合森林植被保护、农药残留等;强调劳动者权益,为农民工选择相关材料;说到人民当家作主,结合村委会选举和村民代表的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激发学生的歌唱,激发学生的参与,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总之,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是简单的知识克隆。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只有紧密联系生活,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才能活起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