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
当一首诗能够轻易敲击读者的心灵,带来思想和艺术的双重震撼时,它的价值取向就是纯粹的、富有质感的。历代诗词浩如烟海,集成书更是琳琅满目,包罗万象。无论是有苦难挫折,还是励志启蒙,还是感伤随笔,都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出不同的精神层面,给人以深刻的声音,把生活和心灵逐渐转化为凝练有效,把人生变成不辜负期望的不朽的年龄印记。
一首诗之所以能读好几遍,是因为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有一种跨越时空的* * *声音。仿佛在那一瞬间,成了一个与世无争的知音,在惬意的场景里,烛光下谈心,诉说心里话。就像此刻读徐东风的清明诗,想起来就感同身受,也不容易感受到李白、苏轼对周郎的敬仰。虽然把自己比作圣人不合适,但是真实的感受真的不一样。如果你欣赏它,它就会有效,你能吗?
徐东峰是中国和中国多个站的优秀作者和推荐成员。他的作品多为现代新诗,语言优美瑰丽,情感润泽丰富。无论在手法上还是思想上,他总能表现出一种人格的纯粹和审美的质感。每次读来,总能触动人心,流连于那美丽迷人的无限遐想中。
经常在各大车站看到徐东风先生的作品。可惜他从来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以至于我没有机会和他相识。想必人各有志,但也没有太大的损失。我们都是把文学当壳子的人,没必要太繁文缛节。既然知道了,就不去超越一些文字的界限,在那里花一个微笑,豁达一点,为了安全收起文字,珍惜拳头。
《母亲的眼睛》(诗群)是徐东风老师的新作。这是一个关于清明节记忆的诗群。共分四章,分别是《母亲的眼睛》、《清明上河图》、《如刀》、《哀怨与牵挂》、《一道菜》。泠然的四首短诗充满了大智慧,充满了情感,发人深省。它们充满了诉求和诗歌组合的韵脚,同时更多的是一场关于精神艺术的视觉盛宴,在这个安静的夜晚,写一篇读后感,像生活一样,记录在我的日常生活中。
“我不知道多少次想起母亲的眼睛/像春花一样绽放,像秋叶一样美丽,像雪花一样纯净,最后/在腊梅的花瓣上写下了一缕坚韧/现在,母亲的眼睛清澈/闪着慈祥的光芒/再次刺伤了我脆弱的心。”
白居易说,能被读者读懂的诗才是好诗。这首《母亲的眼睛》不仅诗意清澈,而且意境深远,情感纯粹,感人至深。全诗字斟句酌,意简意赅,构图自然,格律优美。从表现上看,全诗分为两节。在第一节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和引申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清明时节对母亲的悼念之情。
母亲的眼睛,像春天的花朵,像秋天的树叶一样安静美丽,像雪花一样纯洁。几个句子之间有巧妙的联系,对仗也极其娴熟。简而言之,他们把母亲从春天到冬天,直到最后一缕坚韧,和谐自然,处理有序,层次分明,此起彼伏,回忆宁静。
第二节,从回忆起记忆到现在的清明,作者一字不提清明的情景,而是把母亲的眼神直接写进了他脆弱的内心。清明缅怀故人,大多被细雨打湿,雨声如泣,烘托出哀痛悲凉的气氛。怎么知道不下雨就是晴,不逊于淡淡的风景。光的善良,怎么会伤害我?是的,善良与和谐,光温暖了我的身体,但伤害我的是母亲慈祥的目光,没有伤到我的头发,却深深触动了我的心。
“清明如刀,割开/多少人的心,花开花落/血流成河,让回忆/充满了血的芬芳。”
有形的刀可以伤人,无形的刀却可以伤人。清明是那把看不见的刀,在清明的时候伤了很多无辜的心。但是,不知道是心房的血,还是眼里的泪。原来眼泪是难以止住的,却和心房里流淌的血液,心里的痛有关。
痛到深处,血泪才会有清香的味道。生者回首,死者相依。有什么能比你将何去何从的痛苦更伤心房?还有什么能更伤心更伤心?
这是一首格律优美、音韵和谐的精致意象诗。清明,原本是一种轻快睿智的描写,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但作者却能巧妙地把它比作一把刀,不是描写刀的特征,而是形象化为刀,完成了‘从描写到本质,再从本质到描写的完美转化’。如此丰富的文笔艺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仅是诗意,更可以看出作者有更多的催化剂在感受悲伤。在那种联系中,身体和心灵都被卷入了,伴随着痛苦的写作规律,感情引起了无尽的回味。
“我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追我/追着我/不让我回头/直到我跑到清明门口/走进清明,我看到/很多写着文字的脸/关切和悲伤/地上的关切/地上的悲伤。”
看完《悲伤与牵挂》,我会被诗末的无限悲伤所感动。地下的牵挂,地上的悲伤,佛的释放,穿透了清明的真谛,沉淀了一切。
走进清明节,靠近墓前,素白的脸上流露出关切,静谧清爽的感觉,让许多文字悠然而生。耳边凉风习习,嘴里软语突兀。我难过到不知道地上的抽搐是否能被地下的思想感知。一直相信,那就不要回去,有一种存在,从未逝去,它会一直随着我的转身,消失在被泪水染红的视野里。
我想念我的心。地上地下总有一种看不见的思想。我带着生的悲伤怀念,带着死的悲伤难过。不到最后一天不知疲倦,完美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