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搞笑笑话 - 中文最早翻译“幽默”的是谁?

中文最早翻译“幽默”的是谁?

“幽默”翻译的发起人是林语堂。他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倡导幽默作为艺术命题并进行研究和实践的人。在林语堂之前,著名学者王国维在1906所写的《屈子文学的精神》一文中谈到过幽默,翻译成中文是“Omuya”,但没有人讨论过,以后也再没有人讨论过。1924期间,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撰文,解释选择“幽默”作为中文译名的原因。作为外来词的译者,“幽默”一词与中国古代的“幽默”一词毫无关系。只是随着幽默一词新义的传播,幽默作为古代汉语词汇的本义,才逐渐被内涵美学概念的新义所取代。20世纪20年代以来,林语堂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鲁迅一起,运用幽默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斗争,在实践中探索幽默理论,创作出了音调高昂、语言幽默、讽喻犀利的散文。鲁迅在杂文、小说、散文诗、故事等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感情可以和谐,环境可以反讽”的幽默风格。他写出了《阿q正传》、《孔乙己》等名著,以及大量寓意深刻、感情强烈、讽喻辛辣的杂文,塑造了充满中国民族特色的阿q、孔乙己不朽的沉默典范。鲁迅还对幽默理论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为中国幽默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范例。

除了鲁迅,老舍、钱钟书、沙汀、张天翼、赵树理等一批幽默讽刺作家也出现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他们以幽默为武器,把自己的爱恨情仇刻画得淋漓尽致、讽刺分明。他们的作品,如《骆驼祥子》、《围城》、《香居茶馆》、《华威先生》、《小黑人的婚姻》等,以及他们塑造的形象。它在中国幽默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丁西林和陈的喜剧《大黄蜂》、《压迫》、《婚礼进行曲》、《升职图》继承了中外传统喜剧的幽默风格。它代表了戏剧幽默的发展方向。袁水排的讽刺诗集《马凡陀民歌》是一部幽默歌谣集,集中而有力地体现了诗歌幽默的战斗性。这一时期,各种艺术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幽默的渗透,产生了一批新的体裁,如杂文、相声、漫画、独角戏、滑稽戏等。中国首次出现了以倡导和传播幽默为宗旨的幽默杂志,这表明幽默作为一种舶来的美学概念,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中逐渐站稳了脚跟并得到人们的认可,其社会和艺术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949之后,幽默走过了一条曲折不平的发展道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幽默曾一度兴盛,突出表现为漫画作品的大丰收。小说、戏剧、曲艺、电影等优秀作品堆积如山,幽默形象层出不穷。小说有赵树理的《三里湾》中的《常》、《习题》中的《吃不饱》、的《李双双传》中的孙、的《三年早知》等。剧目有老舍《龙须沟》中的成疯子、《女店员》中的齐木和《西望长安》。有讽刺喜剧如《新导演到来之前》、《体育场风暴》、《满月》、《布谷鸟又哭了》、《七十二房客》等。有《李双双》、《理发师女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等喜剧。相声包括买只猴子、见粉丝、夜游、转行、关公vs秦琼、话剧杂谈等。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政治原因,中庸之道在幽默艺术中衰落了..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杂文写作热潮的兴起,幽默艺术再度复兴,突出表现在坚持正义,赞美真善美,讽刺杂文中的不良文风。马南村(邓拓)的《燕山夜话》和吴南星(邓拓、吴晗和廖沫沙)的《三村笔记》就是这种战斗性幽默的代表作品。“文革”期间,所有以幽默为主要手段的艺术体裁,如喜剧、相声、漫画等都被取缔,但“政治笑话”、“幽默诗”等形式的幽默仍在民间流传。

十年“文革”后,中国幽默经历了人类幽默发展史上的几乎所有层面,从“嘲讽文艺”到后来的“反思文艺”,再到80年代初的“改革文艺”,中期的“探索文艺”。

以讽刺幽默为特征的“讽刺文艺”是针对文革时期的极左人物及其极左路线,以讽刺喜剧、相声、漫画、喜剧片、讽刺小说等形式无情地嘲讽历史的丑恶阶级,从而产生强烈反响。《当枫叶红了,于是拍照》《帽厂》《古色古香的把戏》《心疼人的笑声》等作品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品。

幽默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文艺反思》中,它以喜剧的手法、戏谑的风格、幽默的语言着重于对历史的反思。这一阶段幽默艺术的主要成就充分体现在《默罕默德导演轶事》、《在李顺盖房子》、《傻王老》和《芙蓉镇》等小说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幽默艺术自信乐观的基调在文艺作品中得到进一步弘扬,出现了大量以幽默表现改革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深刻变化的作品,如《陈焕生幽默系列小说》、喜剧《我们的牛百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探索性文艺”在内容和手法上注入了更深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在这个阶段,幽默超越了传统的界限,并试图相应地表达自己。目前,中国幽默作品中的探索性品种主要是基于“黑色幽默”和荒诞意识等当代流派。其中有适合艺术家自身风格的变化,导致了复杂化、个性化、立体化幽默的倾向。电影《黑炮事件》、歌剧《潘金莲》、小说《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奏曲》都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幽默理论研究突飞猛进,研究范围大大超过以往,内容日益丰富,水平不断提高。幽默的基础理论、体裁、规律、发展史、艺术体裁、中外幽默比较等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喜剧美学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拥有一批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和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中国的幽默实践和理论,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幽默史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