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的创作是丰富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帆合作)、《两个地方》、《访美》、《透过窗户看夜》、《文坛上的剪影》、《一家之主》、《住在书店边上》、《冬青树》以及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故事》、《城南老故事》、《城南老故事》、《之旅》等长篇小说、《魏巍的广播剧《周记》、《林文选》、《林童话》、《中国现代作家作品选编》。此外,她的父亲拒绝生活在日本侵略者的手中,并把他的家人搬到北京,林在那里长大。曾就读于北京城南常店小学,北京新闻学院,毕业后担任《世界新闻报》记者。不久,他与报社同事夏结婚了。1948年8月,她带着丈夫和三个孩子回到台湾省老家,担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任《联合报》副刊主编,开始文艺创作。他还担任过卫星杂志的编辑和世界新闻学院的老师。1967创办纯文学杂志,后管理纯文学出版社。
1957下午,《卫星》杂志创刊,林任主编,世界新闻学院教员。1967年创办并主编《纯文学》月刊。1972纯文学停刊后,她独立掌管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系列。
1976 165438+10月4日,中国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作为台湾省代表团成员出席并讲话。她后来从事儿童文学。
林的文学生涯起步很早,是从北京开始的,这与她的家庭密切相关。林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是一位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影响,后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语教育。他精通日语,曾在台湾省新浦公学任教。日据时期台湾著名作家吴是他的学生。后来,林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日本她生下了大女儿英子。后来,他搬到北京,担任邮局局长。林人缘好,为人大方,这对小时候的林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生活兴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助人为乐。这些性格特征可以说是继承自他的父母,又是自己发展出来的。由于父亲的早逝以及生活和社会的压力,林对社会的认识比同龄人更加成熟和深刻,这些都构成了她小说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在京期间,林就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1948回台湾省后,写了一些散文和随笔。大约是1951,林才真正走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作品非常丰富,有小说、散文、杂文、评论、童书等体裁,以小说为主。
作为台湾老一辈作家,林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小说创作、培养新人和创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刊物的创办,我们前面说过,她除了是一个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了五年的月刊《纯文学》,以其作品选稿的高质量在文学界享有盛誉,并推荐出版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他创办了纯文学出版社,宗旨和《纯文学月刊》类似。他选书精挑细选,注重质量,很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省颇具影响力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养新人方面,林致力于培养台湾文坛的新一代人,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省出现了许多文学新秀,这些新秀都受到了她的支持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从事报纸编辑工作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源于她对文学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台湾著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前写作,死后成名”。他一生默默无闻地写作,生前默默无闻,但死后的声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在内的几位知心朋友。林在文章中谈到了的一些回忆。在死后,他的长子写信给林,请她帮助出版他父亲的作品。林把它取下来,然后用筹来的钱出版了的作品《雨》,离死者纪念日只有一百天了;死者的另一本书《李山农场》也在周年祭出版,完成了死者的遗愿。林也像当年帮助一样,用自己在文坛的影响力帮助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腔小说界的后起之秀。钟氏父子从林身上获益良多,但这份恩情的受害者究竟是钟氏父子呢?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林主要在北京生活了近30年。她青年时代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北京度过的。所以,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有很深的感情。在台湾省,她经常称北京为她的“第二故乡”。所以她作品的故事背景大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对这些故事背景的描述,为我们描绘了一系列北京古城的风俗画和山水画,揭示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记忆以及热爱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感情。1948她回到台湾省后,台湾省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被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中,于是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省的人和事。总之,林的人生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老北京,一个来自台湾。
林的代表作是小说《城南旧事》,描写了老北京的社会风貌。曾被搬上电影银幕,深受观众喜爱。影片通过小女孩英子的眼睛,描述了当时北京的各种人和事。通过看似狭隘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林在《城南旧事》的“后记”中说:“这几年来,我陆续完成了这本书的这几章。他们的故事也许不是真的,但我写的时候,一个个人物不断在我眼前蹦出来,比如歪着嘴笑的兰阿姨,骑着回老家的,不理我们孩子的德贤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伙伴,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从这个简单的人物列表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作者是一个书香门第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中的人物并不局限于这个狭窄的范围。她关心广大的社会,善于描写各种社会人。她的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市民,而中心人物则是形形色色的女人。她致力于描绘中国女性勤劳、睿智、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长表现她们心灵的枷锁和命运的悲剧。夸张点说,她的每一部小说都离不开女性的悲剧。有人对此评论道:“她的大部分写作都是针对女性问题的。但她却能经常从世界女性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当今台湾省女性的特殊经历,深度已经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看作是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人物,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的叛逆较少,她们的抱怨和抗议也是温和无力的。”林小说的内容大概是童年记忆中的“城南往事”,小说中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情况并不狭窄。和所有成功的作家一样,她的小说以小见大,我们可以从城南旧事中窥见时代的一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省文坛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