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出生开始(12岁之前)会有很多年的无助和依赖。正是在这最初的几年里,他身边的照顾者日夜照顾和喂养他,让他与照顾者产生了几乎一辈子都无法消失的情感联系。
12岁之前统称为“依恋期”,12岁之后为18岁之前的“青春期”。
“依恋期”是我们教育孩子最关键的时期,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非常脆弱,对父母和照顾者有相当的依赖和依恋。
“青春期”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叛逆,有时候一些很优秀的孩子在这个时期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或者一些心理问题。
有些问题你不用担心,他自然会恢复正常的,也就是说,过了青春期就恢复正常了。但是有些孩子不是问题。他青春期的问题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比如那些不可逆的错误。
青春期是人最容易出事的时期,也是最难管理的时期。
但无论是依恋期还是青春期,都是一个人的未成年期。在此期间,父母或其他照顾者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纠正问题。
依恋期的问题最好在家里解决,青春期的问题最好在社会上解决,有社会专业机构的介入。
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有滞后性的特点,你不明白的是,归根结底是抚养有问题。
01
首先要讲的心理现象是“情绪发展”。
人在人生初期是最愚蠢的。1岁以内,大猩猩比人聪明。
换句话说,1岁以内的人都是相当无能和无助的。
他的吃喝拉撒完全靠另一个人,也就是说,他的痛苦是靠这个支持者来缓解的。他所有需求的满足,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都与这个支持者的出现息息相关。
所以日复一日,这个时候,从他快乐的经历,到他快乐过程中的凝视,到他耳边听到的照顾者的声音,他半岁以后就开始认人,选人了。
这种“认人”的现象,就是最早的心理现象,也就是“情绪”,有时也叫“依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从需求的出现开始的,需求的满足必然与他人相关,情感是在满足的过程中建立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一是需要,第二是情感。
其次,第二个心理现象是“言语发展”。
情绪的发展是其他心理现象的基础,情绪的发展与儿童言语的发展密切相关。
真的很有爱。养一定是唠叨,就是说话。
内向的人不擅长说话和表达。他们在与人打交道时非常紧张。对他们来说,说话、用词、开口都很难,所以有时候宁愿做也不愿意说。
他的早期教育一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缺乏对他耳朵的唠叨。
关于家庭支持,肯定有话要说。
妈妈照顾和幼儿园或者保姆照顾肯定不是一个状态,缺乏互动,缺乏沟通和交流,缺乏爱的传递。
爱的养育和不爱的养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你有没有言语。
多听的孩子一定要说话早,口齿清楚,表达更清晰。
言语发展不一样,会逐渐发展成不同的性格。
我想再讲的第三个心理学现象是“社会发展”。
言语发展,他必须与人交流,
如果小的时候没人和他说话,长大后他就不会想和别人交流,也不会在意别人的表情,因为没有这方面的锻炼。
社会性是指你是否愿意和人亲近,是否愿意和人交流。
言语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四个心理现象是“思想和性格的发展”。
观念是人们的一种想法或看法,是出现在人们无意识中的一种反应。
概念就是概念,同时概念就形成了。
概念是看到就形成的,信念是理解和坚持。
观念的产生在于父母的唠叨,父母的风度,父母的坚持和信仰。
不能喝尿,不是生理上的,是心理上的。这是一个后天习得的概念。
人格是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模式。
社会行为一定是和别人有关系的,比如自私,比如冷漠,相反还有热情,包容,善良。
人格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关的行为。
性格不仅代表人的想法和态度,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
懂事完全取决于父母怎么教育。
02
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
六岁前父母应该如何管教?
训练第一个方面:六岁前说不是对孩子最早的训练。
孩子还小,你让他闹,他能去哪?但是如果孩子长成了少年,他可以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制造麻烦。死亡永远是一种威胁,但孩子们对死亡的理解是肤浅的。
不要让你的爱在他眼里变得无限。
三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代表了他的痛苦。三岁以后就不是单纯的痛苦了,而是他有了目的,达不到目的就会哭。
这个目的一出现,家长就要开始训练他了。
训练的第二个方面:训练克制任性。
不打不骂。放在卧室比较安全。一对一的比赛类似于斗鹰,看谁能忍。
不要生气,不要骂他,他看到了会形成想法,你很容易对孩子形成不好的想法。
不要说教,因为他不听;不要打他,因为这样对他不公平;不要走开。他在为你哭泣。看着吧。
大人冷静下来,坐在孩子面前看着他,让他哭,让他闹。不要管你撞不撞他,他知道疼。
然后在孩子哭累了的时候,适当的给一些爱,但绝不妥协。
不是不文明,不是打他,不是骂他。
用这种方式告诉他,如果你无理取闹,我不难受,不会让步。我也不会找你麻烦。我就看你捣乱。只是制造麻烦。
经过这件事,他就知道闹是没用的。
但是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你该怎么办?告诉他以后想对父母说的话。如果你能说服我,我可以考虑你的要求。
这就给孩子留了后路,也能锻炼他说话、构思、表达的能力。
鼓励他和你沟通,把握三比一的原则,三次满足他一次,让他知道沟通是有用的,但不要每次都给。
他实现了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他不会找你麻烦。第二个目标是,如果他要坚持,他会和你商量。
这个习惯养成了,到了青春期亲子关系就会好了。
进行说服教育,而不是一味的堵。
温柔温柔,让他知道父母是爱他的,只是不迁就他,他们的爱是有限的。
训练的第三个方面:抵制诱惑。
前两次培训,父母都在场。我不在的时候,他能管理和控制自己吗?
让他知道“等待可以获得更大的满足”,你今天的克制是为了将来更长远的发展。
没有耐心的孩子在学校肯定会有问题。
训练的第四个方面:学会忍耐。
训练的第五个方面:防止自私。
这两方面的训练可以一起做。
孩子长大了,自私是正常的。
自私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就是他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不用他操心。
上学的时候就学习,其他的什么都不要管。等他考上了大学,他会觉得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你无关。
做好自己的事,做好公共的事,帮助别人。
从他上桌吃饭开始,他就定了一个规矩:除非大人动筷子,否则不能先吃。
很简单,但是很有效。
饿一个小时不会要他的命,也不会要他的命。饥饿确实很难受,但人生最痛苦的还是饥饿。如果一个孩子以后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会吃很多苦。
让他感受一下,因为只有经历过痛苦,他才能更深刻的感受到别人的痛苦。
让他知道,别人在这点小痛苦面前都和他一样,而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会一起挨饿。
让他心中有“他人”的意识。
这就叫对吃的等待和控制。
尊敬老人,把他人放在第一位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有助于防止子女自私。
谁不回来,就拔个菜,留个饭,养成习惯。
你脑子里肯定有“别人”。
第六种训练:挫折训练。
这在性格训练中也是很重要的。
挫折承受力和意志力有关。
没有忍受挫折的耐力,孩子就容易出问题,不开心就会死。
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而是靠体力。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承受一点身体上的痛苦。不一定是工作,拉练也可以,爬山也可以。
03
所谓青春期,就是性功能的发育期,生育后代的生理完成期,心理危机期,人生的第二次抵抗期和早期教育缺陷的补救期。
在青春期的这个阶段,12岁之前形成的问题还是可以管理的,虽然难度比较大,但是此时他还没有完全定型。
如果这个人到了21的年龄,你想改变他就很难了。
一个人的看法和认知是可以改变一辈子的,但是性格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要尽早培养。
青春期有两个变化: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
生理一个是身高,一个是性发育。
第一种心理变化是独立,第二种是自我意识和自尊,第三种是叛逆。第四是陪伴、幻想和性觉醒。
青春期是犯罪的高峰期。
14岁是旷工的普遍高峰。
15岁是违法和吸食大麻的高峰期。
16岁是吸毒高峰期。
15和16是上瘾的高峰期。
犯罪高峰为16岁男性,21岁女性。
国内禁毒严格,所以网瘾比较严重。
在青春期,父母应该调整他们的教育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把要求和命令的语气转变为协商的语气。
你可以在小的时候爱他,包容他,也可以在小的时候适度的宠他,但是在青春期这个年纪,第一是平等,第二是协商。
第二,把孩子当同事和朋友一样尊重。
孩子已经长大了,我们要尊重他,把他当成同龄人,当成独立的个体。
你对同事做什么,对朋友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对孩子做什么。
当然,我对孩子和同事的态度不一样。我负责孩子的事情,所以我要说我该说的话。
你必须说出来,但你应该像朋友一样说话。
第三,让孩子参与家里的大事。
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学习状态,都要把家里的大事告诉他,征求他的意见和建议。
你不需要他的帮助,但你应该听他的建议。分享一点不会伤害他。
学习是不够的,但是学习之外还有一些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东西,比学习重要得多。
第四,要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去发现我们教育中的问题。
他会用你教育他的方式来对待你。
你尊重他,他尊重你,他不尊重他,他也不尊重你。
你不说话,默默看着他,他就知道了。
第五,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和相关的家庭背景。
青春期,合群发展非常突出,同性同龄的朋友对他的影响很大。
在他生日的时候,让他邀请他所有的朋友到他家,我将是你的主人。
当孩子的朋友不好的时候不要着急,而是问问他欣赏那个朋友什么,让他说说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样你就知道他为什么和那些孩子交朋友了。
如果发现孩子不太好,这个时候可以提出建议。告诉他这些就够了,孩子会自己掌握和处理。
当然,如果孩子有什么困难,你应该能找到,比如他想摆脱。
如果父母和孩子沟通好,这种情况下会找你帮忙。
第六,关注孩子的兴趣。
尽量和他一起享受,引导他的兴趣。
不要简单的阻止青春期的孩子,要圆滑疏而不是堵。
比如他喜欢网游,你可以陪他玩,让他教你。
有漫画书,你可以借他的。
和他一起长大,要给孩子信任,信任是双方的默契。
他不告诉我也没关系。我知道我们的孩子懂事,他会自己处理,然后静观其变。
父母,尤其是母亲,要学会大度的教育。
第七,我为他的善良、成功和负责任的表现感到骄傲。
他学习成绩不好,已经很沮丧了。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打击他的自尊心,找其他优点鼓励他,在别人面前赞美他的优点,让他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让孩子找到自尊。
没有错的孩子,只有错的方式。
没有可怜的孩子,只有可怜的父母。
家庭教育是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成长,但吊诡的是,当父母有经验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了,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机会,所以家庭教育的理念极其重要,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