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搞笑笑话 - 民间艺术形式的起源

民间艺术形式的起源

民间艺术形式的起源

民间艺术形式的源头,艺术来源于生活。其实如果在生活中仔细发现,生活中很多事情和场景都是值得记录的,民间流传下来的经验也很多。以下是民间艺术形式的来源。

民间艺术形式的起源1一、民间艺术的起源

中国的民间艺术与中国的原始社会同根同源。中国民间艺术和中国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相同的特征。中国的民间艺术至今仍有中国原始艺术的艺术痕迹。中国民间艺术是在中国古代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在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中,人们开始不自觉地追求美,最初产生美是为了制作一些实用的劳动工具,追求实用性是最初的起源。

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锋利的工具和光滑的工具使用起来更方便。从无意识的追求实用到有意识的追求美观。在古代,人们开始在一些物体上加上一些简单的线条,对称的线条,甚至一些简单的图案。比如,人们为了方便,在早期的陶器制品上加了把手,为了不同的目的和方便,还加了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图案。

再比如,人们将贝壳和动物骨头打磨,甚至通过钻孔的方式挂在身上来吸引异性。这些是中国原始民间艺术的雏形。直到现在,在中国民间艺术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早期的图案,人们仍然对它们有审美感受。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民间剪纸和刺绣作品中看到这些简单朴素的图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出现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从而促进了民间艺术的逐步分类,民间艺术在生产上也更加精细化和多样化。时至今日,民间艺术发展迅速。中国民间艺术以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民间艺术的艺术形式是多样的,中国民间艺术完美地结合了艺术的审美性和实用性,产生了大量的艺术风格,如编织、剪纸、年画、泥塑、皮影戏、刺绣等等。

二,民间艺术的特点

中国民间艺术是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所以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过程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有其独特性,“身教”是中国民间艺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中国民间艺术主要通过父子关系传承,而榜样传承的形式是由于中国民间艺术技艺的掌握者是最普通的民间艺人。

在中国古代,这些艺术被认为是低级庸俗的东西,所以这些民间艺人大多是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人。它们不能通过语言传承,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口口相传。这种口口相传、亲身示范的形式,将技术经验传递给下一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进入了科技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审美需求日益增长。没有个性化的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家庭式个性化生产模式。民间艺术的传统生产方式正在逐渐消失,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冲击着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许多优秀的传统工艺从此失传,许多传统的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品被现代抛弃。

在这个经济文化匮乏的时代背景下,民间艺术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种入侵,被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重新提起。比如,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中,许多专家对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艺术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研究,这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不区分精华和糟粕的保护,以至于我们的民间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民间艺术的真实发展状态,甚至一些艺术家出于西方媒体对“神秘的东方文化”的好奇和对其文化的欣赏需求,创作了一些“伪民间”的艺术作品,混淆了媒体的视听,以至于我国广大民众无法产生文化认同感,对民间艺术的发展漠不关心。

三、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属于整个世界艺术,只有保持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原创性和地域性的艺术形式,是我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艺术界和文化界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

在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应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用民间艺术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让作品更具民族性和时代性,从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艺术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简单再生产,但这种简单的文化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业文明不仅要带来一种务实的产品形态,更要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艺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式和人文精神成为工业文明社会的有效补充,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和社会性引导着民间艺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得人类文化最终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延续。

民间艺术的发展是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滚动的,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是我们前进中的中心话题。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对待和保护祖先留下的灿烂文化遗产,让它在不干扰古老文化血脉的情况下发展。无论是现代文人画,还是西方人文主义作品,它们的先驱都是本土发展起来的最原始的民间艺术,所以民间艺术的发展像黄河长江一样滚滚向前。

民间艺术的来源形式2重新发现民间艺术的价值

民间艺术是在长期的民间生产生活中孕育出来的艺术形式。在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中,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和教育功能。比如一个绣花钱包,不仅看起来漂亮,还具有很好的收纳功能;

雕花木凳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且具有极佳的使用价值。这些物品上的图案和形状大多基于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传统小说、地方戏曲等。,传达了仁、义、礼、智、信、忠、孝、诚、容、忍的价值观。时至今日,剪纸、农民画、刺绣、编织、印染、风筝等民间艺术形式依然流行,装点、美化、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历史上看,民间艺术的创作者都是普通劳动者(很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的生活简单,思想简单,创作过程零星,直接表达所见所想。

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民间艺术一直在原始状态下肆意生长。可以说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民俗文化心理和传统民俗的重要“窗口”。我们今天欣赏那些“土”的民间艺术造型,其实是与祖先的一次“对话”。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许多专家和学者将目光投向了民间艺术,有的甚至投入大量资金收集和整理民间艺术作品。

在现代社会,民间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搭建与祖先对话的桥梁,还在于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和灵感。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设计看似相距甚远,其实有相通之处。民间艺术的传承一直是以“手把手”的形式进行的。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是手工创作,融入了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和理解。这种纯粹而不做作的真实感受,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所追求的。

目前,民间艺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领域。例如,中国联通的标志“中国结”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形式的中国结。

正视民间艺人的生存困境

自古以来,专业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多由国家扶持,而民间艺术从业者只能“自食其力”。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之前,从事民间艺术工作的人可以靠自己的一技之长赚取一份收入养家糊口。当机器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这些人被逼到了历史的角落,陷入了生存困境。

以皮影戏为例,手工制作一个50厘米高的皮影戏人物,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图、传稿、雕刻、绘画、发汗熨烫、缝合等八道工序。仅雕刻人物造型就需要3000多刀,完成所有工序大约需要一周时间。可以使用机器,只需要输入程序,启动开关,30分钟就可以雕刻出一个皮影。即使加上上色打结,完成所有工序也要三四个小时。而且机器制作的皮影戏线条流畅,无刀错,制作成本只有手工制作的十分之几。

所以皮影戏艺人无论手艺有多精湛,也很难通过制作和销售皮影戏作品来解决现代社会的生存问题。有许多民间艺术从业者,如剪纸、刺绣和泥塑,正面临着与皮影戏艺术家类似的情况。

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当民间艺术工作让人无法养活自己的时候,老艺术家就会转行,年轻人就更不愿意进来了。由于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大批老艺术家去世后,民间艺术将陷入“人死”的困境。

当然,还有一些民间艺术爱好者在进行相关创作。但这些人只是把民间艺术当作一种爱好,而老一辈的艺术家却把民间艺术当作毕生的事业。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事业。不同的定位,肯定会做出不同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民间艺术爱好者的作品大多是在重复前人,未能创造出适合新的时代环境和现代人生活的新的艺术语言。这些都导致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困境。

激发民间艺术的内生动力

任何艺术形式都来源于生活,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抢救乃至发展民间艺术,最重要的是找到民间艺术与现代人生产生活的结合点,探索如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从而激发民间艺术的内生动力。

如上所述,民间艺术对现代设计有参考价值。如果能将民间艺术的艺术精华有效融入现代设计,将为其找到一条重生之路。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如绘画、剪纸、雕塑、纸装订、编织、刺绣、染织、服装裁剪等。,每个类别又包括几个子类别。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成功地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嫁接起来。

比如一些地方大胆创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将其艺术精髓融入当地特产包装。他们之间的“相遇”产生了新奇有趣的火花,促进了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再比如,一些设计师将传统扎染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设计出艺术化的家居用品,不仅获得了国内外奖项,还将自己的产品销往国外,于是千年扎染一改旧貌。

总之,激活民间艺术生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现代设计手段,深入挖掘民间艺术的艺术潜力和商业价值,拓宽民间艺术的应用领域,打造民间艺术的艺术品牌。在实践中,制约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应用的一个瓶颈是,懂民间艺术的人不懂现代设计,懂现代设计的人往往不懂民间艺术,缺少一个能成功打通二者的“通才”。

因此,笔者建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方面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深入民间,向民间老艺术家请教和学习。

虽然民间艺术作品的实用价值在现代社会有所弱化,但它仍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换句话说,现代社会,人们不是为了赚钱才学会做风筝的,也不一定非要做裁缝才能学会剪衣服。但通过接触学习这些民间艺术,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陶冶个人情操,提高审美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艺术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建议将民间艺术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民间艺术家担任美育教师。此外,文化馆、博物馆、少年宫甚至民办教育机构都可以开设一定数量的民间艺术课程,尤其是需要动手能力的课程,比如陶艺、剪纸等,让孩子一方面提高审美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动手能力。

民间艺术之源3“中国民间艺术之源”木版年画

著名学者冯骥才曾称木版年画为“中国民间艺术之源”。的确,木版年画可以说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史料记载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悉,北宋时期,这种古宅装饰画被称为“画纸”,有专门的“画市”。但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李光廷的《乡村易释》一书中才正式提出“年画”一词。从此,所谓的“年画”就有了固定的含义,指的是年年更换的木块色套印的年俗装饰品。

虽然一直有四张木版年画的说法,但从起源上来说,中国木版年画早已遍地开花,因为中国的人们喜欢这种年画营造的氛围,只有每年过年都换上一张新的,才能感受到过年的感觉。所以全国各地的木版年画有几十种,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等地。木版年画还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张名片。

一幅看似普通的木版年画,卖起来并不贵,但手工制作起来却相当复杂。制作人要先设计样品,然后用刻刀一个一个的刻在板上,做版本,最后印在纸上,然后上色,装裱,晾干。有的地方年画是手绘的,有的地方一张年画几个颜色需要分几版印刷上色。整个过程稍有不慎,一张年画就报废了。

正是因为复杂的手工制作工艺,很多地方的年画流传至今,却改成了机刻和流水线印刷。因此,真正的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就更加难得了。然而,仍然有许多民间艺术家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技术,并试图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山东泰安木版年画

山东泰安徐村非遗传承人王至今仍坚持手工制作年画。画一幅年画要十几道工序,一个面具要上色五六遍。他家最古老的霉菌流传了近200年。这些年画形式活泼,色彩鲜艳明亮,多为单色绘制,题材简单活泼;主题囊括了所有带有节日色彩的风俗生活的民间故事。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有一个标志性的图片是一个胖娃娃抱着一条金鱼。相对而言,始于明代的杨柳青年画流传更广。在中国的布局史上,它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花北柳”。其特点是内容有趣,人物优美,线描流畅精细。图为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画杨柳青年画。

湖南手工木刻水印年画沙滩年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特的技法,作品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一幅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取、纸张的制作、底子的刷制,到雕版、七印、七手绘,需要20多道工序。图为传承人在年画上加工细节。

东昌木版年画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们最初是以门神画的形式出现的。它们构图简单,整体感强,造型高度概括,变形夸张,追求形似而非神似。最特别的是着色,一直以来只有“草书版”,即只印不画,分色都是木刻套印,多达红、粉、黄、绿、青、黑等七色八版。整个画面色彩丰富,装饰性强。

67岁的东昌木版年画传承人徐秀珍在她的工作室里展示了印刷技术。在使用木刻之前,她必须用湿毛巾敷一会儿,然后用棕色的刷子蘸上墨水。她说这样可以让水分浸透木块,让墨水更好的浸透。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大致可以分为门画、风俗画、戏曲故事、窗花、六神家居五大类。关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理优势造就了凤翔木版年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线条浓烈、凝练、质朴,色彩以红、绿、黄、紫为主,再衬以黑色线条,反差强烈,生活气息浓郁,形象饱满生动。

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以线条粗犷、形象夸张、构图饱满、色彩鲜艳为特点,因其富有生活气息而深受人们喜爱。其题材多为吉祥、戏曲故事,人物多为灶神、天地神、钟馗、门神。图为朱仙镇年画艺人尹恩天在制作年画。(新华社照片,朱翔摄)

朱仙镇年画艺术家张保德正在剪纸和印刷年画。

河南内黄李木版年画

内黄县的李信章木版年画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们的特点是强烈的线条、强烈的色彩对比和浓重的古拙。他们也有现实和风格化的组成和布局,鲜明的人物和夸张的形象。是中原文化独特的反映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图为传承人李印刷年画。

李介绍,内黄木版年画以偶像为题材。内黄张立新的神像画,除了谱牒轴和灯笼画之外,既有佛教的神仙,也有道教的神仙,还有民间的神仙。为了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到处收集民间版画,现在家里有100多种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