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版本的《聊斋志异》,其中第一节“考”的第一句话是:“宋公,于嫂之父。”大家注意了,也就是说,这本书的第一个字是“余”,整本书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话是“消千古恨!”最后一个字是“恨”,那么我们可以体会到《聊斋志异》这本书的主题应该只有两个字“余恨”!蒲松龄讨厌什么?在那个时代,自然是指出对死亡的厌恶。
事实上,这种逻辑也被用于刘宝瑞的相声系列。
看似可笑的读书方法,其实在看动漫的时候就用上了。
为什么漫画家浦泽直树的《怪物》最后一集被称为“真正的怪物”?
《怪物》(疯人院制作的动画)最后一句讲的是剧中幸存者过着怎样的正常生活,大团圆结局。当天马医生在手术后探望约翰时,他看到了奇怪的一幕。面对哪个孩子被送到玫瑰屋做实验,他的母亲最终选择了安娜·李柏特,离开了约翰,这是整个故事的起点。
怪物的第一句话,天马医生的医术远超同行。谁动手术谁就能活下来。他按照医院的安排优先给了一个地位高的人,另一个病人因为其他医生手术失败而死亡。患者家属指责天马医生没有按照先到先得的“公平”规则(先排队,先编号,这是普遍认可的资源分配规则)给孩子做手术。天马博士开始了强烈的自我谴责。有一天,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天马医生当时正在给一个小男孩约翰·李柏特开术前准备会,但是医院安排他给突然发病的市长做手术。天马医生经过思想斗争,拒绝了院长的安排,坚持要给约翰做手术。市长手术失败,去世了。另一个故事开始了。
最后,双胞胎母亲做出选择。首先天马博士做出选择。他们像上帝一样主宰着被选中对象接下来的命运。
为什么安娜被送去做实验,为什么约翰还活着?当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怪物出来了。
这是一个“公平”的问题,一个“选择”的问题,一个生存的问题。冯小刚的“汤山地震”实际上创造了两个“怪物”,一个是有心结的女孩,一个是终生愧疚的母亲。
最后被称为“真正的怪物”是因为他又重复了一遍故事的起因,呼应了第一句话。
约翰第二次逼别人杀他的时候(一种奇怪的自杀方式),他说:“对谁都公平,只有死。”
最近写了一篇关于妖怪的文章,但是我不抱怨。我编了很多字(有三个)推荐这个怪物,但是几个读数混不出来,所以不心疼。
超越对错,超越公平。大概看不到怪物。如果你有幸看到这篇文章,请多多关注喜欢转发,哈哈,这也是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