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玥
但是,灯光搞乱了历史的形象。在你流下最后一滴眼泪之前,你被匆忙地埋葬在你那色彩斑斓的坟墓里。时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文明消散在时间的裂缝中。现代是你的灾难,因为古老总是毁灭的预言。谁笑得伤心,又是谁流泪弄脏了衣服?
日本学校有个节日叫文化节,相当于中国学校的艺术节。但这里的文化节不是艺术节,而是字面意思。
继续学业
相传辽国使者曾以“三光日月星辰”的组合欺负宋朝。他不希望苏轼以“四言诗”为美。
请允许我以四首诗开始。众所周知,始皇帝焚书坑儒之后,包括诗歌在内的大量经典都在劫难逃。好在民间有识之士是靠朗诵让《诗经》代代相传的。现存的《诗经》版本是《石矛》。毛的诗先从孔子传到,夏紫传到曾参,曾参传到李恪,再传到孟仲子,再传到根谋子,再传到荀子,再传到毛恒、毛恒传到牛膝,牛膝呈送给河间王刘德。从此,它们与韩石、齐白石、陆诗并称为四大诗。后来汉诗、齐诗、鲁诗都死了,只有毛诗流传后世。可以说,毛诗歌朗诵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断裂,《诗经》的根本之作都有可能被历史的尘埃永远淹没。正是几代人的虔诚和坚持,几百年的隐忍和孤独,才使得古老文明的余烬避开了艰险和惊涛骇浪,即使在社会动荡时期,也能尽可能地传播而不失。无论多少次秦始皇焚书坑儒,无论多少次秦始皇焚书坑儒,文明的血液总会骤然脉动,文明的参天大树百遍之后也会被砍倒。
阅读背诵曾经是历代学者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他甚至保存了我们今天的很多传世文章。只是到了现代,还是有很多光棍把一部经典背得滚瓜烂熟。比如鲁迅能背《红楼梦》;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读过什么书都能脱口而出。然而,在排版印刷高度发达的今天,背书似乎成了一种不必要的举动。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就连读书也只是一种难得的炫耀优雅的消遣。人海激烈,大家都忙着在红尘的路上磕磕绊绊,争利为乐。负手念佛,忘我忘事的境界,永远都是高不可攀的境界。隐士烹鹤焚秦,在秋凉黄昏的夕阳下瑟瑟发抖,一脸落寞。
在那个空虚烦躁的时代,每个人都不愿意孤独。本该是文化圣地的书店,充斥着从文化中获利的市侩们的八卦。封面上有一种莫名的疯狂和绚丽的色彩流动。衬页是韩国进口的柔性纸。页眉页脚绘有日式漫画,以及夹在中间的奇形怪状的对开本、气话、半无法通行的拉丁字母。古希腊文化的脊梁是竞争,罗马文化的脊梁是战争,中国文化的脊梁是文学。在失去了力量和美丽的象征之后,现代文化的主流实际上成了商业的附庸。文学重在人心,商业只在乎消费。但是当商业价值决定文学价值的时候,谁来拯救舒这个人的灵魂呢?
“大隐于市”只是自欺欺人,当今社会怕是没有隐士的容身之地了。谁还没死很久?只是酒鬼不知道怎么喝醉。既然知识可以用人民币兑换,那加什么书都行,只要装帧精美就行了?钱先生感叹,连魔鬼都成了“现代物质和机械文明的牺牲品”。其实比和他一起陪葬的魔鬼还多!
正是无数的历史孤独,造就了强大的历史传承。如果这个世纪没有人愿意孤独,谁的铁肩膀来承担历史的重担,谁的水的手来传递文明,谁的眼睛来守望白昼的辉煌?
教育
孔子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因材施教。当然,现代教育也是因材施教,但这个材料不是人才的材料,而是教材的材料。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课本要求——你不会非学不可,但课本不会——你不是吃饱了吗?
孔子的教导首先重德,其次是言,然后是政,最后才是文。现代教育几乎完全颠倒了这个顺序。德育靠智育,整个评分机制对你德行的评价取决于你的学习成绩——除非你上的是职业技术学校。
我喜欢威尔·杜兰的一句话:“教育是一个逐渐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但是,越是学者,越应该谦虚克制。但是,文人相轻似乎是历史的选择。教授学者极力抬高自己的理论,把别人的观点看得一文不值,当然也懒得听,还称之为“百家争鸣”。这说明现在的教育完全是一个帮助人增加自信心的过程!
走在街上,经常可以看到留着长发,穿着风衣,穿着旱冰鞋的男生在侃侃向身边的女朋友吐口水,谈论着美国的好莱坞,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法国的香榭丽舍大街,阿根廷的探戈,新西兰的蹦极。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的文化是最压抑的,就像地下室发霉的垃圾。
一句话就把这个星球上最壮丽最古老的中华文明贬值了。他不知道他所崇拜的西方世界在我们伟大的母亲面前只是个孩子,资本主义和她的整个文化都只是小儿科;他空空如也的脑袋对母亲的理解,不过是几句别扭的话,几个病态细腻的故事。任何人都不可能断言他已经通读了几千年的文明。而一个孤陋寡闻的放荡少年,一句话就全盘否定他,仅凭无知。
我还是想把这种现象归结于教育。不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太狭隘了。教育的本质是给老百姓人文关怀,让每一个文明的继承者都能感受到文化的热度。社会是传播文明的外在坐标,人心是接受文化的内在指向。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和教室,而应该扩展到全世界。这既是一个文化知识普及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素养锻造的过程。举个最简单最实际的例子:文化遗产本应是人民共享的财富,却往往被经济门槛拒之门外。故宫与卢浮宫对比,故宫门票价格为60元,占北京市职工最低收入(2004年)的11%;即使涨价后,卢浮宫的门票价格也只有8.5欧元,仅占全法最低收入(2004年)的千分之七。虽然8.5欧元兑换成人民币时并不算小,但就法国人的收入水平而言,它是9牛一毛。因此,北京市民进入故宫的门槛远高于巴黎市民参观卢浮宫的门槛。卢浮宫每年的运营和维护费用达到5.6亿欧元,但每年的门票收入只有8000万欧元。此外,卢浮宫对18岁以下的年轻人开放,26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五晚上免费。年轻人还可以享受15欧元的卢浮宫年卡,这是一次极好的卢浮宫社会责任之旅,实现了其作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价值取向。为什么国内的风景名胜区不能以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为中心,想尽办法压低门票价格,为更多的人创造受教育、受熏陶的机会?
祭祖
中国曾经是一个祖先崇拜的国家。之所以说一次,是因为今天的中国人除了自称“炎黄子孙”之外,从来没有对祖先表现出更多的虔诚。
封建时代的祖先崇拜,目的无非是找一个强加的理由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社会秩序,可以用“以身作则”来吓唬世人。于是大家终于看透了祖先的枷锁和束缚,想打破它们。打破祖先崇拜,从大的方面来说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新思潮一破土,中国就迎来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后来,这种推翻一切的勇气愈演愈烈,达到了顶峰,那就是文革。文革是祖先崇拜造成的,但期间我们的祖先几乎都被打倒了。当然,首当其冲的是哈利。最惨的是孔子,活着的时候流离失所,死了就轻易被封为圣人;我才知道他的祖孙三代屡出产品,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崇拜。他们不甘心,叫嚣着要推翻孔家店,把孔子踩在脚下。尽管后来他被平反了,魏昱还是走了。
是台湾省把孔子尊为圣人,供奉给寺庙的。台湾省政府甚至一度在夫子庙举行成年礼。诚然,尊孔复古只是维护台湾省政府统治的一种手段,但我们应该看到祖先崇拜的积极意义。参观历代先贤,有助于加深公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传承文明,首先要佩服这个文明。没有祖先崇拜,一个民族就不是一个民族,更不用说就不是一种文化。祭祀祖先是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诗艺六》中的“颂”就是指祭祀时的颂。在古代,有无数的官员为祭祀和祭坛服务。然而如今,连扫墓都不再时尚。给我们留下巨大物质财富和文化遗产,给我们生命和世界,甚至为我们铺平道路的祖先,他们的后代在为他们骄傲的同时,把他们一脚踢开。
祭祀祖先不是祖先的需要,而是我们的需要。爷爷奶奶从来不需要致敬,但我们需要铭记和悼念。我们的城市有太多的钢筋水泥,星罗棋布的建筑,纵横交错的街道。但再高的建筑,也比不上温德尔·迪金森的猫哥,英雄的战场;街道很长,但没有文学巨匠响彻古今的歌声长。我们缺少的只是一个简陋的祠堂。祠堂里只要供奉一两尊雕像,就可以是孔圣、太史公、欧阳文忠公、曹雪芹、蒲松龄,也可以是某个姓氏或行的鼻祖。然后,没有任何繁文缛节,我们要做最古老的跪拜礼仪,为祖先的伟大力量,为遥远时间的沧桑,为喧嚣至今的古老文明,下跪低头。
法律和纪律
说到礼仪,人们总会想到封建的三纲五常,以及鲁迅关于礼仪吃人的一系列描写。其实中国社会在先秦时期是相当自由开放的,女孩子之间没有太多的伦理限制。这一点可以从《诗经》中得到证明。没有这一点,即使是兵戎相见的战场,各方将领也遵循不杀二毛(即不杀老头)、不重伤(即不攻伤员)、不击鼓等原则,这是很人性化的。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衰落。到了汉代,董仲舒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导致儒术与权术结盟。从此,学制成了科举的附属品,儒家思想成了教条。打个比喻,就是“把绳子绑在脖子上”;而“孔孟之道,天下无一日也。”
我想谈谈孝顺和忠诚。孔子的哲学是建立在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上的,其核心是孝和忠。这种观念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愚忠孝的故事也是满载而归。当然,它已经不能赢得人们的青睐了。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孝与忠很快成为封建主义的代名词,被大家的口水淹没。
没有更多的孝道来限制这个世界。所以这个时代孝顺的儿女都成了稀世珍宝。在任何搜索引擎输入“不孝”二字,立刻会显示上万条:长春不孝子女打骂母亲十余年;生前不上门,死后争遗产;90岁老人起诉不孝儿女;不孝的儿女难坏生病的老人;儿女不孝无人赡养,灰心丧气的70岁老人想坐车跳黄河;子女不孝,患病父亲自杀;子女不孝,老太太自杀...我们还记得那个切股票,服务亲戚的故事,可是一眨眼的功夫,徐丽就把妈妈给杀了。无知和不孝,哪个更可怕?
不要说孝顺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以前是法律,看考察人才的标准。在古代,“不孝之罪”是不可赦免的重罪。儿孙指责、辱骂、诅咒爷爷奶奶、父母;爷爷奶奶、父母健在,子女分开居住,存放自己的财产;有能力赡养无赡养或赡养不足的父母、祖父母;丧事期间结婚或寻欢作乐,明知爷爷奶奶、父母去世而不表示哀悼,均构成“不孝之罪”。所以,在旧社会,很少说你抛弃了爸爸妈妈,就是对父母稍有不敬。但现在,在刑法中增加“不孝罪”的建议被封杀了。悲伤的丈夫!
忠诚是另一个过时的术语。在现代社会,没有人再忠于任何人的义务了。只有狗是忠诚的。大多数人的生存目标就是把自己的中国国籍换成外国国籍,美国人,日本人,甚至伊拉克人,只要不是中国的。谁傻乎乎的说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忠义确实是封建时代朝廷用来维持统治的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对整个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敌人在场时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把人心拧成了一股绳——不,是万里第二长城!为什么只要求“热爱祖国”?我们应该把“爱”换成一个更直接、更有穿透力、更有强制性的词:“忠诚”。忠诚是爱的具体表现,无疑是最温暖的爱。忠于祖国,忠于民族,忠于我们心中的归宿。忠诚作为一个不朽的人物,永远有它的历史意义,永远不应该被历史遗忘。
中国人似乎被西方文化洗脑了。我们都无一例外地遵循西方的生活方式。韩国每天都有韩服和和服,但在中国连旗袍都不见了。我们土木结构的房子正在一排排的拆,每一片瓦都碎的像一个朝代。我们嘴里嚼着汉堡,开着外国人发明制造的汽车,在盘古开辟的土地上兜风。我们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女娲娘娘修的天空被打开了。电影消除了皮影戏,钢琴的和弦抹去了古筝的颤音。女人把头发染成金色,男人剃掉胡须。
我们的祖先总有一天会斜眼看着我们问:“你是外国人吗?”
我不是提倡保守主义。我只想在大家都在改革的时候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不能被我们的民族和历史抛弃那些根植在我们血液里的基因的东西;他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应该是我们灵魂的一部分,永远是我们生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