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搞笑笑话 - 日本动画的民族性和艺术性

日本动画的民族性和艺术性

日本民族的艺术特色

——读菊与刀,日本人的退缩意识等。

作者:sstone

2002年,著名作曲家谭盾不仅创作了电影《英雄》的主题音乐,还创作了在日本上演的歌剧《茶》。谈及这部歌剧,谭盾曾说:“日本的茶让他们的生活更艺术化,中国的茶让他们的艺术更生活化。这两点很有魅力。”

谭盾主题曲《英雄》的故事,就是这种“一根筋”的最好注解。《英雄》需要鼓乐,谭盾选择了日本乐队鼓童。乐队在日本一个偏僻的小岛上,他使用了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各种交通工具才到达这个小岛。上岛后,“鼓童”和谭盾不谈工作,整天喝酒聊天,就像陶渊明一样。就这样,半个月过去了,直到忘了是什么晚上,拿起鼓杵挥舞。谭盾突然觉得他们很牛逼。这就是他所谓的“让他们的生活更有艺术感”。

无独有偶,谭盾讲述了另一个故事:一位日本流行音乐制作人和他去北京一家录音棚录音。他们邀请了一批北京最好的演员。这时,出现了一批中国音乐家。他们穿着旧衬衫,大裤衩和扇子。一进录音棚就吵着要人打牌。日本音乐制作人想知道,“他们是被邀请的表演者吗?”。结果一次试听下来效果非常好。-我想这是一头牛。这就是他所谓的“让他们的艺术更加生活化”。

但“神管两头,我管中间”的李敖却不这么认为。在谈到中国的“麻将”时,他说了一句和谭盾类似的话,但有不同的寓意:“麻将军征服了中国,这还不够。光绪三十三年(1907),继薛平贵之后开始东进。没想到,日本这个民族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日本人勤劳,没有那么多闲暇时间可以浪费,所以麻将无法普及;第二,日本人对道教如此热衷,以至于赏花、钓鱼、喝茶、写字、下棋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日本人都很重视,比如“养花”、“钓鱼”、“茶道”、“书法”、“棋艺”,麻将也不例外。日本有个“麻将联盟”,最厉害的川崎在“麻将八段”里排名很高。在邋遢的中国人看来,麻将这样被送进“魔道”有什么好玩的?至于佐藤裕仁写的什么“麻将”哲学,在中国看来,更是自找麻烦。大概是日本人的认真已经让人没胃口了。麻将无法取代‘娇弟’,成为日剧。应该在这里。”

颇愿意解剖中国人的柏杨,也一度被日本人的“生活的艺术性”大倒胃口。这个人曾经被问到“你们河南人从来不洗澡吗?”中国人在慕尼黑街头吃早餐时,选择了一家日本咖啡店。“这两个世界上最精致的国家在一起,有着一尘不染的商店和女售货员,就像仙女居住的冰宫。”以至于“我紧张得一百个不舒服。吃了半杯咖啡,我跌跌撞撞跑了。”白洋在谈论中国人的肮脏。正如他所说,从日本餐馆搬到中国餐馆,就像“从寂寞的雪原跳进马厩”——套用一句相当粗俗的话——一个是“春雪”,一个是“下里巴人”。其实,“白雪”和“巴人”的背后,是两个民族对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态度差异。

为什么日本人对艺术的观念趋于纯粹和极端。我觉得这和鲁恩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日本人对善恶关系的弱化以及日本人缺乏“仁”有关。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在日本哲学中,身体并不邪恶。享受可能的身体快乐不是犯罪。精神和肉体不是宇宙中两种对立的力量。这个信条从逻辑上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世界不是善恶的战场。”——善恶的混淆使得日本民族在人格发展上缺乏限制和规范,“仁”的概念的缺失是“善恶不分”的根本原因。“自7世纪以来,日本人多次从中国引进伦理制度。忠孝本是中文。然而,中国人并不认为这些道德是无条件的。在中国,忠孝是有条件的,在忠孝之上还有一种更高的道德,那就是‘仁’,通常翻译为‘善良、博爱’,但它的含义几乎囊括了西方一切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要有‘仁’。如果统治者不仁慈,人民可以起来反抗他。仁慈是忠诚的先决条件...中国伦理的这个前提,日本从来没有接受过。”无论是日本学者把日本对“仁”的排斥归结于帝制,还是他们沾沾自喜地得出“这种道德法则对中国人是好的,因为中国人的劣根性需要这种人为的克制手段”,这样的现实导致了日本人极端而纯粹的审美方式。

这种审美的极端和纯粹在设计中的体现,是一种设计美学和设计方法上的偏执倾向。既有定量的追求,也有定性的引导。比如对“世界最小”(不同于中国对“世界最大”的幻想)的追求,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体积的极端认同。在韩国学者李宇宁的《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一书中,曾有这样一段关于日本工匠和普通人的奇观描述:世界上最小的飞机模型长1.6厘米,宽1厘米;世界上最小的摩托车长17.5 cm,重1.7 kg(作者也可以短时间骑);一粒米上写着600个字,一粒芝麻上写着160个字,一粒黄豆上写着3000个字——这种奇技类似于中国的“鼻烟壶文化”。但不同的是,日本人的“退缩意识”是一种普遍行为。即如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方和彻所说:“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即从一寸法师到一盆植物、一个庭院、一个茶馆...俳句,他们总求小事,总想尽办法“缩水”,这是日本人行为的根本。这种意识已经转化为微电子技术的高度发展,从而导致了日本经济的繁荣。”正因为如此,在日本这片土地上诞生了“随身听”、“数码相机”等精密、微型的电子产品。尽管李育宁认为“欧美工业的殖民主义正在走向尽头,节约受到高度重视,但日本的‘收缩意识’经济暂时仍有活力。”(《日本人的缩水意识》)但显然,这样的“缩水意识”不会过时。符合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原则和设计中提到的三个“再”原则。

此外,在设计美学的形式语言中,也就是在品质方面,日本设计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极端原则:日本电影可以像樱花一样纯粹,但也充满了暴力和混乱。以武侠片为例:中国武侠片的暴力美学是“舞武不分”,在动作中体现出如书法般的节奏。而在日本武侠片里,暴力美学发展到了极致,所有动作都被省略,只剩下开、承、转、合的节点。通常我们能看到的是:两个决斗者互相盯着对方,站着不动,一有机会突然拔剑,毫无接触的擦肩而过,仙鹤突然倒下,再次凝固——最先笑的必然先倒下。这种极端的遗漏体现在各种艺术和设计类别中。安藤忠雄的建筑和三宅一生的服装都体现了日本设计师对他们所关注的设计元素的专一热爱。

日本人的偏执和执着造就了独特的日本文化,但我总觉得这种美是一种忧伤,总觉得纯白的樱花背后有一抹腥红的血。符文本尼迪克特和李宇宁给我们做了很多解释,但我总觉得无论解释的多么复杂和详细,都是那么的贫乏和无力。这个国家太复杂了,中国人已经失去了研究它的兴趣。

补充日期:2003年6月-01 22: 13: 56

《菊与刀》看了几个月才看完...

写得很好

但是我对日本文化一点兴趣都没有。

日本动漫的特点是剧情丰富,景点多,人精。欧美动画主要是讲故事的内涵和制作的精良。

相比欧美,日本动画的动画原理较弱,主要体现在口型上。日本动画的口型一般是三帧,欧美则是根据台词专门做口型。然后欧美通常会制作动画电影系列,其中一部耗时很长,成本很高。

日本动画大多改编自热门漫画和小说,受众也很大。现在应该没有人没看过日本动漫。当被问及最喜欢的动漫时,他们通常会回答日本动漫。日本动画涉及面广【这和欧美不一样,欧美不允许有血腥场面(不包括《海底总动员》里的流鼻血),血腥场面要经过审查才能投入市场。]可以说日本动漫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观看。看动画的时候,可能会发现看到自己的影子,跟动画有* * *音。

普通人看动画片很在意剧情的好坏。我觉得日本漫画的情节比较好。欧美动画片有时候太深奥看不懂,欧美的结局永远是王子和公主在一起的完美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