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红色记忆
翻开铁岭百年历史的画卷,循着拓荒者深深浅浅的足迹,去寻找那些并不久远的故事,那些枪林弹雨的战役,那些惊心动魄、波澜壮阔、波澜壮阔的壮举,就像昨天一样。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鲜活的生命走过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历程?一系列红色往事如何才能被铭记于天地之间,镌刻于岁月之中,化为根深蒂固、血脉贲张、生生不息的基因,代代相传,成为中国* * *产党光辉历史上永不衰老、永不褪色的一道风景?
无论是泛黄的老照片,还是依然屹立在尘埃中的雕像,都在讲述着理想信念、荣耀尊严的故事,带领我们走进遥远的时空,回望人间沧桑,诠释着无尽的家国情怀。
因为你是一座丰碑,你有一个高于天的理想;因为你是英雄,你有穿越生死的境界;因为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我们对你充满了敬佩和怀念!在中国* * *制作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让我们以初心回到那些多事之秋,重温那些红色记忆。
殷罡学院红色摇篮
历史的脚步已经迈进了20世纪初的大门,铁岭正处于“山河百战,雁过千里”和“古银城几遭摧残”的乱世之秋...和流水无关”。行云流水可以无情,但人有情,有句话说得好,天地有义,英雄出险境。从19年底到20世纪初的短短30年间,殷罡公学聚集了一批有正义感、爱国爱教的仁人志士,老师们心系天下、肩负道德,学生们志向远大、出类拔萃。
殷罡学院屏幕墙
20世纪初的殷罡书院为什么会涌现出一批伟大的革命人物和红色精英?殷罡学院是如何成为红色英雄摇篮的?这有其历史渊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刻的社会背景。自郝禹创办“知事堂”以来,殷罡书院传承了追求真理、勇于实践、济世救民、思变求新等正义之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数百年来从未间断。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由于辽河航运的开通、邮政驿站的设立和中东铁路的开通,铁岭发展了便捷的交通、开放的东西文化、畅通的南北信息,为新思想、新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辽河航运、邮政驿站、中东铁路成为殷罡书院红色摇篮形成的独特地理环境的三大要素。正是在这一时期,书院聚集了赵维成、张、刘殿元、高、曾宪文、桂成九、邓、、王等一批具有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的教师和学者。晚清政权的腐败衰败和西方列强特别是日俄帝国的侵略,极大地刺激和震撼了殷罡书院的知识分子。风雨飘摇的社会现实促使他们觉醒,让他们站起来成为奋斗和战斗的主心骨。在这些知识分子中,有的是师从任和的,如曾宪文。
殷罡书院龚浩寺
20世纪初的殷罡书院(殷罡书院)是一所富有创新精神、注重道德修养、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学校。学校将书院创始人郝玉的故事、岳飞抗金的故事编入教材,并创作歌曲供学生演唱,把爱国兴国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殷罡学院总院长曾宪文经常在学校报告会上就时局发表演讲,告诉学生,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大的战争灾难,都以中国的屈辱而告终。原因是中国软弱无能。他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殷罡学派还把外地的革命诗歌引进学校,作曲、演唱。1904,学校组织演唱《我何时才能醒来》,开篇是这样一首歌:“一旦有病的人病了,邪烟鸦片进。唉,我家累死了,四千万厄运来了。”另一首《醒来》大声疾呼:“奉劝同胞们快醒来,不要学睡狮高枕无忧,坚守我的山河,守护我的中国……”1906年,驻守铁岭的侵华日军大张旗鼓地纪念日俄战争胜利一周年,举行仪式悼念在日俄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士兵,宣传日军的“功绩”,并在龙首山上修建纪念馆。面对日军的屠刀,殷罡书院组织青年在学校礼堂一遍遍演唱岳飞的《满江红》,表达青年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怒,极大地激发了铁岭青年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气。辛亥革命前夕(1910),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革命党的活动处于低潮。当时就读于奉天政法学院的铁岭青年赵振清,对朝廷的腐败感到愤怒,担心无法报国。他一个人去了北京,用自暴自弃的方式写了一封信,用鲜血唤醒了人民。但朝廷即将灭亡,其学校奉天政法学院以骄横为由将其革职。消息传到铁岭,铁岭学界和青年学生一片愤怒,纷纷支持赵振清。殷罡学派在大礼堂召开大会,邀请他到家乡演讲,引发改良与革命之争。坚持一个革命者立场的学校历史老师王先生挺身而出,引用大量事实告诉学生们,中国领土被列强屠戮的根本原因是朝廷腐败,引狼入室,杀爱国者,清政府无可救药;中国要富强,就要走孙中山先生的道路,推翻清朝的专制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年轻人要和谭嗣同“要留在昆仑山”的革命热情作斗争。从那时起,殷罡学校的高年级学生组织起来在城市和农村进行演讲,宣传爱国主义、变革意识和战斗精神。社会名人郑佩伦写了歌本《辽东梦》,被学生带到农村去唱。《辽东梦》大言不惭,开篇就有明确的意思:“学生穿衣服,年轻时读过诗书,对义有粗略的认识。我一上台就满腔爱国热情,一开始就把国家大事讲了。”然后,他接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叫人们不要再睡了。吸引人的结局震耳欲聋:“辽东人民快醒了!”
银港学院
殷罡书院创始人郝禹有诗:“晨谈尧舜之歌,千山绿落殷罡。可知天道永远是对的,从此凤凰从丹山出发!”正是多灾多难的中国近代史造就了不同的殷罡学派和殷罡学派。这片红色的摇篮孕育了许多坚持真理、敢于牺牲、充满革命理想和家国情怀的铁岭人。从这里,他们走出了时代伟人和闪耀英雄,成为* * *和国家红色记忆中耀眼而辉煌的一页,展现了铁岭独特的历史基因和文化现象。
周恩来:从铁岭开始革命之旅
1910年春,12岁的在叔叔周(曾在铁岭工作)的号召下,从家乡江苏淮安来到古城鄞州,转入书院(殷罡书院)A班学习三年,在这里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当时铁岭学术界的爱国活动空前高涨,殷罡学派是一个爱国气氛非常浓厚的学派。学校编写乡土教材,赞美家乡的美丽富饶,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周恩来在这里学习了《何时醒来》、《快快醒来》等励志歌曲,深受反帝爱国思想的影响,激发了强烈的爱国志气。这时,殷罡学校也聚集了一批接受新思想的爱国教师。班主任兼讲师张(张春久饰)是一个有新思维的人。书院总干事、国文课第一任老师曾宪文是孙中山的支持者;举办古文补习班的高允恭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的诗歌多揭露日俄列强的暴行和清廷的腐败,其忧国忧民的思想对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久,同盟会机关报《人民日报》和同盟会在东北创办的《长春日报》等革命书刊相继传入铁岭,成为殷罡学校爱国师生争相阅读的刊物,周恩来开始阅读革命书籍。殷罡学校开设了语文、算术、历史、地理、珠算、音乐、图画等课程,使周恩来能够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周恩来记忆力惊人,学习刻苦,从各种进步书籍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周恩来初到铁岭时,曾住在铁岭东北郊的地云所村,养了三匹马,周恩来跟着他去放牧。1962 6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铁岭县地云所村考察时,对这件事记忆犹新:“我小时候在这里,饶过你们村里的牛马。”在铁岭上学期间,周恩来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玩户外游戏,跑步,跳绳,拔河和踢毽子。放学后,他经常爬龙首山,每次都要往返五里路。
青年周恩来的题词
铁岭殷罡书院是周恩来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站。
石浦:年轻的鲜血染红了雨花台
1965438+2003年8月24日,石浦出生在铁岭市龙山脚下的时嘉大院。1920就读于铁岭南门里县第一小学(殷罡书院),1926考入奉天(沈阳)省第三高级中学初中部。当石浦在铁岭和沈阳求学时,东北正处于冯至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而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正在迅速壮大。自1904日俄战争以来,日本人以经营南满铁路为名,将道路两侧大片森林和土地划为“隶属之地”,享受各种特权,践踏中华民族尊严。石浦自幼目睹国难、内忧、外患,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心中萌发了反帝救国的念头。石浦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功课优秀。他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通过逃课完成了初中课程。1927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北大学附属中学文科二级。年轻的石浦皮肤白皙,聪明伶俐,热情开朗,有正义感。他乐于助人,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哥哥”、“神童”。经常参加东北进步团体组织的平民教育、抵制日货、文艺宣传等爱国反帝运动。他喜欢读鲁迅和茅盾的作品,也阅读《新青年》杂志和收集的各种进步书刊,如饥似渴地吸收新思想和新知识。新的革命理论让石浦大开眼界。他初步认识到民族危机的根源,经常对好同学说“年轻人要革命一切黑暗的制度”;"只有推翻帝国主义,消灭军阀,中国才能得救."1927年底,在同学郑复舟的介绍下,石浦秘密加入了国民党组织,但东北国民党的腐败让他感到失望和沮丧。1929年6月,石浦满怀报效祖国、拯救中国的雄心壮志,与同学从沈阳经大连、上海前往南京求学。同年7月1,从上海抵宁,住在贫困生聚集的花牌楼太平巷冯至堂,9月初考入金陵大学物理系。
金陵大学的石浦(右一)和他的同学(1929)
在南京求学期间,石浦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军舰在下关河上大摇大摆地行驶。鼓楼后街上的高楼大厦、豪华餐厅和富人的华丽别墅,与街上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灾民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京“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青年石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此期间,石浦接触了《生产党的宣言》、《家庭的起源》、《私有制与国家》等马列主义著作,他爱上了一首歌:“工农真苦,资本家剥削他们,士绅欺负他们;国民党千头万绪,压榨得真凶...打倒国民党,驱逐美日英,建立苏联,红旗灿烂;工人解放了,农民翻身了,大家欢庆和平!”1930年初,经已加入中国党组织的同学、老乡陈景行介绍,石浦加入了中国* * *生产党。当时的南京正处于国民党统治下血流成河的白色恐怖之中,党的地下工作十分艰难和危险。石浦坚定地对战友们说:“如果你们不准备在南京杀头,就不要加入* * *生产党!”为了鞭策自己,他立下誓言:“努力就是生活,只有人死于抑郁。”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为之;思想要系统化,行动要自律,生活要平民化;不要悲观不要懒惰!不要骄傲!“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在大街小巷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经常在半夜校门关闭后返回,悄悄翻墙。他经常在石婆婆巷附近的中央大学后门联系同志讨论工作,有时也打着打乒乓球的幌子去城南一个空院子参加党的会议或接受上级指示。在石浦等人的努力下,金陵大学党组织很快成为南京市委领导下最强大、最有战斗力的队伍之一。
1930年3月,日本军舰公然藐视中国主权,直入长江,停泊在南京港,准备在舟山群岛附近举行演习,但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向其敬礼。与此同时,南京下关的英国商人和和记洋行的工人罢工,要求提高工资,遭到资本家的残酷镇压。4月3日,英帝国主义者勾结国民党反动政府,雇佣流氓殴打罢工工人,当场打伤数十人,制造了南京历史上的“和记大屠杀”。这些接连发生的事件激起了南京人民的极大愤慨。南京市委决定发动和组织群众,成立“和记大屠杀后援会”,支持和记洋行工人的斗争,举行全市反帝反国民党政府示威,把运动推进为工人、学生、市民联合行动的政治斗争。石浦积极参加声援活动。4月5日凌晨,他赶到中央大学,与晓庄师范学院和中央大学的师生汇合。他和陈景行站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喊着口号,向下关进发。一路上,市民和民众加入了游行队伍。当他们冲破反动军警的封锁,到达下关时,游行队伍已达一万多人。这支庞大的队伍围绕着和记黄埔游行,石浦等同学带头高呼口号:“抗议帝国主义屠杀工人!”“支持和记工人罢工!”对群众的宣传和鼓动。游行队伍行至下关河时,群众看到停泊在河中的日本军舰更是怒不可遏,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军舰滚出中国长江!”示威一直持续到晚上。这次示威是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后,中国* * *产党在国民党统治中心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的、成功的公开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府。
1930 4月至5月,南京市委将党、团、工会组织合并,组成南京“红五月”行动委员会,要求利用5月的每个纪念日开展活动,实现5月30周年五打(罢工、罢市、罢市、罢市)。石浦和陈景行决定先在金陵大学发动罢工,这是“五大罢工”的第一枪。5月下旬,石浦、陈景行和其他学生设法在金色大礼堂组织了一次文艺晚会,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一起欢呼,并同意关灯和散发呼吁罢工的传单。但由于敌人戒备森严,散发传单的学生被逮捕,行动失败。5月26日晚,石浦画了一幅揭露英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漫画,27日一早就张贴在校园里,号召同学们报名参加5·30纪念大会。漫画发布后,引起了学校的关注。武装特工突然搜查学生宿舍,石浦的名字在黑名单上。敌人的疯狂并没有吓住石浦。5月30日,在国家大剧院门口,石浦等人趁着电影散场时观众拥挤,高喊反帝口号,发放传单,然后在人群的掩护下回到学校。
1930年6月,李主持的中央政治局通过《新的革命高潮和一省或几省的第一次胜利》决议,计划在沪、宁等大城市举行总罢工和总起义,实现一省或几省的第一次胜利。* * *南京市委计划8月底举行暴动,计划在暴动中夺取国民党机关,占领下关电厂、自来水厂、邮局。石浦负责联系组织北区的投放。此时南京局势更加紧张,国民党军警疯狂追杀革命志愿军。由于汉奸的背叛,8月25日,石浦和陈景行在住处被捕,关押在国民党南京警备司令部看守所,那里关押了大批党员和革命志愿军。石浦是被捕者中年龄最小的。面对敌人的威胁和利诱,他正气凛然,无所畏惧。他在法庭上大谈侃侃,历数蒋介石和国民党祸国殃民的罪行,法庭人员无言以对。敌人无能为力,于是残忍地将他吊死,用铁丝穿过手掌殴打,企图迫使他屈服。石浦被严刑拷打致死,遍体鳞伤,但他没有动摇,没有屈服。根据国民党的“法律”,18岁以下的人不能判死刑。凶残的敌人没有从石浦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他恼羞成怒,把档案中的年龄从17改为19,被判死刑。
石浦在铁岭的家人得知他被捕后,尽了最大努力营救他,但没有成功。9月4日,1930,敌人将石浦、陈景行等8人押至南京雨花台刑场。一路上,石浦等人不停地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直到临死前的最后一秒。
这组手稿由张雅英市档案馆和党史文献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