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texti.asp?id=577675
刘铮,字彦修,宣州南陵人。进士和。知常熟县,有善政,县民称之。元丰中时,为监督帝国,法官跨长江、淮西江调动,广西部分监狱被抬高。邵生初登帝位,复奏道:“元佑编《先帝实录》,以司马光、苏轼之徒范祖禹、黄庭坚、秦观为例,使其轻易增减,诬毁先烈,欲使国法明朗化。他还说:“苏轼贪而骄,与君之义无关。他已经试图认罪死罪,始皇帝原谅了他。他敢拿圣旨里的怨念,难听,难听。库帖的策划和试探,就王莽和曹操的事来说,都是分简分赅,而石一问及此事,就传到四面八方,忠臣耳中,令人心寒。愿向世人昭示这是一种罪恶。“当时祖昱等人已经被贬,被贬到颍州,但救活他们并不如意。入右很累。惠时,秦升来到后宫,秦赐葬后,大臣想用公主做礼物。盛曰:“母若重子,子为天子,则母为皇后,园陵应改为山陵。他还说:“门下侍郎韩重言是靠德当选的,但他无法启动政府的渐进。”皇帝怀疑他私下观望,他知道濠州。改广州,加包等制,以吏部侍郎唤回。皇帝称之为议秦之恩,褒为两品,移为户部尚书。蔡京编造袁媛帮汉奸,说:“汉唐失势,皆分朋党。今天,他们的意思是前者是党,但他们知道后人并不把现在当作党。”不评为三等,有事最好,有事居中,有事垫底,不怨其名,“北京不幸福。”还说户部月收入不足以补偿。景宜怒,兵部徙。认识周琦并移居润州。张商英进入了这个阶段,被称为吏部尚书。救人者不省人事,官方乘虚而入,为汉奸,左转工部,让有学士学位的知同州。尚英赴任时,石升任,瓦解,降级,升洪清宫,卒。
著名作家:阿英(1900——1977),原名钱大富、德福,笔名钱兴屯、、张、张若英、、、牟斗死、残夫、韩凤菊、阮武鸣、鹰隼、。他的父亲钱是一名钟表匠。阿英进了一所私立学校,接着是安徽公学附属小学,然后去了省商业学校。学校关闭后,它被转移到芜湖圣雅阁中学,然后到崔雯中学。> 1918被芜湖邮政局录取为邮政生,年底辞职。1920年初,去了上海,考上了中国工业学院。开始在《解放画报》等刊物发表诗歌,并参加上海学生会工作,担任《学刊》主编。我在上海遇到了邹恩润(陶芬饰)和周,暑假回家又遇到了和高。1937抗战爆发后,与郭沫若、夏衔等创办《王久日报》,成立出版机构“于风书店”,编辑《文学》杂志,为《鲁迅全集》的出版提供资料。1938年出版了黄镇的《西行漫画》(后改名为《长征画集》),受组织委托保存毛泽东作品和党的重要文献。出版有《抗战文学》、《刀剑集》、《晚清小说史》等。,参加戏剧活动,组织剧社,创作剧本,参与导演,著有《春风与秋雨》、《血色玉花》、《海上英雄》、《洪》、《牛郎织女》、《杨谔传》等戏剧
战争现场
盖下遗址惊现史前房屋遗址
从“拔山励志”到“霸王别姬”,从“四面楚歌”到“四面埋伏”,我省固镇县郝城镇“盖下遗址”被赋予了许多瑰丽动人的传奇。传说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垓下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然而,盖下古战场在哪里?几千年来,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痕迹,调查和论证。
从2007年到今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对盖下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不仅发现了一处距今4600-4300年的史前城址,而且通过发现证实了“霸王曾在城中作战”的历史事实。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淮河中下游没有史前城市遗址的空白,而且为探索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淮河流域的文明进程提供了宝贵的新考古资料。专家说,盖下遗址记录了一段战争历史。
目前,第四次考古发掘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昨天,本报记者前去探访。
垓下遗址曾是“禁忌之地”
“垓下古战场”位于固镇县濠城镇,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但是关于盖夏之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一般有三种说法:一是盖下位于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岸;其次,垓下位于河南陆毅东;第三,1995版“安徽地图”标明盖下位于安徽省固镇县沱河南岸。
固镇县郝城镇沱河南岸的“盖下村”,历史上被老百姓称为“霸王城”。6月12日,记者到达盖下村遗址所在的盖下村发掘现场时,已是上午十点。由于前天下小雨,挖掘工作暂时停止。记者注意到,这是一片地势高耸的开阔地,依河而建,四面环水,一阵微风吹过,金黄的麦田荡漾。
73岁的老人毕从发是个不折不扣的人。从古队入驻盖下开始,他就和妻子一起参与发掘。从那一刻起,他相信盖侠可能真的和项羽有关系。这一次,毕从发老人负责看守工地。虽然一天一夜只有24元钱,但老人觉得责任重大,每个进入考古现场的人都要看一眼。
毕从发告诉记者,盖下村也叫王霸,现在只有五六十户。“这曾经是一个‘禁忌’。麦田下到处都是碎瓦,小麦很难生长。每次暴雨过后,村民们都能捡到大量的铜钱、箭头和一些不知名的东西。大家都觉得下面坟墓多,是禁忌,不吉利。虽然很开阔,又近水,但全村人口始终不旺。”
史前房屋让这座古城大吃一惊
在考古现场,记者看到考古探头呈“L”形,南北向,面积约几百平方米。最深处已超过2米,文化层已挖掘至12。
在发掘区的南部,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面积的黄土表层,判断为台状遗迹,可能是建筑基址。目前,堆放在平台状遗物周围的地层正在清理中。发掘区的北部是古城墙。据介绍,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墙顶部有大堆红烧土块,经考古人员清理后发现是红烧土房遗迹。建筑工地是半地穴,平面呈长方形,地面和墙内侧用白灰打磨。目前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清理,并在其周围进行了搜索,以查看是否有其他与此相关的房屋和遗迹。
房子的遗址在新石器时代,这也是考古以来第一次发现。记者注意到,勘探侧南侧也有大大小小的坑,包括一口无底的井。省考古队的专家知望说,大大小小的也是灰坑,初步判断水井是汉代的。这些井很深,里面有水。
“我们在这里种了一辈子地,从来没有找到一口井。直到这次考古发现。”毕从发告诉记者。
知望告诉记者,目前,该发掘区已基本发掘出汉代的地层和遗迹,充分暴露出新石器时代的水平。此次发掘发现的汉代遗迹包括灰坑和水井,新石器时代遗迹包括城墙、房屋、墓葬和灰坑。
据悉,虽然王霸城已被证明是大汶口文化末期和汉代叠加的城上之城,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上面的城墙是项羽所建。“在项羽和刘邦交战的短暂时间里,建城非常困难。但种种迹象表明,城上确为汉代。”
四次挖掘,挖掘出一段战争史。
垓下遗址历来被称为楚汉决战的战场中心,1986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07年以来,盖下遗址已经被发掘了四次."发掘现场的省考古队专家知望告诉记者。
第一次发掘于2007年10月30日至2007年5月4日。发掘以钻探为主,旨在寻找盖下遗址的具体范围和时代特征。在这次考古勘探中,发现遗址周围的城墙是南北方向不规则的长方形,大部分城墙仍然屹立在地面上,保存完好。城墙埋基保存完好,结构形制清晰。古城包括护城河,城址占地近20万平方米。考古方面,发现了城墙、城门、护城河、道路及排水系统、夯土建筑遗址、窑址、活动场所、焖土遗存、水井、灰坑等重要遗存,出土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钱币等各类器物170余件。
考古发现表明,盖下遗址是大汶口文化晚期有人居住的聚落遗址,距今4600年至4300年发展到龙山文化时期,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区域性文化中心。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盖下早期城址是我国淮河流域的重要发现,填补了淮河中下游没有史前城址的空白。
第二次挖掘始于2008年3月。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城墙地层堆积的解剖,验证古城墙修建、使用、废弃的确切年代,进一步确定遗址的文化价值。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发现,汉代建造的城墙直接叠加在早期城墙上,夯层明显,尚有8层遗存。也就是说,盖下古城墙应该分两个时期修建,一个是史前龙山文化末期,一个是汉代。“大量箭簇的发现说明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大的战争。”知望告诉记者。这和史书中记载的项羽的下夏之战非常吻合。
第三次发掘开始于2008年6月。这个挖掘点位于遗址的东部。在前两次发掘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发掘资料,并根据勘探情况初步探索了盖下古城遗址的结构布局。目的是解剖古城遗址中的东城墙缺口,解决缺口的年代和性质问题。同时揭示了城门缺口附近的古道。此外,城西北角的发掘旨在查明城内遗址文化积淀的年代和内涵,了解城内积淀与城墙之间的重叠联系。
“这次发掘是第四次发掘。”知望说,这次发掘是为了进一步发掘城址的文化内涵和城址西北部的疑似居民区。
同时,垓下遗址的发掘结果与垓下是楚汉战争古战场的事实并不矛盾。盖下古城在史前就有完整的防御功能。到楚汉战争时,城址还保存完好,有高墙深沟。所以很可能是项羽撤退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把古城池作为据点来坚守。城内发现的一些楚物件和大量铜家人充分说明了城址与楚及战争的联系。汉朝时加了城墙,在北城墙处人工挖了一个可能作为水门的大水箱。此外,城内丰富的汉代遗存也证明了城址可能确为汉代县城的水池。
在几次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由石头、铜和铁制成的箭簇。由于垓下地处淮河流域,这里的战争可能不仅仅是楚汉之战,甚至很多战争早在史前就发生了。垓下遗址可能记录的不仅仅是垓下之战,更是一场战争。冰冰文/图
芜湖古城文明札记
(1)八百里皖江,浩浩荡荡,见证了芜湖的悠久历史。
就像繁昌先后发现的稔子洞旧石器遗址、柯家冲古瓷窑遗址、三山商周遗址一样,还有著名的芜湖城隍庙遗址、南陵县大宫山古铜矿遗址(已发现西周至唐宋时期采矿炼铜遗址35处)。回顾芜湖古代文明史,可以发现,你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拥有“楚王城”、“三国吴栋城”、“王敦城”、“宋城”、“明城”等众多历史遗迹,展现了古城文明的辉煌。
芜湖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春秋时因“地势低洼,聚鸽飞鸟”而得名“九子”。该城位于现在市区东南20公里处,是芜湖聚落的开端。汉元丰二年(公元前109),此地因“低地死水”而得名“芜湖”,设立芜湖县。三国时期,芜湖是孙吴抵抗曹魏的重要据点。吴二年(223),郡址由九子故里移至清漪江口。
这里,有中国第一座炼钢遗址——神山。旧石器文化遗迹和古代炼铜遗址证明古芜湖的冶金和制造业技术水平非常发达《图经》中说:“朱赤山,在县城东北六十里处,有一座干部墓,神山上有一座磨剑池。这里是干将们淬剑的地方。上面有磨刀石。”这意味着在春秋战国时期,将军们和莫邪在这里为楚王铸造了举世闻名的男女剑。《中国通史纲要》说:“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而且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早。”从65438年到0978年,北京大学的侯仁之教授对神山进行了实地考察,次年他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发言,呼吁人们保护世界上最早的炼钢遗址。
这里有小九华景区广济寺,佛教第一宫,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朝894-898年,在柘山修建永庆寺,1008至1016年改为宋代钟祥时期的广济寺,并一直传承至今。与宋代治平年间(公元1065年)在赭山南坡修建的砖塔形成对比,形成“赭石青蓝”的景观。到了宋代,“碧清塔、江景雄伟、天门烟浪、荆山冷壁……”等美妙的“芜湖八景”已基本成型。
在这里,有一个中国著名的圩田水利工程——万春圩。嘉祐六年(1061),沈括任安徽宁国县县令,在芜湖地区发起修建万春圩工程,一次性动员民工14000余人,开辟了1270公顷能泄能灌溉的良田,保证旱涝丰收。当时是江南最大的堤防工程。修复后,大堤及周边地区广泛受益,故命名为“万春圩”,沈括写了《万春圩图》。如今的万春会仍在发挥作用,芜湖学者纷纷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工业和贸易城镇。南唐时有“塔柱”、“千烟花”;宋代冶炼达到顶峰,称为“铁到芜湖,自成钢”。明朝成为当时的印染中心,记载“织布仍在松江,浆染仍在芜湖”。清代芜湖著名铁画家唐天池与当时古书画派代表人物小合作,以锤为笔、砧为砚、铁为墨,锻造出中国特有的技艺——芜湖铁画。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开放芜湖为通商口岸后,芜湖成为米商口岸,贸易繁荣。因为芜湖水运发达,李鸿章把外省的米市搬到了芜湖。从此芜湖米市兴盛,居全国四大米市之首。芜湖逐渐发展成为长江下游的主要商埠和国内外贸易的港口,也成为安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与繁荣,促进了以寺庙为主体的景观的发展。永寿院建于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年)(北宋二年改为吉祥寺,即今天的吉和街所在地)。其宏伟的建筑和浓郁的香火在当时也是罕见的。寺北有观澜阁、三元殿等。如今沿河路防洪墙宝塔根旁的观澜阁也是以此古景命名。“大河大观”的景点,还是济河街的一条小巷。同时,“吴波亭”、“一游亭”、“清慧阁”、“御书亭”等一批民族园林建筑也相继问世。中江塔的修建始于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由于种种原因,断断续续持续了50多年,直到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才完工。乾隆年间,“鸿源园”与“莲人居园”合并,改名为“秦羽别馆”,归芜湖知府陈生秀所有。清道光年间,官人王泽晚年退休回国后,将其买下,加以改造,改名为“西游院”,意为“望随右军,誓不出家”。清末民初,李鸿章家族在原有园林设施的基础上大力建设,先后修建了“刘春园、烟雨墩园、景春园、长春园”和住宅,初步形成了环湖大园林体系。但1937年,日军占领芜湖后,好山好水好风景从此没落。如今,“吴波秋月”和“春日打鞭”已被修复,其神秘的故事仍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通过一些历史遗迹,如楚王城遗址(南陵黄池乡城西村)、南陵黄盖墓、萧墓、夫子庙大成殿、官署正门、县碑(位于市第十二中学,有宋代书法家米芾题字)等,我们仍能回想起当年芜湖的壮丽风光。
(2)历史上,芜湖,一个水乡,一个自然风光宜人的国度,曾有文人墨客踏足,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诗词、篇章。早在南朝梁时,梁缘(萧艺)就写了一首诗《泛芜湖》,歌颂芜湖的风光。唐代诗人李白《望天门山》:“天门断楚河开,清水东流回此处。两岸青山相对,孤帆来。”中唐诗人刘智的《过芜湖》赞美诗:“百里芜湖县自汉封。秋天下雨,沙浦涨潮晚。近海鱼类含盐量丰富,频率高。遇见老人,赞美唐尧。”。宋代文学家梅写过《时鱼》:“四月鱼满波,渔舟在家。甜肥不入师口,一枚铜钱占尽桨齿之利。”万边亭一直是旅游胜地,文人墨客写的诗也很多。李白《南下写书》诗中说:“我不管七宝,只留在路旁玩耍”,指的就是这个典故。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宋代文豪苏东坡应芜湖东城天元方丈云翔之邀,携幼子苏果从黄州(今湖北黄冈)乘船抵达芜湖,并为新落成的湾边亭、梦日亭题诗。苏轼在东城天元写了一首古诗《虎吟曲》,吟诵芜湖八景之一“春日戏鞭”的故事。苏辙的“鞭七宝留左,勇士徘徊不追”,黄庭坚的“我还怀念七宝鞭”,让人感触颇深。北宋诗人林逋留下了“诗中爱杜池州,说芜湖胜游”的绝美诗句。著名诗人黄庭坚饱览芜湖风光,曾在赭山广济寺帝翠轩学习生活,研习诗歌。芜湖状元、南宋爱国诗人张孝祥“捐地百亩,汇成一湖”,形成“镜湖刘溪”景区“市内最佳处”;并称赞芜湖“日照山如画,云浓水如烟”。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就写在当时的芜湖市雅集楼。雅集楼历经明清,是芜湖历史上最长、藏书最多的私人书店。清代著名小说家吴的讽刺名作《儒林外史》中所描写的街景、风土人情、人物形象等都是以芜湖为背景,小说充满了浓郁的芜湖周边生活气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古书派创始人萧赤木,生于芜湖。今天的铁画鼻祖唐天池的铁画,都是按照萧赤木的图纸制作的。1918年2月,张恨水被好友郝庚仁介绍到芜湖皖江报社担任总编辑兼文艺副刊。1919五四时期,该报副刊《皖江新潮》风靡全国,恨水先生是当时其主要撰稿人之一。潘,著名女画家,13岁时被赌棍叔叔骗到芜湖,被卖到青楼当火女。幸运的是,她被芜湖盐政潘赞化救下,为郁亮赎身,跳出火床,结为夫妻。张改姓潘,见证人是陈独秀。潘赞华不为世俗偏见所动,支持郁亮。最终,潘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兴起,潘获准赴法深造。此后,他漂洋过海,成为中国最早的画家。
(3)世纪初的那些日子,赭山苍松翠柏的背后,隐藏着安徽公学的废墟。它曾被称为“安徽的北京大学”。1905期间,陈独秀在芜湖柘山皖江中学和安徽公学任教时,曾主持《安徽俗语》传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卷《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一文指出,“安徽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是芜湖,在芜湖的活动中心是安徽公学(安徽公学是皖江中学的姐夫学校)。这一时期的革命人物有陈独秀、李光炯、张伯春、苏(著名诗人、作家、人民日报主编)、(著名革命家、文学家、书法家,孙中山建国方略的起草者之一)、张、柳亚子等著名人物。中昌街20号,20世纪30年代芜湖科学书店。由鸡西人王孟邹创办,1903任经理。它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都是时代的前驱。被称为“革命的据点”、“新文化的媒人”。卖《新青年》、《指南》、《湘江评论》、《鲁迅的呐喊》等早期革命书刊。1904年下半年,在安徽公学和芜湖赭山中学当老师的陈独秀,住在书店的小楼里,编了双月刊《安徽俗语》。他两次去芜湖,历时两年多,都住在这里。从65438年到0926年,现代作家阿英在芜湖编辑了激进而清新的杂志《苍茫》。王赢是20世纪30年代出生于芜湖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和女作家,她的自传体小说《包谷》生动地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芜湖的风土人情,展现了当时流行的芜湖风貌。1911年,新剧《恨海》在大剧院进行了多次演出,这是安徽戏剧的首次演出。在市区的赭山上,有著名抗日志士戴安澜之墓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王稼祥纪念馆。镜湖西南有纪念早年安徽省代省委书记王步文牺牲的步文阁、王赢文化名人纪念馆、在芜湖编撰早期革命著作《苍茫》的阿英图书馆、孙中山访问芜湖的地方等。革命先辈云、、早年活动芜湖时的旧址。登上江南第一舰的解放军,在芜湖荻港岸边登陆。这些都是《红土地》的亮点。(来源:五仁在线用户:镜湖柳岩)
/Xinwen/2005-02/05/content _ 3695256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