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服了某些人了……
这个谣言,最初是由凯萨琳·利莱(CatherineLeroy)拍摄的照片在巴黎《竞赛》杂志上公开,照片上是有一名美军士兵尸体附近有一把AK和M16。这消息传到美国国内,一片哗然,批评M16的浪潮此起彼伏,尤其是反对采用小口径的人推波助澜、添油加醋,于是就有了“美国大兵扔了M16捡AK”这个谣言。
一般人都没想到这个谣言居然来自美国,所以不奇怪discovery的节目对此进行报道,对于discovery这个节目……真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像是龙鳞甲、M200等等无数谎言就是应他们而起的。这节目就和我国的《走进科学》一样,半专业不专业,害了不少人
当然谣言传到了我国,我国对M16的宣传一向就是贬的(这点需要解释么?),于是先后演变成“参加过越战的美军士兵回忆录所写”、“斯通纳亲口承认”、“某美军军官对老卡说”、“老卡来华访问的时候说过”等等版本...
9X年的《兵器知识》介绍M16时曾说过:由于M16A1的可靠性差,美军拣AK枪用
不得不说,国内的军事期刊对很多流行谬误负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其中最著名这是这条:(从著名的枪炮世界网站扒来的资料)
在美国访问期间,令卡拉什尼科夫最印象深刻的是,能够与M16的设计师斯通纳的会面(注:卡拉什尼科夫和斯通纳经常被我国媒体并称为当今世界两大枪王)。卡拉什尼科夫在1991年访华学术活动中接受采访时曾提到这次的会面:斯通纳不懂俄语,卡拉什尼科夫也不懂英语,由于他们两人的经历很相似——两个人都未受过专门的军事技术教育,都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语言障碍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交流。他们在一起呆了一个星期,两人一起***同研究对方设计的枪械,又***同研究了其他的枪械。
据说在访美期间,卡拉什尼科夫曾与美国一个海军陆战队基地司令会面,司令邀请他和斯通纳与基地官兵见面,及参观了一个营的火力演习。然后基地司令邀请两位枪械设计师作一次射击比赛,卡拉什尼科夫打M16斯通纳打AKM,然后交换打对方设计的枪,结果成绩不分上下。据卡拉什尼科夫本人所说,那位海军陆战队少将就在斯通纳面前说:“我是很喜欢这支枪的,我在越南打仗当连长,作为单兵武器,我非常愿意携带一支缴获的AK步枪。但是AK的射击速率和膛口声响和M16的不同我一用AK射击,士兵以为在我的指挥所附近出现了越南兵,特别是夜间,密集火力便朝我这里扑来。”斯通纳在一旁点了点头,脸部没有什么表情,也没有吭声。不过这个传闻就只有俄罗斯单方面的说法,斯通纳本人当然不会证实(没过几年他就死于癌症),但至于那位海军陆战队少将是谁,这个传闻中也没有说明这个关键问题。如果有这件传闻更详尽资料的请提供给我。使用敌人武器涉及到操作、保养的熟练程度和配用弹药的供应问题,在越南战争中的确有美军士兵使用缴获的AK,即使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在刘学昌发表的文章中,就指出常常越战中经常被扔掉的往往是又大又重的M14步枪,扔掉M16也是存在的事实,却远不如人们所想像的普遍,尤其是提高了可靠性的M16A1装备部队后。士兵们在生死关头对武器的选择,是对武器的最客观评价,但是这种现象经常被国内的媒体过份地吹捧和夸大,就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这是不严谨的做法。
-----------------------------------------------------------------------------------------
当然这和60-70年代的褒苏贬美有关,越南战争本来就是一场非正义性质的战争,所以媒体当然要贬低美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M16是第一支被派上战场的小口径步枪,之前世界步枪的主流口径是7.62MM,很多军事专家就反对5.56MM这种小口径,所以M16出了问题就添油加醋,推波助澜,导致M16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变差了。所以在谣言中,肯定是有M16的5.56MM口径威力不如7.62MM这个原因。可实际上,5.56MM照成的永久空腔比7.62MM大,无数凝胶/肥皂实验早已经证明了。
当然,这也和M16初期表现不佳有关,不过最大的原因不是M16而是M16使用的子弹,M16使用M193 5.56X45MM小口径步枪弹,本来里面的装药是杜邦公司的IMR4475单基管状药,这种药燃速快、压力曲线升得快、残渣少,但是杜邦公司后来通知陆军说无法大量生产。无奈,美国陆军只好采用了奥林公司的WC846双基球形药,美国陆军认为这种子弹成本低,便于生产,而且燃速慢,降低了峰压,有利于提高枪管寿命,但事与愿违,陆军发现,这种火药在燃烧后会在枪管里留下黏黏的残渣,增大枪管间的摩擦力,由于枪管没有镀铬,而导气系统又没有相应的维护装备和适合的润滑物,因此很难迅速使步枪恢复正常使用状,于是杯具就发生了
但是子弹是不可能换回去的,同时子弹装药是不可能换了,不过子弹不是残渣多吗,减少能产生残渣的物质就行,那就是减少碳酸盐,美国陆军将碳酸盐的含量从1%降到了0.25%,光这样导气管堵塞现象就少了一半。然后是改进复进簧,把射速从850-1000发每分钟降低到750-850发每分钟。美军还设计了新的枪托,能够储存清洁工具,并且制作发放了连环漫画教士兵如何维护M16。之后,膛线缠距由14英寸改为12英寸。而且也将枪膛镀铬,这样就防止了弹膛锈蚀。经过以上这些改进,M16的性能大大提升,故障也大大减少了。
随便一提刚上战场时,M16的初始编号是M16"E"1的"E"代表"Experiment", "实验型", 也就是说, 真的没有人知道会如何, 所以"先实验看看"
在M16改进之后,在1967年8-9月期间,有关调查人员再次在越南战场上调查士兵对M16的意见,调查小组会见了超过21,00名士兵,只有38人表示换掉他们的M16步枪,但其中的35人表示想要的只是XM177型——这是M16的缩短型。
不过有些人总会诡辩,同时夸大M16的不可靠和AK的可靠
例如,有些人总会诡辩战场上子弹用完了,步枪卡壳了,附近有AK,你不会用?不过M16会卡壳,难道AK就不会卡壳?M16会没子弹,难道AK就不会没子弹?这样扔任何枪捡任何枪都是可能的。M16的卡壳率是多少,AK47的有是多少,怎么从没见说M16卡壳率高的人提过,恐怕是因为差不了多少,根本不敢提吧
再例如M16给枪管口套避孕套,其实AK也会给枪管口套纸壳,95也会给枪管里塞纸团(这还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发明,好处在于可以立即开枪,不用卸下避孕套\纸壳再开枪)。只要枪管里有异物,什么枪都完蛋了(这需要解释么?),AK的可靠在于机匣,和枪管没关系。AK卡壳和炸膛也很平常,甚至还能着火了
M16的“少爷枪”这个名字没有听过,不过M16 的“黑寡妇”的恶名倒是随着越战传遍了世界,在越南战场上越***军有时对M16还是很畏惧的。
哈罗德·G·摩尔的《我们曾经是士兵》中多次提到战斗中M16出现故障时的解决的方法往往是一些人使用伤员或阵亡人员的步枪继续战斗,而另一些人则蹲在散兵坑底排除故障.........没听说过捡AK的,就算是捡队友的M16都比捡AK强,而且如果地上真的有一大把AK,那AK也太差劲了
而且大规模使用AK根本不可能的,丛林作战靠的就是“听声辨位”,白天也一样,在丛林里相隔十几米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同时美军也有尽可能不用敌方武器的传统,记得二战时期,101师到了Berchtesgaden之后就下达了一条禁令——禁止美军使用缴获的德军武器射击,因为那样很有可能遭到友军“还击”。
再者,美国士兵在军营里学习训练的是如何使用M16而不是AK47,捡起了AK就肯定会不适应。就算HK416美军都高呼受不了,还AK……
美国军队不可能给你供应AK47的7.62X39MM M43中间威力弹,你子弹打光了就意味着还要去捡,这么麻烦估计没哪个人想去干。之后,在战斗时,枪卡壳了要么躲在掩体后修理,要么捡死去或受伤队友的枪,冒着枪林弹雨去捡远处的AK是不可能的。
最重要的是M16是美国陆军的财产,每个士兵都应该爱护,其次,就算枪坏到不行,也得拿回去换一把,而不是丢掉。况且丢掉了自己的枪肯定是违纪行为。
战场上有谁会真的背两把枪打仗,更夸张的是不同口径,想想2把枪+2种子弹和弹匣,外加美军本身就很多的装备,负重狂人啊这是。
随便说一句,如果战场上你使用了AK了,被友军打伤是活该行为,没人赔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