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古代笑话 - 陈寿简介

陈寿简介

陈寿(233-297),西晋时巴西韩安(今四川南充)人。少好学,师从同县秀才乔舟。在时,他担任大将军魏主簿、东关刺史、关阁史、黄门侍郎。当时宦官黄浩专权,群臣纷纷效仿。陈寿因为不肯向黄浩屈服,屡次被免职。入晋后,历任文学家、昌平知府、秀才、御史。280年,金灭,结束了割据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述魏、蜀、吴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民族史。其中《舒威》30卷,《舒舒》15卷,《兀术》20卷,《* * *》65卷。它记录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60年的历史。

陈寿是晋国大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在舒威,曹操写了一个传记,而舒舒和兀术只是传递,没有纪律。刘备被称为一代宗师,孙权被称为一代宗师。这是编纂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色。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但实际上他写了一部《魏蜀吴书》,如实记录了三国鼎立的情况,显示出各自独立,互不隶属,地位相当。就记载方法而言,《先主传》、《武传》也与年表相同,但不叫年表。陈寿的这种处理方式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显示了他杰出的学识和独创性。总的来说,三国志比较简单,可能和史料数量有关。陈寿,三国时人,蜀亡时三十一岁。他所编辑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近代史,他亲身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很多东西都相当真实,所以推测他是有条件收集史料的。但因为年代近,很多史料没有公开;同时,由于积怨未消,很难做到公正,也给材料的选取和历史的修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比较魏、蜀、吴三部书,只有十五卷,比魏、吴简单。这大概就是魏、吴史料比蜀多的原因。陈寿撰写《三国志》时,魏有的《舒威》和于谦的《魏略》,吴又有的《兀术》可供参考,为陈寿收集史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蜀汉既没有史家,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以借鉴,史料的搜集非常困难。陈寿很努力,甚至注意搜寻一些零碎的文章。舒舒只拿到了十五卷。舒舒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都记载得很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相当缺乏。另外,因为政治原因,陈寿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比如涉及司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不便写,不得不舍弃。

陈寿写的《三国志》和前三史一样,也是一部私家史书。樊棋死后,商在上表中说:“陈寿写《三国志》,其中多有劝诫,有利于风化。虽风雅不尽相同,但质直,愿录之。”可见《三国志》写出来之后,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短,三本很少重复,笔记内容翔实。在选材上也非常谨慎,为历代史家所看重。《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被认为是传记性的历史巨著。

而唐代方等人所作的《晋书·陈寿传》在承认陈寿是“一个有好历史的好叙述者”的同时,认为陈寿是出于个人恩怨才在书中表述的。有说“丁仪、丁坤为魏名臣,其寿指其子曰:可寻千米来相会,为敬公而作好传。丁没有与之合作,但也没有立传。首辅为马谡参军,被诸葛亮谴责。首辅也坐在被子旁,诸葛瞻轻生。人生是光明传,意味着光明会稍长,没有才能迎敌;只说言传身教是夸张的说法。讨论者寥寥无几。”

只有北周的刘秋、唐代的刘知几等少数史家相信《晋书》中关于陈寿所密的这段史料,而绝大多数史家认为是不真实的、虚假的。清人潘美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逵,官吏只是刺死强奸黄门辅,并无外灭锋、迎刃之功,更无内夺堂庙之效。党在陈王手里,动摇了他们的继承人,激怒了他们的骨肉。如果他们失败了,就要受到惩罚,就犯了魏国的罪,所以不能立传。”《晋书》说索米要立传,这是最无知的说法。"赵翼在《二十二史注》中也指出:《晋书》说"寿夫为马谡参军,被诸葛亮谗言,寿夫被谥杀,故寿夫封为《光之传说》,意谓寿夫将略逊。这真是无知。在光够不着的地方,不一定要善于战斗。关寿修《诸葛纪》,说明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罚,无善不显。至于官员,强奸不准,人有上进心。时至今日,梁、夷之人,虽有的甘棠和郑之子,也无可非议。《光明传》后评价:光明即统治,真诚,公正,善无赏赐,恶无纤维无堕落。最后,爱之以盐,畏之以邦境者,虽刑法严,无恶怨,以其意谏明。其对孔的赞誉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由此可见,陈寿之在《晋书》中的贬损,实在不实,不可信。

但《三国志》也有不足之处,不容忽视。在叙事上,除了部分人物传记存在矛盾外,其最大的缺点是更注重曹魏和司马师,为历代史官所诟病。另外,全书只有史和传,没有志和表,是很大的缺点。

《三国志》写完后,叙述过于简略。南朝文帝来的时候,著名历史学家裴松之为其做了注释,补充了很多材料。

魏、蜀、吴三本原本是各自独立的书,直到北宋才合二为一,改名为《三国志》。

陈寿还撰写了《吕布传》、《古国志》等书,编辑了《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丢了。

当1700年前的南充人陈寿用毛笔写下这三个字的时候,他大概没有想到,这本他用毕生精力创作的史书,会跨越时间的阻隔,影响到历朝历代的中国社会,直到1700年后,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对“三国文化”的了解,大多是通过明朝罗贯中写的经典《三国演义》。那么,这两部相隔几百年的作品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三国演义》和《三国演义》是历史书,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全称是《通俗三国演义》。现在我们都统称为三国演义,演义就是小说的作者。他可以根据《三国演义》即兴发挥。”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后世史家誉为“中国历史名著第一四史”,历代史家对《三国志》都有很高的评价。据此,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陈寿的《三国志》是今天已经形成的“三国文化”的源头。

早在唐代,在陈寿的家乡南充,陈寿的乡亲们就在他少年读书的地方修建了万卷楼作为纪念。南充也因此成为了“三国文化”的发源地。1992年,财政并不富裕的南充市政府拨款1000多万元重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万卷楼。在南充人心中,前辈留下的这份文化财富,显然比很多东西都重要。从此,无数人来到万卷楼,寻找他们向往的三国文化。

三国历史上的故事,世人皆知。这部经典史书的背后,在陈寿的故乡,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命运?

南充三国时叫韩安郡、巴西郡,是蜀国的领土。陈寿出生于蜀国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也就是刘备在白帝城把孤儿托付给诸葛亮后的第十一年。三国争霸已经走到了尽头。

陈寿少年时聪慧好学,从小就对历史著作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他首先通读了最古老的历史和《春秋》,更详细地研究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熟悉了写史书的方法。同时,他的文章丰富感人,深得长辈们的赞誉。陈寿小时候在家学习,总是受到父亲的关心和督促。

“陈寿的父亲在马谡参军。经过街亭,陈寿的父亲苏被处罚。马谡被诸葛亮扔进大狱,死在狱中。陈寿的父亲被判入狱。剪了他的头发,剃了他的头发,这是一种侮辱的惩罚,然后他被驱逐出军营。这时,陈寿的父亲回到了老家。几年后,他结婚生子。陈寿的父亲把他安置在街亭里。

1992年,万卷楼施工时,在陈寿故居出土了这样一块汉砖。经过仔细辨认,确定汉砖的内容是一幅教子图,使陈寿父亲的形象更加清晰。正是在这样的教导中,陈寿与父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陈寿父亲去世,陈寿匆匆回家,守孝三年。但在后来编纂的《三国志》中,并未提及卷入失街亭之战的老父亲,反而对惩罚父亲的诸葛亮大加赞赏,可见陈寿对待历史的客观公正态度。所以陈寿的父亲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留下。后人经常提起,只能称之为陈寿夫。

18岁,陈寿进入蜀都成都国子监,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第二个人——乔舟,他也是南充人。在乔舟门下读书时,陈寿在历史上进一步刻苦学习,关于陈寿刻苦学习的故事在南充民间流传已久。

乔周作为三国后期的一个重要人物,可能并不为今天的人们所知。陈寿在他的《三国志》中为这位同道师弟写了传记。乔舟语言幽默,传中说诸葛亮被他幽默的话语逗乐了。就是这么幽默的人,最后却影响了三国的格局。

三国后期,魏逐渐强大。蜀国和吴郡都无法与魏国抗衡。当魏国攻打蜀国时,士兵们达到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危急关头,乔舟敦促已故统治者刘禅投降魏。并打消的顾虑,说如果魏国失陷后,魏国不立你为王,我愿意冒险与魏国理论。刘禅听了乔舟的话,投降了魏。三国鼎立的格局被打破。

“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先主刘禅不至于倾家荡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四川人民不至于倾家荡产。”

陈寿在《三国志》中也评价过他的老师。但在以忠义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乔舟的所作所为在很多人眼里无疑是违背忠义原则的,今人和后世的人对乔舟都有很多批评。

南充人包容地接受了这个有争议的老乡。蜀国投降魏国后,乔州拒绝了魏王给他的一些高级官员的奖赏。七年后,乔舟在动乱中死在家乡,不肯穿王维给他的寿衣。这其中的功过,只能后人评说了。今天的谯周公墓位于一个非常热闹的住宅区。人们不知道会不会偶尔想起这个用名誉换来和平的老乡。

经过形式的演变,如乔周所料,在蜀国被纳入魏国两年后,魏国的晋王之子取代魏国建立了晋国,也就是历史上的西晋。公元280年,金朝灭吴,至此,长达84年的割据终于结束。

蜀汉灭亡那年,陈寿31岁,逐渐步入中年。他留在家乡南充,呆在家里,埋头研究了几年,很有成就。他也看到了外界发生的一切,《三国志》的想法大概就是从那几年开始的。

公元268年,36岁的陈寿离开家乡南充,来到金朝都城洛阳,在西晋做文学家,专门编纂史书。从此,他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世界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使陈寿编撰《三国志》成为可能。从小在蜀中长大的陈寿,早已积累了不少关于蜀国的资料,后来又补充了关于魏、吴的资料。一部65卷的历史巨著终于可以编出来了。

从《三国演义》完成的那一刻起,就在当代世界引起轰动。晋惠帝看完《三国志》后,立即下诏,下令全国家家户户抄写《三国志》,这也使得《三国志》中的故事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到了唐代,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行业——评书,进一步促进了三国故事在民间的普及。

《三国志》中的人物和故事以评书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了一千多年。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南充的老茶馆里听到很多讲三国故事的评书。在流通中,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三国志》中记载的历史故事。后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根据说书人的记载完成的。

在南充的民间剪纸艺术中,有大量取材于三国故事和人物的体裁,而《三国志》中的记载大多是史实,人物描写很少,给了后人很大的想象和发展空间。有许多不同版本的人物和故事。

韩衡张厚飞驻南充阆中七年,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张飞的传说。久而久之,当地学者也对张飞固有的爆头形象产生了怀疑。

“那么张飞长什么样?我们这里有一座雕像,是张飞的长子张苞的儿子张遵的雕像。看这个雕像,脸很帅,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此同时,这座雕像已经在张飞神庙里被制作成这样。这是有根据的。所以,从现代遗传学的观点来看,他的祖父张飞如果倒过来,也不会太丑。这就是一个证明!第二个证明是,据史书记载,张飞的两个女儿中,一个被已故的刘禅立为皇后,另一个,后来成了刘禅的妃子,相继的两个妹妹都被爱美的刘禅所吸引。你想想,那他们的父亲张飞会是什么形象?不会太丑吧?”

《三国志》记载猛将张飞死于阆中,被部下范强、张达所害,但没有说明范强、张达为什么要杀张飞。南充一带有张飞死的传说,也被当地人改编成川北的皮影戏。详细解释了原因。

张飞在阆中说,二哥关羽在麦城战败,被吴军所伤。他非常悲伤和愤怒,命令他的人和张达制作盔甲来惩罚吴的二哥。

范强和张达认为如果他们不能完成任务,他们就会死,所以他们杀了张飞,张飞喝后睡着了,带着张飞的头去了吴栋。但在途中,他把张飞的人头扔在了四川云阳。所以南充还有一种说法,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

后来刘备为了给两个弟弟报仇,贸然东征东吴,战败后死于白帝城。“桃园三街”的景象,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无尽的空间。刘备、关羽、张飞虽未能在同年同月同日死,但也因情分相继死去。这种友情,成了三国故事里最出彩的一段。陈寿在《三国志》中确立的刘、关、张关系,也成为此后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典范,备受推崇。南充雕刻了皇帝的金身,以示对张飞的尊敬,但不忘与刘备的关系,使其成为诸侯。就这样,三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

陈寿因《三国志》而备受推崇,但也因文笔直白而得罪了很多同时代的权贵。晚年屡遭贬谪,在仕途上一直郁郁不得志,屡遭挫折。公元297年,65岁的陈寿没能回到家乡南充,死于都城洛阳。然而,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拾起的这段历史,在1700年后,不仅被中国人奉为经典,而且影响了世界。《三国志》所体现的智慧和谋略,如今被世界各国人民广泛运用于政治、军事、商业等领域。被改编成小说、戏剧、电影甚至漫画、电子游戏,在这个世界上传播的更广。人们说,三国历史是展现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最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