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们在除夕挂钟馗的画,现在在端午节也画钟馗,或者作为礼物,或者自己挂。这个变化起源于乾隆二十二年,因为瘟疫死了很多人。无奈之下,只好请钟馗出来捉鬼,年复一年成了风俗。
多年来,“驱魔神”钟馗经久不衰。启功先生的《钟馗骑驴小戏》幽默风趣,富有时代感。漫画家方成画了一幅钟馗的画像:钟馗靴帽齐整,双手袖于袍中,以石为枕,睡于地上,并写下五言诗:“春日晨醒,鼾声惊鸟。人间鬼太多,钟馗精疲力尽。”这个寓言极其深刻。北京青年画家徐洲画了一本钟馗画册,蒙他送给我一本。画集里的钟馗很传神,被很多开国元勋反复念叨——“此公不可少”。看来现代人更需要钟馗。
故事《钟馗嫁妹》中说,他是唐代一个出身贫寒的书生,从小读了很多诗书,才华出众。但是,他长得极其丑陋,没有一个学者的妩媚优雅气质。正是因为这种丑陋的外表,他在科举考场上受到了歧视。钟馗凭着过人的才能,一路过关斩将,进宫考试。但唐皇无法容忍钟馗的丑陋,大笔一挥,戏谑地取消了他的入学资格。十年寒窗苦读瞬间烟消云散。性格刚强的钟馗选择了死亡...
这个故事的最早版本见于博物学家沈括的《孟茜笔谈》,与今天的故事略有不同。
考场冤案后不久,唐病重,梦中总被小鬼骚扰,睡不安稳。一天深夜,他梦见一个小孩潜入皇宫,偷走了他心爱的乐器,还在皇宫里尖叫。就在他懊恼的时候,唐突然看到一个蓝色的身影从天而降。抓住孩子,撕成碎片吞下去。唐醒了,那怪病也治好了。回想一下,梦里那个穿蓝衣服的人,就是丑书生钟馗。于是我请画师画了钟馗的塑像,挂在宫内外,以求辟邪保平安。从此钟馗以捉鬼出名。
自北宋以来,几乎所有的钟馗故事都与此相似。
那么这个流传了近千年的故事有多真实呢?
先来看钟馗。
我们查阅唐朝的历史文献,在所有唐朝的官方文献中都找不到钟馗这个名字。考场上类似的冤案,没有逐字逐句的记录。
有许多关于唐朝皇帝李隆基的轶事。然而,没有故事说,钟馗出现在他的梦治疗唐黄明。更重要的是,考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唐不可能由主持科举考试。因为科举考试制度是一百多年后由宋太祖和赵匡胤创立的。
这样看来,钟馗和他死后成神的故事,大概是宋代以后发明的。但这个故事至少有一个真相,那就是在唐明帝时代,钟馗已经是有名的捉鬼人了。
《全唐诗》中有这样一首诗,叫做《谢辞钟祥与历》。作者是唐朝的一位宰相,名叫张越。诗中,我感谢皇上赐给我钟馗神像和日历。后来的大诗人刘禹锡也写过类似的诗。从这些唐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钟馗作为一个神,在唐代已经很有名气,悬挂钟馗塑像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流行习俗。
但诗中并没有对钟馗的身世以及如何走上神坛的解释。
这可能就是宋代以后人们发明钟馗成神故事的原因:宋代钟馗与唐朝齐名,但人们无法解释他的来历。从流传下来的诗歌和钟馗的画像来看,这种风俗早在唐、明两代就已经出现了。于是人们引入了传说中的唐黄明,编造了钟馗的书生身份和死后的样子的故事来解释钟馗的来历。
那么唐明帝送给大臣的钟馗雕像是什么样的呢?
为什么宋朝以此为依据来判断钟馗的士子身份?
能从那个偶像身上找出钟馗的真正来历吗?
据记载,唐代画家吴道子是第一个擅长钟馗绘画的大师。虽然他画的钟馗已经失传,但是有人在北宋的皇宫里见过。北宋鉴赏家郭详细描述了他在《吴道子》中看到的最初的钟馗雕像。郭在《图画与经历》卷六《最近的事件》中写道:
“昨天,吴道子画了钟馗,身穿蓝衫,一脚一眼一腰一毛,左手捉鬼,右手辨鬼眼。字写得浑厚,画得绝好。”
蓝字“蓝衫”与“衣衫褴褛”同义,意为衣衫褴褛,即衣衫褴褛。“腰笏”是指腰带上有水,是大臣上朝时手持的木制礼器。“披巾披发”是形容他儒生身份和穷困潦倒的器具。从北宋书画鉴定家郭对钟馗画作的描述来看,钟馗的确是一个相貌丑陋、出身贫寒的书生。
这是现存最早的钟馗画像,是五代人物画画家石可的作品。钟馗的形象一脉相承,一直是个穷书生。
似乎从早期的画像中,仍然找不到钟馗真正来历的线索。
或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钟馗在民间的形象。
要想知道钟馗的真正来历,就要把目光转向民间。然而,在唐代的历史文献中,对钟馗这一民间形象的记载却是空白的。
1900,敦煌。一个王兴的道士偶然发现一部唐代写的经书提到了钟馗。文章名为《除夕》。
文章大意是:在一个叫傩的仪式上,钟馗穿着银额钢头的豹皮,全身染朱砂。带领十万丛林怪,到处抓游荡的鬼。
似乎唐代民间出现了另一种钟馗,与上流社会流行的文人形象大相径庭。所谓的傩是一种怎样的仪式,钟馗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他的出身和这个仪式有密切关系吗?
翻开《新唐书》可以看到关于傩的记载。
《新唐书·礼记》中详细记载了皇宫中举行的傩仪。据《礼记》记载,虽然仪式的名称都叫傩,但宫中的傩和敦煌钟馗驱邪的傩还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规模不同。其次,方是国家仪式中傩舞的首领,而不是敦煌驱魔中的钟馗。
为什么同样是唐代的傩,差别如此之大?这是因为在唐代,确实有两种傩;一种是官方主办的,叫宫廷家具或国家具,一种是民间流行的,叫乡镇家具。
这种差异不仅在唐朝存在,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存在。
敦煌出土的《钟馗驱魔图》是最早记载钟馗出现在傩仪中的文献。从唐以后的一些风俗和诗词的描写中,只能在农村傩中见到钟馗。
好在现在还能看到这种古老的农村家具仪式。江西省萍乡市石洞口村以傩舞闻名。村民们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唐朝时移居到这里的中原人。傩舞是当时从中原带过来的,代代相传到今天。
傩舞中最活跃的角色是钟馗。由于他在赛场上的频繁出场和绝对的主角地位,人们有时会直接把傩舞称为钟馗。与唐代的傩礼略有不同的是,这里的钟馗不再披着豹皮,而是扮成副都督,而他的十万丛林怪也简化为四个副都督。但他在仪式中的作用并没有改变,他仍然在捉鬼。
仪式开始后,傩舞者立即采用这种步法。而这个步法暴露了钟馗的真实身份。这种步态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玉步,是大禹的步态。
一千七百年前,晋代道家学者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了这种步法。传说大禹治水时双腿受伤,走路只能碎步前行。但人们对他治水的善举心存感激,并不将其视为缺陷,而是因为与众不同而视为神圣的证据。
那么钟馗采用这种步法的由来可以推断如下:大禹生活在一个氏族社会,氏族首领往往担任巫师之职。所以他主持的祭祀仪式,因为这种特殊的步法而显得与众不同。后来的巫师沿袭了这种步法,称之为宇步,不仅是为了纪念大禹,也是为了增加仪式的神秘感。
这个推测有道理吗?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钟馗傩舞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活动,而且确实起源很早,甚至早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早期岩画、石雕、陶器上的图案来看,早在文明诞生之初,就出现了用巫术祭祀神灵的仪式,当时大概还伴随着傩舞。
那么钟馗是那个时候出生的吗?
对钟馗面具的考察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面具是民族流行的钟馗傩舞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在早期傩仪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面具在傩舞仪式中的重要性今天仍然可以看到。仪式结束后,人们将面具放回原位,并焚香祭拜。照例,典礼主持人会有一段歌词来表达感谢和赞美。人们对这些木制面具充满敬意,一如既往。
由于钟馗中跳舞的面具与商周时期的面具相似,所以关于钟馗的起源有一种假说:早在商周时期,钟馗就出现了。钟馗的名字很可能来源于当时一个著名的巫师。
有学者考证,在殷商时期,也就是三四千年前,有一个关于著名巫师钟繇的传说。他最擅长的法术是求雨,每次都是他出面主持求雨仪式,最有效果,所以人们用他的名字来指代巫师的职位。但钟繇与钟繇读音相近,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记为钟繇。这是钟馗起源的第一个说法。
但萍乡人却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说钟馗是个洗衣服的大棒槌。用桃木棍抽打衣服清理污秽,确实与钟馗的邪气有关。
在汉代的砖画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很多武士挥舞棍棒的形象。这是洛阳西汉墓壁画中的大棒。但是为什么棍子叫钟馗而不是棒子呢?
三百年前,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对汉字的读音做了一次有趣的考证。顾认为,在训诂学中,“钟馗”一词的读音是颠倒的,即钟的声母,和项的韵母拼在一起——叫做“追”。所谓椎,古汉语中大棒的意思。
另外,钟馗的字“钟馗”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这个姓氏的由来也与大棒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殷代有七大遗民家族,即陶氏、石、范、舒、、饥、钟馗。他们的姓氏来自他们擅长的手艺——陶氏制作陶器。樊氏制造栅栏,而钟馗家的专长是制作木棍和槌棒。
如此看来,我们可以推断,在很久以前,傩舞仪式的主持人是一个手拿大棒的巫师。他手里的大棒叫钟馗,也叫椎。巫师们频繁使用钟馗扮鬼驱邪。久而久之,人们认为那根棍子有神奇的力量,进而认为钟馗这个名字也寓意吉祥,甚至把钟馗二字作为名字。比如南北朝时期,有的名字中就包含了钟馗二字,比如乔钟馗,寓意吉祥、驱邪。到了唐代,人们早已忘记了钟馗原来的棍身身份,误以为是古代一个叫钟馗的杀鬼人。上层社会流行的悬挂钟馗雕像的习俗更是火上浇油,钟馗的名气与日俱增。
到了宋代,人们无法考证这位唐代大神的来历,于是虚构了他的书生身份和冤死的悲惨经历,演绎了一段唐与钟馗之间的恩恩怨怨。就这样,一个大棒槌变成了人,走上了神坛,成为了受人尊敬的神。这样一次误闯的经历,可以算是古代造神史上的一大奇观。
/view/9853.htm
钟馗——娶个妹妹
唐朝的一位学者钟馗在高考中获得了头奖。因为他丑陋的外表,他很丢脸。一怒之下,在后宰门被杀。
钟馗娶妹的故事,讲的是钟馗死后留下了一个妹妹。因为担心,他抱着一个梦想在冥界把妹妹嫁给一个书生杜平,以此来放弃自己的心愿。这部剧浪漫,弥补了兄妹之情,感人至深。
在迎娶妹妹的路上,钟馗带领着许多孩子载歌载舞,用各种美丽的造型表达着迎娶妹妹的快乐心情。
钟馗的着装应该表现出量刑的特点,穿着官服,戴着沙帽和头盔,再现生前的书生形象。